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青中年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7-09-20 04:45郝燕萍王娟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24期
关键词:青年老年影响因素

郝燕萍+王娟

[摘要]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中年人群的养老意愿及对家中老年人养老的安排意向,为探讨符合民众养老意愿的养老模式、营造与养老意愿相匹配的养老环境提供参考。 方法 2016年2~6月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海珠区、越秀区和荔湾区对251名青中年(15~59岁)自身养老意愿、对老人赡养方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 约84%(211人)的青中年人选择家庭或居家养老。不同性别、年龄段青中年人在养老意愿的选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独生子女、年老时不愿与子女共同居住、养老费用自我负担能力较高、与社区关系不密切是选择机构养老的关键性因素(P < 0.05)。在对家中老人的养老意向方面,独生子女因素及对养老机构费用负担水平相对较高是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原因(P < 0.05),而在选择机构养老的条件方面,最在意的条件是养老机构的信誉及老人在机构的娱乐生活是否丰富(P < 0.05)。 结论 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或养老金家庭养老是青中年未来选择的主流养老模式,政府在未来养老模式的构建上,需侧重于积极创造居家养老及家庭养老所需的社会服务条件,为现有老年人或即将步入老年期的“未来”老年人提供符合自身养老意愿的配套支持。

[关键词] 青年;中年;老年;养老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8(c)-007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ension intentions of the youth & middle-aged people in Guangzhou and their willingness for their elders′ pension arrangem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creating a pension environment in line with the will of the elderly in the future. Methods The pension inten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among 251 people aged 15-59 years, who were conveniently sampled in Haizhu District, Yuexiu District and Liwan District in Guangzhou from February to June 2016. Enumeration data was analyzed by Chi Square test. Multivariat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using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About 84% (211 cases) respondents prefered old in place. One-child, unwilling to live together with their own children, more affordable to pension costs, and not intimate community relations were factors which impacted their own pension intention among the youth and the middle-aged people (P < 0.05), but not gender, age differences (P > 0.05). One-child, relatively high capability of pension cost, nursing facilities′ reputation and rich entertainment lives in nursing facilities were factors which impacted the willingness for their elders′ pension arrangements (P < 0.05). Conclusion Home endowment or family endowment is preferred by the youth and middle-aged people.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creating social services matching with the needs of different pension models for different people.

[Key words] The youth; The middle-aged people; The elderly; Pension inten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我國老龄化形势严峻,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5%,老年人口赡养比达到13.1%。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1]中指出:老龄化及由此引发的老年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养老问题则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而养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需长期规划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到当下的老年人群,也需顾及到未来即将步入老年期的人群,方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对广州市部分青、中年人对自身及家中老人的养老选择意向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其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以便从长远的角度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endprint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6年2~6月,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海珠区、越秀区和荔湾区选择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广州市居民;年龄15~59岁;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有严重疾病影响读、写功能者或交流困难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社会状态、独生子女、居住情况;家中老人的身体状况、自理能力、经济来源等;被调查者的养老计划及对家中老人的赡养意愿选择等。

1.2.2 资料收集 调查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研究者使用统一指导语向受试者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填写问卷的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完成问卷的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51份,有效回收率为96.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

共纳入260名研究对象,有效问卷251份。调查对象年龄在15~34岁的人数居多,占74.9%(188人);独生子女占14.7%(37人),非独生子女占85.3%(214人);家中有老人者占91.6%(230人)。见表1。

2.2 青中年对自身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2.2.1 青中年对自身养老方式的选择 结果显示,在养老模式的选择方面,约84.1%(211人)的青中年人选择家庭或居家养老,其中有85.8%(181人)希望居家养老能获得陪同就医、取药、康复及家政服务;分别有35.9%(90人)和33.1%(83人)的调查对象认为养老机构的最大缺点是收费高和没有家庭的温暖;选择养老机构最在意的条件方面,44.2%(111人)选择“服务水平”,36.7%(92人)选择“环境条件”;约72.0%(180人)的调查对象希望在养老机构也能享受医疗服务。

2.2.2 影响青中年对自身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 将不同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年老时是否愿意与子女一起居住、是否有养老保险等作为变量的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者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大于非独生子女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年老时不愿与子女共同居住者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高于愿意共同居住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养老费用的自我负担能力相对较高者,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P < 0.05);目前生活与社区关系较疏远者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P < 0.05)。见表2。

2.2.3 影响青中年对自身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 以养老方式为因变量,以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愿与子女共同居住、养老费用自我负担能力的高低、与社区关系的亲疏等因素作为自变量,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不愿与子女共居、养老费用的自我负担能力较高、与社区关系疏远者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OR值分别为5.727(1.855~17.678)、4.179(1.333~13.097)及9.831(1.178~82.043),而非独生子女者倾向于选择居家或家庭养老(独生子女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OR值为0.299(0.097~0.92)。见表3。

2.3 青中年对老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意向及影响因素

2.3.1 青中年对老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意向及一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1.6%(230人)的被调查者家中有老人,其中,约81.7%(205人)的被调查者希望以家庭养老的方式来赡养老人;约15.9%(40人)的被调查者由于各种因素,可能选择机构养老的方式赡养老人,比如本身是独生子女无暇照护老人、有能力负担养老机构费用的情况;约49.8%(125人)的被调查者认为老人主要的经济压力来源于疾病治疗。

2.3.2 影响青中年人对老人赡养方式的因素 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對养老机构费用的负担水平较高者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高于负担水平较低者(P < 0.05);认为养老机构的信誉重要者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高于认为不重要者(P < 0.05);认为养老机构的娱乐生活重要者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高于认为不重要者(P < 0.05)。见表4。

3 讨论

3.1 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年龄在15~34岁的人数居多,占74.9%;是独生子女者占14.7%(37人),非独生子女者占85.3%(214人),城市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相对较大,其父母及自身养老面临家庭、经济、精神等多方面困难[2];家中有老人者有230人,占91.6%,故针对家中老人养老方式的调研,覆盖面够广。将15~34岁作为青年人群,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青年人的年龄界定[3]。尽管WHO将44岁以下作为青年人,但根据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将35~59岁人群作为中年人,符合本文研究目的。

3.2 青中年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选择意愿方面,年老时与配偶居住、家庭养老或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是青中年人群安度晚年的主流意愿(占84.1%),从侧面反映了机构养老不符合他们的养老期望。不同年龄段人群在与子女居住的认可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韩闻芳[4]研究表明,56~60岁的中年人对与子女居住的认可度最高。选择依托社区居家养老者希望能获得相关的配套服务,如陪同就医、取药、康复及家政服务,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建立[5]。如果选择机构养老,最在意的养老条件是“环境条件”与“服务水平”,在养老机构也能享受医疗服务是多数人的愿望(占72.0%),这样的养老意愿正是当前居家养老缺乏配套服务的反馈。老年人最大的问题是因健康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活上的不便与需求,这一问题在养老机构同样存在,因绝大多数养老机构没有相应的医疗服务,即使有,医保也未覆盖,产生的医疗费用不能报销,在机构养老的患病老年人不得不辗转到各大医院就诊,家庭养老者亦是如此。endprint

在影响因素方面,独生子女、不愿与子女共居、养老费用的自我负担能力较强、目前生活与所在社区关系不够密切是导致青中年人群选择机构养老的重要影响因素,性别及年龄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无影响,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2,6]。

3.3 青中年对老人的养老意愿分析

多数居民并不愿意或未考虑安置老人到养老机构,可能与我国的传统思想有关,认为老人应该由子女照顾,机构养老是不孝行为[7]。由于独生子女无暇照顾老人生活等因素,安置老人机构养老似乎是不得已的行为,尤其是患病、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纵使选择了养老机构,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所需费用较高,也需具备一定经济条件或养老金支持,如果能够选择信誉好、有丰富娱乐生活等条件较好的机构养老,则更符合青中年人对老人机构养老安置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的养老体系尚不健全,资助力度薄弱,单靠养老金在机构养老的可能性较小,公立养老院所需费用较低,但综合条件较差,也是更多人选择居家或家庭养老的原因之一。人们对养老院的印象和养老院本身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等也是影响城市居民养老院入住的重要因素[8]。另外,家庭的某些养老功能具有无法替代性,尤其是精神慰藉方面[9]。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公办养老机构只是无家可依者的“托底式”选择[10]。相比非独生子女父母,独生子女父母更希望和子女居住,更倾向家庭养老或居家养老。袁晓丽等[11]研究显示,居家养老为中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家庭或居家养老被认为可能是对老人最有效率的照料方式,且具有一定持续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服务支撑,导致子女负担过重[12]。北京市政策研究室等的“北京市新型社区问题研究”调查显示,近一半(48%)的北京中年人在照顾老年人时面临的困难首要是没时间,其次是精力不够(36%)和经济压力(27%)[13]。养老费用的支付能力是解决养老问题的焦点,也是影响养老意愿的重要因素。应在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贫困老年人的生活境遇,为老年人自主选择理想的养老模式提供制度保障[6]。

3.4 小结

在多种养老模式共存的当前,每一种养老模式都欠成熟,亟待大力发展。家庭养老或居家养老可能是中国未来主流的养老方式[14-15],也是当前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16-17]。但目前的覆盖率比较低,服务意识淡薄[18],资源整合与治理机制不完善,专业程度不足[19],各类养老模式及配套服务体系尚不健全[20],和民众的养老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政府需加大投入,解决目前养老机构面临的资金短缺、设施配备不全等困境,并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8],推进医养结合,方便机构养老的患病老人。同时,需积极改善家庭养老及居家养老的社会配套服务,在满足现有或未来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同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养老环境,将“老有所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程亮.老由谁养,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J].兰州学刊,2014(7):131-138.

[2] 纪竞垚.只有一孩,靠谁养老?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5,3(8):35-44.

[3]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 韩闻芳.我国中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5] 吴翠萍.影响城市居民未来养老意愿的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296-2297.

[6] 孙畅.青年群体的养老意愿及制度回应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7] 田北海,雷华,钟涨宝.生活境遇与养老意愿—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2):74-85.

[8] 吕保幸.城市居民入住养老院意愿研究--以南宁市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2.

[9] 石金群.中国当前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出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13,4(40):62-67.

[10] 蒲新微,王宇超.家庭结构变迁下居民的养老预期及养老方式偏好研究[J].人口学刊,2016(4):60-66.

[11] 袁晓丽,何英,江智霞,等.中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9):1745-1747.

[12] 吴翠萍.城市女性养老的资源及策略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1):43.

[13] 中国都市社会养老问题:以北京为个案[EB/OL]. 2008-08-16. http://www.Cnpension.net/indexlm/2008-08-16/359102. html. 2012-09-04.

[14] 徐俊.农村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6 ,22(2):98-107.

[15] 陈建兰.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16(2):67- 75.

[16] 董华蕾.城乡居民养老模式及养老意愿调查[D].泰安:泰山医学院,2012.

[17] 孙璐熠. 城市居民养老模式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18] 柏萍,牛国利.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城市观察,2013,26(4):33-44.

[19] 焦若水.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与展望[R].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3.

[20] 陈郁.我国社区养老存短板,应重视配套服务和政府支持[EB/OL]. http://www.laoren.com/ylzx/2014 /392384.shtml,2014-10-29/2016-6-19.

(收稿日期:2017-05-23 本文编辑:程 铭)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年老年影响因素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