互联网时代文艺学教学的转型思路

2017-09-20 12:12李艳
教书育人 2017年21期
关键词: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

■李艳

(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互联网时代文艺学教学的转型思路

■李艳

(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时代发展了,文学理论和文学学科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当代所有的变化之中,互联网的存在和发展,是最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个驱动因素。互联网+时代,文艺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文学理论向互联网思维的转型势在必行。

互联网时代;文艺学;转型

一 互联网时代文艺学面临的挑战

文艺学作为一个传统学科,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已经存在了很久了。长期以来,它的学科建制和教材,它的教学方法都是相对传统的。拿现在的教材来说,我们目前看到的相对普及的教材,基本上教材的体系架构,以及所使用的案例和经典文学作品,都是比较传统的。而且目前相关考试、升学指定的教材,也都是在传统的范围之内的,近10年鲜有变化,显得相对滞后。

时代已经发展了,文学也在变化,而与之对应的文学理论、文学学科,却并没有进行相对、同步的变革和创新。那么在所有的变化之中,我觉得互联网的存在和发展,恐怕是最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个驱动因素。今天,互联网所引起的系列变革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各个学科的重视,那么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我们的经济,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产业。文学要进入社会,就必须要关注现实,这是决定文学、文艺学科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按照我们的传统理论,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一样,都带有一种审美,非功利的一种学科特点,那么它的学科理论建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体系,都是建立在一种非功利的学科基础之上的,这种思路在今天是非常让人怀疑的。

首先,文艺学学科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审美超功利和学术化的定位,教材思路转变为经济服务为驱动。从培养方案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方院校还是综合类院校,甚至是985的高校,在目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都没有进行真正的战略转型。所谓的应用性仅仅体现在传统的应用性上,比如说应用写作和创意写作,还都没有真正的与市场进行完全的对接。更没有针对互联网和互联网经济变革所引起的经济现状进行教材改革的成功教学思路。我们知道,现在地方院校都在进行应用型改革,那么在这场革命大潮之中,理工科因为实用性的学科特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而那些人文学科,尤其是像文学之类的传统学科都受到了一定的压缩,这意味着作为传统学科的文学,如果不进行彻底的经济改制,改变现有的封闭、传统的学科建制,那么它终将会被淘汰。

其次,现有的文学理论的人才培养思路,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中心,这种思路显然是跟不上就业市场的需求的,更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互联网需求。举例来说,与互联网相对应的大量新兴事物,比如微信公众号,比如商品描述等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岗位开始出现;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却是极端匮乏的,教材基本上也是空白,文学理论中涉及的相关问题也基本毫无应对的内容出现。据我所知,很多学中文和教中文的已经开始了应用型的彻底转型,不少学生也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勇敢尝试,如去承担一些公司的微信公众号的维护,这无疑代表了未来互联网与文学交叉组合的新的发展方向,前景广阔。

总体而言,我觉得文学理论也好,文艺学学科也好,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战略思路都处在相对滞后的一种境况之中。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境况呢?显然通过个体的力量暂时是无法实现的,但是通过个体文学理论教学思路的转变,以及高校教学思路的转变,通过制度刺激,通过组建个人工作室实行企业型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式,是切实可行的尝试,有助于在现实实践中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于目前文艺学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以原来的经典教材为基础,结合现有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课程课堂改革,比如在教授相关学科时,始终以应用型和实用型为解读课程教材的一个出发点。凡是和社会现实有关联的内容,会优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详细地讲解和发挥;与现实没有太大关联的抽象理论,将不会作为重点来讲解。在案例的使用上,经典文学作品的案例将会被缩减,新兴文学现象尤其是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等网络文学现象将会作为主要的案例。在平时作业上,我们也改变了传统教材相关的作业练习,把它转换成完全应用型的写作,比如结合课程的某个理论进行微信公众号的描述、写作和研究,比如互联网商业写作的一些练习等等。如此以来,教学效果的应用性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评价也还不错。

二 文艺学与互联网转型的可能性

中文专业的应用化和产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命题。长期以来文学以及文学理论的教学模式和理论结构中都缺乏相应的产业思维和市场思维。在教材上,我们的教材完全是研究生教育和学术教育这样一个出发点和教学目的;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也不关注他们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虽然“应用”的口号已经喊了很久,但是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都和“应用”有着相当的距离。如果想真正解放高校的教学生产力,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体制上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单一的、固定不化的那种教育体制和教学体制,比如老师的工资分配制度,还有课时量、课时工作量的分配,以及整个评价体制,都需要改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灵活自由可伸缩的价值评判标准。随着高校的转型,作为传统学科的文学,包括新闻等文科专业,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轨道之中。作为普通老师同样也面临着一个学科专业知识的转型和教学思路、指导思想的转型。一个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教,教什么?在课下如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相应的产业研究和学科研究,这是每个老师都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就目前而言,文学理论和文艺学学科无论在教材的内容设置,还是培养目标上,都有改革的空间。比如陈旧的理论如何和文化产业和文学产业相联系,如何在教学课堂上设置相应的实践内容和课堂练习作业?等等,都必须以高屋建瓴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高校里的老师,应该代表了最前沿的产业研究导向,他不仅是理论研究者,而且还是产业实践者。老师可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甚至产业公司,产学研相结合也许更能够带动文学的产业化和文科的产业化。

那么问题来了,文学如何产业化呢?文学这个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审美非功利的学科,它并没有实际的、直接的用途,那么它的用途就在于它的无用之中,这如何和产业相结合呢?这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但是难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的途径。途径在于互联网经济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互联网产业。在互联网产业中,所有的企业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推向互联网,推向网友的眼球经济,那么这里一定会产生一个经济的空白和市场的巨大需求,即文字需求,也就是互联网的商品推销和文字需求。这种互联网的文字需求非常类似互联网的软文,它代表了不断兴起的互联网产业的新兴领域。互联网的软文包括互联网搜索优化的软文、互联网商品的描述、微信公众号,等等。随着这些新兴的互联网产业的兴起,一定会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相应的文化产业和文学产业,目前在产业链上基本上是一个起步阶段、甚至是空白。

三 转型思路与现实实践

传统学科和知识是建立在传统的生产力方式之上的,大工业生产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最直接地推动了学科知识的更新换代。我们目前传统的文学理论知识,其实都建立在相对比较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之上的。那么,大工业生产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会对传统学科带来怎样的颠覆性影响呢?这一点,很多经济学家,都提出了警惕性的建议。比如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就特意分析过全球的自动化一定会带来大量的白领工人下岗,这会给大学生的传统知识普及和培养带来巨大冲击。这种现象,已经在中国的一些企业里面出现,比如富士康的工厂,食堂里面几乎很少有人操作,基本上都是机器按照流程来做饭;在生产线上,也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代替了大量廉价的手工工人,成为生产的主力。建立在传统手工业和相对比较落后的工业生产基础之上的传统学科知识,必然会遭到一定的挑战,甚至是一定程度的衰退。

当今,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对传统经济和生产方式的冲击,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那么我们的学科知识是不是都可以与互联网相结合呢。很多时候,我们把互联网的存在看成是一种便利,看成是一种工具,但是从本质上并没有转化为互联网式的思维,也就是说,互联网不仅仅作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助手,而是可以成为学科知识走向未来的必然捷径。

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是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他很早就提出企业家要有互联网思维,即使你现在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从互联网的角度去想问题,这种在当时貌似超前的商业观念,现在已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甚至企业以外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人所认可了。互联网+代表了未来的一种新的可能的经济形态,它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那么,互联网式的思维是如何渗透在传统的中文学科之中呢?很多人会认为,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放在网站上,搞几个精品课程,搞一个远程课程,就已经实现了学科的互联网化。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看法。文学的生产力在于把这个学科中的精华和经典,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一切从产业出发的学科理论建构才是有意义的,也才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这样一种理论建构势必会对传统的理论建构形成一种挑战,甚至颠覆,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我们有必要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或者说用一种双轨式的思维,来去面对新的学科挑战和人才培养的挑战。

众所周知,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给文学领域尤其是文学理论带来了非常多的新鲜元素,比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了传统小说所没有的新的文学体裁手机小说。手机小说字数少,文字简短,但是它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不可小觑;再比如,网络小说近几年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并频繁地被改编成热门影视剧,有些人会有一种误解:网络小说是不是传统小说的网络版呢。显然并不是,网络文学进入文学之中真正的改变并不在于它的呈现方式和呈现载体的变化,而在于它的呈现方式的变化导致了文学以及文学理论的内部肌理结构产生了真正的质变。这些巨大的变化已经开始渗透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中,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更应该用一种互联网式的思维,来去审视我们现有的文学现状和文学理论的现状,在教学中,将互联网式的思维、互联网式的产业思维作为教学和研究的第一出发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其实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陈腐思维。这些陈腐影响显然是无助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文学转型和产业转型的。就惠州学院来说,我们学校的培养方案最近一年来进行了较大的变化和修正,这些变化和修正的确是突出了学科的应用性转向。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必须紧紧地依据市场的变化,也就是就业市场和产业市场的变化来进行调整,那么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学校的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必须要有高屋建瓴,非常敏锐的市场感觉。我们处在象牙塔中的老师,如何具备敏锐的产业触觉呢。笔者随手翻看了一下各高校近年来发布的最新的中文专业的培养方案,发现出现了一些比较新的转向,比如说创意文化产业等等,但是它的内容课程设置相当部分仍然是较为传统的课程和学科,这里面为什么没有增加最新的企业需求知识呢?恐怕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科知识结构还没有及时地跟上,培养方案的制定者没有真正第一时间拿到就业市场的资料。

无论是在学校内教学,还是在学校外搞文化产业探索,只要和产业相关,那么它必然是会产生经济效益的,无论是理工科的应用型专业,还是文科。中文看起来不怎么具有应用性的专业,如果真正找到它和市场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契机,一定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规模效应。如果将高校现有的教育模式回归到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师傅教徒弟的方式,是不是能产生一种互补呢?有新的迸发力和创造力呢?比如,从大一开始,老师们就选择自己看中的学生,然后一直指导到大四,培养人才同时也指导进行产业研究和产业训练,那么等到毕业的时候,这些学生已经变成了一个较为合格的文化产业工人。同时,他的大学学习过程,也可以成为老师进行产业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资料。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应该仅仅是单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而且还是一个生产资料的创造者,能够创造价值。

就文艺学专业的学科知识来讲,一直以来很多学生甚至一些老师都认为文学理论比较抽象难懂,甚至质疑一进入大学就进行文学理论的课程学习是不是有必要的。但是到了大三、大四时我们发现,如果进行文化产业研究,比如我要把一个小故事拍成一个DV和微电影,比如为厂家拍广告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论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学生,在理论建构上都急需一种高屋建瓴的驾驭能力。实践使我们更加认识到经典理论转换的重要性。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案例,我们一个广电专业的老师强烈地要求平时要去听文学理论、美学理论的课程,我问他为什么要去听这些跟你的专业看起来不相关的课。他就提到广电专业的学生在集体制作DV和微电影的时候,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电影脚本、DV脚本的理论深度不够高,缺乏高屋建瓴的宏观能力。事实告诉我们,在真正的产业前沿里,它强大的驱动力仍然离不开我们的基础理论,比如说文学理论中的经典理论,只是我们需要在新的互联网思维来重新整合传统理论,并赋予其新的生命活力。

综上,任何理论与学科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必然会随着时代精神的演变而变化。曾经既定的观念无论在一定时期看上去是多么牢固不可破,时过境迁之后,也可能被新的语境和生产关系所推动而改变。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经济下的文学理论已经开始走出破土的变化,而它的未来到底如何,将会把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表1 文学理论的发展与经济阶段对应图

[1]李艳.全球自动化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之模式思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曾蔚阳.基于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以惠州学院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2016(2).

[3]宋灵芝.应用型本科创业型人才培养策略刍议[J].惠州学院学报,2016(1).

G642

A

1008-2549(2017)07-0110-03

猜你喜欢
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中国文论通史》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论文艺学批评的元理论思维
文艺学批评的寂寞践行者
——读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我与文学三十年
《科学视野中的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