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钱塘智慧城发展路径研究

2017-09-20 08:56李娜王红兵谢凌凌范惠明
科学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区域创新发展路径

李娜++王红兵++谢凌凌++范惠明

摘 要 钱塘智慧城已列入杭州市“两区三城九镇三谷”重大战略布局,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杭州市积极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深入实施“一号工程”,江干区建设杭州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等背景下,以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为产业更新特点的钱塘智慧城建设适逢其时。本文分析了杭州钱塘智慧城建设面临的基本形势及优劣势,提出了钱塘智慧城的总体发展战略、主要任务、重点建设工程和行动计划,期望为钱塘智慧城建设与发展的理念、模式、平台及机制等提供充分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杭州钱塘智慧城;区域创新;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6-0026-03

杭州钱塘智慧城建设的目标是要成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新城、人才高地和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示范区,构成杭州东西两大产业带的“双引擎”。钱塘智慧城的建设最重要的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个城东创新中心构建适于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二是如何在已有一定生产、生活、生态基础的区域上有机更新地发展。

1 钱塘智慧城建设的形势分析

面对新的科技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提出了“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行动战略,以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国家适时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以进一步提升国家制造业创新和技术能力。钱塘智慧城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1.1 优势分析

1)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钱塘智慧城集聚了众多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移动互联、医药、电子商务企业,初步形成了高端制造、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协同发展的态势;积极吸引浙商电商总部回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商模式。

2)集聚了一批科技创新资源。钱塘智慧城已经引进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其中有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省千人计划、杭州市“521”计划等,合作新建了清华大学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博鳌生物芯片国家工程中心长三角分中心等科研机构;临近的下沙高教园区集聚了14所以理工类、综合类为主的高等学校,在校师生达到15万名,将为钱塘智慧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

3)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钱塘智慧城目前拥有浙江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2家国家级孵化器、6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其他众多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加速器等载体,还有江干科技经济园和东方电子商务园两大升级产业基地,形成了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同时,以浙江股权交易中心为代表的一批金融服务中心、金融要素交易中心不断集聚,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保障。

4)独具优越的区位与空间优势。钱塘智慧城具有明显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位处杭州主城区的几何中心,汇聚了德胜东路、九堡大桥、地铁1号线、4号线等多条地上地下交通干道,是杭州市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枢纽;拥有杭州九堡客运中心、火车东站两大交通枢纽,距离机场车程短,是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

1.2 劣势分析

面临新的形势,钱塘智慧城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科技创新资源偏少。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本地科教资源贫乏,引进外地高端科教资源的能力较弱、速度偏慢。

2)特色产业发展“聚而不集”。虽然聚集了一批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商务企业,但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尚不明显,产业集群效应有待显现。

3)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提升。从硬环境来看,区域内公共设施不足,绿化率不高,交通、购物、餐饮环境欠佳,对吸引高端人才形成“硬伤”;从软环境来看,区域内创新创业、资本投融资氛围仍显不足。

4)杭州市西部地区已有环境优势,以及现在已经形成的创新资源给江干区的发展带来压力。

2 钱塘智慧城的发展路径

总的来说,钱塘智慧城在杭州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以及深入贯彻实施“一号工程”和江干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享受多重政策优势,钱塘智慧城建设适当其时,应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找准自身特色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精细化的发展道路。

2.1 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

1)推进智能制造行动计划。以西子联合、巨星集团为引领示范,实施“互联网+”“两化融合”项目,促进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

2)培育跨境电商行动计划。依托杭州国际商贸城、东方电子商务园等平台,全面发展跨境电子商务、O2O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服务等特色行业,打响高端制造企业电商总部和浙商回归电商总部集聚区品牌,形成集聚示范效应。

3)推动现代商贸服务业行动计划。以杭州国际商贸城、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中润杭州中心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为平台,重点发展商贸金融、现代物流、餐饮娱乐等业态,创新商业服务模式,打造城东商业中心。

4)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以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省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和博奥生物芯片国家工程中心长三角分中心为依托,积极研发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2 完善创新平台打造工程

1)推动创新载体集聚行动计划。鼓励支持西子奥的斯、巨星科技等龙头企业建设研究院,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载体,用好“工研院”合作机制;推动包括市级以上科研院所以及研发水平高、研发能力强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等,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在钱塘智慧城集聚,推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2)发展科技中介机构行动计划。瞄准市内外科技高新园、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类科技组织,大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产业联盟,加快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举办创新中国总决赛等创业大赛活动,不断完善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和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endprint

3)建立科技金融体系行动计划。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钱江时代债券基金、股权基金、智慧产业基金作用,支持加快发展天使投资、建设科技小贷公司、设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营造具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

系统。

4)加快企业梯队培育行动计划。坚持龙头带动,围绕产业链各环节上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深入实施雏鹰计划、青蓝计划、瞪羚计划等,推动科技中小型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重点平台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对落户江干的战略合作单位、大企业大集团总部、重要研发机构,实行“一事一议”专项扶持政策。推动信息技术与总部经济相结合,打造智慧企业总部集聚区。

2.3 推进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1)实施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行动计划。统筹科技管理人才、科技型企业家、科技研发人才、科技型技能人才、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创新创业的多层次人才梯队。制定“钱塘智慧城人才开发路线图”,实施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千人计划”、市“521计划人才”以及区“百人计划”等领军型科技创新人才和技术团队。构建多元化引才渠道,持续开展清华海外学子江干行等招才引智活动,通过借助专业机构资源建设海外孵化器,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2)推进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行动计划。依托清华长三院杭州分院、智谷·人才广场、东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等产学研平台,引导创新人才集聚和协作,从落户、住房、医疗、教育以及企业注册、创业辅导、企业融资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为打造人才创业创新高地提供保障。

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行动计划。加强人才激励,健全人才荣誉制度,增加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强人才培养,设立人才专项培训经费、搭建人才培养载体,为各层次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加强载体建设,深化浙商新生代等工程,打造科技资本+智本合作平台;加强中介建设,加快引进人才中介、培训机构和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建立专业齐全、体系完备、功能合理、管理规范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服务,进一步加快推进产学研融合,增加人才转化资助;加强资金扶持,健全科技金融体系,积极提供企业融资和上市服务。

4)建设教育园区计划。要进一步提升钱塘智慧城和江干区的教育品位和口碑。一是通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施更新、教师素质提升、高端教师引进等计划提升现有学校的办学水平。二是通过与国内知名大学附小、附中合作办学的模式新建几所高素质的小学和中学。三是积极筹划申请在区块建设国际学校,满足高层次人才对子女教育水平高要求的需求。

2.4 加快创新环境改善工程

1)推进改造硬环境行动计划。结合“五水共治”和睦港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对钱塘智慧城内道路、交通、绿化、亮化等全面整治,加强公共配套设施的共建共享,通过建设区域功能综合体、开通穿梭巴士、新建生态活力绿道等打造高品质的交通体系,实现24h活力新城。加快九堡文体中心、地铁东城广场、国芳百货等产业配套项目建设,优化生活环境。加强城市形象建设,建成制造小镇客厅、电商小镇客厅、拓展与弹性发展区客厅、宜居宜游城区客厅、生态休闲创客村落客厅。加强生态带内(笕桥生态公园单元)村庄配套服务设施的落实,采取点位控制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村镇服务设施,提升生态带内村民居住生活品质。

2)加快营造软环境行动计划。构筑“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多层次创业平台。继续举办省海外人才峰会、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人才交流大会等人才交流活动,定期举办创业咖啡、同业沙龙、跨界论坛、项目路演等活动,营造科技创新小环境、小气候。加强区域文化建设,通过挖掘钱塘江海塘文化、杭罗丝织文化、智慧城当代文化,形成新的区域文化品牌,营造浓郁的文化生活气息。

3)开展特色小镇顶层设计行动计划。一是要做好产业发展定位研究。在确定发展电子商务、和智能制造产业的基础上,通过省内外产业发展研究,明确重点发展的细分产业,进一步定位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其中“智造小镇”要以西子联合、巨星科技等龙头企业为示范带动,以巨星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西子零部件产业园等企业平台为依托,重点推进工业4.0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四大制造产业基地、四大科研中心、四大工业旅游体验馆、五大服务平台。“东方电商小镇”发展要以电商服务商为主导,协同跨境电商、移动电商和传统电商,构建“四位一体”的融合共生式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围绕东方电子商务园、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九堡客运中心,九和路电商一条街和商贸城,发展电商一平台、三片区、四基地、六中心、联轴打造电商

小镇。

2.5 推进有机更新示范工程

1)着力实施“三量”行动计划。结合江干科技经济园区发展实际,一是资源优化挖存量。加快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东方电子商务园、标准厂房、杭曼香精、杭州工艺坊制品厂等项目提升改造。二是全面启动拓增量。围绕特色小镇目标,重点推进巨星杭叉地块出让工作;通过打造九和路电子商务一条街,采用地块论证和控规调整并行的方式,加快启动南区块开发工作。三是腾笼换鸟求变量。继续做好资源整理工作,加快腾笼换鸟,深入挖掘自有物业及反租物业项目招商资源,重点服务优秀骨干企业,清退资源占用大、税收贡献低的企业,为下一步招商腾挪资源

空间。

2)创新土地招商增值行动计划。结合国际商贸城发展实际,按照新控规“重点发展轻奢侈品、快时尚品、专业市场及城市配套功能,形成集名品中心、电子商务、创意办公、社区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商贸城”功能定位,突破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和商业地产开发思路,按照产城融合的要求,谋划引进产业地产运营商,在商贸城核心区块打造具有标志性特征的文化产业、健康产业、教育产业、科技产业等项目,实现产业地产的有机融合。在规划中现有的住宅出让用地,考虑引进高品质的房產公司来开发、建设人才公寓,并引进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进驻,拓展和衍生各类教育培训的增值服务功能,使其成为钱塘智慧城的人才支撑和功能endprint

配套。

3)拓展跨境电商服务空间行动计划。以杭州打造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在国际商贸城内划出200亩土地作为创新型建设用地,专门用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发挥国际商贸城在空间资源、规划定位及周边电商产业集聚度、知名度和电商人才汇聚度等方面的优势,谋划产业功能布局,争取市政府将商贸城作为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建设的首选之地。承接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争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平台的有利时机,提前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谋划有关机站、线路、应用平台云租赁等方面的安排布局,努力将商贸城建成集智慧物链、智慧交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于一体的“智慧生活之城”。

2.6 构筑智慧服务建设工程

1)实施智慧城基础实施建设行动计划。基于城区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建成城市感知网络(有线、无线及卫星等)、云计算服务中心、城市地理网格中心、城市物件数据中心等,实现城区各核心部门间的高速网络联通、数据共享;实现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情况达到基本覆蓋;建成比较完备的空间地理、城市物件、人口及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实现城市区域资源共享,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助力大众创业和产城

融合。

2)推进智慧治理模式行动计划。把“智慧建设”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口,利用“智慧方式”吸纳各方资源,充分运用各种“智慧手段”,优化和改变居民生活方式,在让百姓更“智慧”地生活的同时,也实现城区与社会各方的共同发展。开发九堡街道智慧信息机,将距离较远的政府办事机构,以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广大居民面前,通过多方视频互动交流,拉近民众与社区、与街道的距离,提高了办事效率。打造“钱塘智慧城”手机平台。覆盖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利服务、特色服务等

内容。

3)构建智慧型民生服务体系行动计划。在基础建设完成的基础上,逐步建成数字社区(街道)、数字政务、公共查询服务(水、电、煤气/天然气、个人社保金、住房公积金等)、智慧安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面向百姓生活的民生服务体系,同时面向百姓提供政务公开信息查询、分类信息查询、公交查询、三维浏览和个性信息标注等服务,使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在老城区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示范引领

作用。

参考文献

[1]龚晨,吴传清.特大城市“未来科技城”发展模式比较——以京津汉杭四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4):30-33.

[2]吕克斐.四大未来科技城发展要素比较分析[J].杭州科技,2011(5):42-45.

[3]张圣华,朱志敏.各具特色的未来科技城[J].中国人才,2013(1):40-42.

[4]朱烈建,陈侃侃,张建波.区域协同视角下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总体规划[J].规划师,2014(10):53-57.

[5]何波,张宏亮.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5(7):64-68.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创新发展路径
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区域创新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