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以为宝 仁者乐山掌舵人刘宝山

2017-09-21 06:06吴泳
少林与太极 2017年9期
关键词:宝山少林武术

文/ 本刊记者 吴泳

善以为宝 仁者乐山掌舵人刘宝山

文/ 本刊记者 吴泳

核心提示

今年86岁的刘宝山先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当你靠近他,观察他,关心他,你会发现,他似乎只是位慈祥和煦的邻家大爷,但转念静思,你又会觉得他如同阳光和大海,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其实却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平而不凡,无声惊雷。

有人说,他出身七代武术世家,5岁习武,8岁失怙,早年辛苦遭逢,备尝冷暖,习武81年,练就了一身入化的少林武功,锻成了百折不挠的性格。他是位神秘莫测、大隐于山的高人。

也有人说,他在47岁之前,都在和土地打交道。他19岁被乡亲们推举为农会委员,他21岁入党,历任过农会主席、乡长、村支部书记,数十年里布衣布鞋住窑洞,是位本色的庄稼汉。纯朴率真、为人仗义和乐善好施是他的本质,而“中国武术九段”也好,“少林功夫当代杰出传承人”也好,从“全国著名拳师”“全国十佳孝贤”到“中国佛家功夫协会主席”“全国劳动英模”,不过都是他本质之外的光环和外延。

还有人说,刘老先生不仅德艺双馨、海内共仰,更是位经营管理奇才,他赤手空拳凭着3间破草房,一片打麦场硬是打造出了在校生3.5万,桃李门生数十万的“天下第一武校”。其体系的社会效益海内共睹,经济效益也是堪称典范。

莫衷一是的景仰和热议声中,刘宝山的形象更趋神秘。

今年7月下旬到8月初,本刊总编带领采编队伍,三度专访了刘宝山先生和他的少林塔沟教育集团。

百炼钢化绕指柔 于无声处听惊雷

86岁的刘宝山先生精神依然很健旺,只是壮年时那种浑身喷薄的刚猛劲气,而今愈发深沉圆融,不动声色地化为一种慈和浩瀚、不落筌蹄的绵绵之气。

2017年7月21日一早8点30分,天清日和。在少林塔沟教育集团•塔沟武术学校新校区院内西北,有一排不起眼的平房,如果不是介绍,很难相信这就是“天下第一武校”董事长的办公室。

本刊总编赵国华一推开这扇普通房门,迎面一位和善微笑的老者便缓缓站了起来。老人目光如炬,面如春风,一身白色短袖布衫,黑色棉布长裤,脚踏老式黑布鞋。他平静而热心地连声招呼赵国华总编坐下喝茶,如果不是满屋人的簇拥和身边人的介绍,你根本无法相信,这位不喜修饰,毫无架子的老人,就是塔沟集团的掌舵人。

简短而家常的寒暄后,老人带着邻家长辈般平静慈祥的眼神,直奔主题:“武术不是花架子,不是为了看的。少林拳,他也是讲究很多,我就说说他的根儿。”

刘宝山老先生谈起话来思路清晰,洞察敏锐,记忆力惊人。远至清末民初的轶事典故,近到眼前的时事新闻,老人竟都了然于怀。

“民国开始,咋办嘞,因为时代变迁,武术很多东西都改了,改成表演式了,那就是说成了花拳绣腿。要论到传统的东西,那还是一式一招,它的本质是讲究实用的。”

他淡淡而悠远地说,“武术无用论”不是这几年才有的,已经喊了100多年了,可武术反倒越来越繁盛蓬勃。“打清末到袁世凯那会儿,就一直有人说武术没用了,‘铜头铁腿,敌不过枪子儿’。”他们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是非常极端和片面的。近代以来,军事科技的发展确实一日千里,相形之下,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武术的行军打仗功用显然是逐渐淡化了,但其强身自卫、陶冶心性、传承文明的作用不仅没有式微,反而是越来越彰显,越来越被普遍认同的。

刘宝山说,人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能只看眼前和一时,“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他的价值和合理性,早就断根儿了。”

虽然是瑰宝,但并不是说摆在那里,记下来,拍下来就能继承好了,它更需要一代代人活学活用,融入智慧和心血地去传承和发扬。

“武术到咱这儿了,不是说只为了表演,为了让你看的。”刘宝山说,必须紧紧抓住武术的内在核心问题,比如其技击性、科学性、人体潜能挖掘性、身心良性互动性等等,而不能只迷恋于其观赏性和猎奇性。

“说到底还是功夫,必须下功夫。你练的套路,就是基本功,这一个是练你的耐力,再一个练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老先生说,功夫的关键之一是“看景生情”,“就跟那打算盘是一样样儿的”,学的时候是歌诀,可等到用的时候就不是死搬硬套歌诀了,得活学活用,见招拆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刘宝山先生举例说,比如太极拳要是真练好了,很厉害,硬拳还破不了太极呢。“太极是粘黏缠哪,但是太极通常10年才能出功夫,功夫要是下到了,它真是好样的。”他说,不能做嘴教师,“你光喷得天花乱坠,你没有真本事,那是不顶事儿的。”

原定的采访时间只有1个小时,可刘宝山先生兴之所致,竟畅谈了整个上午,持续到中午12点。从少林功夫的典故心法,到解放前登封一带的武师轶事;从自己幼时的练功奇遇,到建国后的武术挖整与弘扬,娓娓道来,往事并不如烟。

他回顾近百年往复,微微叹气说,从清末到解放前,登封出现过数不清的“高人”和会道门,有的徒众数千,有的装神弄鬼,号称“刀枪不入”,“其实呢,再厉害的将军,刀砍脖子脑袋也照样掉”。

他总结道,搞武术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法治精神,决不能搞个人崇拜、歪门邪道、拉帮结派和会道门那一套。

在塔沟教育集团,刘宝山始终坚持不管辈分多高,本事多大,董事长也好,其他所有教练和管理层也好,和学生之间就是简单的师生关系。不管对孙子辈还是重孙辈的后进,他都只许别人叫他“师父”,叫别的他不答应。

今年为了喜迎党的十九大,刘宝山作为拥有65党龄的党员,自己拿出80万元,特地印制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5万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1万册、《入党培训教材》1万册,免费赠送给该集团每位师生,并带头认真学习了一个月,充分体现了一位老党员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怀。

高人只做平常语 嬉笑戏谑皆成章

今年86岁的刘宝山,依然是塔沟教育集团的董事长。和以往39年一样,他每天仍然早上7点就赶到学校,傍晚6点以后才会下班。不同的是,39年前的办公点是少林寺附近的三间破草房,而今的办公点是在占地2300余亩的现代化校园。

尽管早已是家大业大,拥有师生3.5万余人,武术教学班800多个,已形成从幼儿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到大专、本科和国际教学的完整教学体系,但刘宝山的董事长办公室,依然是一间不起眼的平房。

屋内没有老板桌、老板椅,更没有真皮家具和红木、花梨,只是简单布置着30多年一直用着的陈旧办公桌、普通木椅、木斗橱以及公司机关里最常见的铁皮文件柜。写字台右侧,摆着一张仅能供一人勉强平躺的小单人床,上面铺着超市里最常见的棉布床单,稍微抢眼些的,就是床单黄、蓝、绿相间的颜色以及上边印着的手捧鲜花的卡通小白兔。

一切陈设都弥漫着上世纪90年代的气息,找不到一丝“奢豪”“华贵”的影子,与其说这是“天下第一武校”掌舵人的办公室,不如说这是一位普通中学校长的办公室,更让人信服。唯一亮眼一些的,便是挂满正面半堵墙的大大小小照片,这都是他与国家领导人、多位高僧大德以及各界人士的合影。照片虽然珍贵,但只是用普通的木框装帧着,没有刻意的布置和设计,更没有金碧辉煌的渲染。

采访间隙,先生的一位弟子手捧一本刘宝山的著述,恭恭敬敬来请他题词。刘宝山和颜悦色沉吟着,问弟子:“写点啥呢?”

弟子略作思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刘宝山眨眨眼,目光左右闪了闪,提笔高举的右手就是迟迟不落下:“好么!我就是怕你天天不向上。”

这慢悠悠、活泼泼的一句,顿时引得满屋哄堂大笑。

和刘宝山先生相处久了,你会发现,他就是这样一位既深不可测,又很接地气的长者。

没有高高在上、云山雾罩的排场,也没有满口经纶、横眉竖目的面孔,他就是这样,身藏绝学,却始终朴实无华;说说笑笑,却让你笑过有悟。他的话不多,但谈起少林功夫和练武心法,却能訚訚侃侃谈上几个小时。

聆听刘宝山和徒弟间的对话,你会一整天都充满乐趣和欢欣,你会越来越发现,他不是个高坐云端的大师,也不是成天板着面孔的道学先生。

8月6日清晨,嵩山少林寺甘露台,刘宝山正目不转瞬指点徒弟练拳。

“盘手,盘手,看见没有?就是这!”

“枪要这样拨,一拨就‘啪’一下,一拨就‘啪’一下……”

刘宝山言传身教着,不时掂起齐眉棍或长枪,拦、拿、扎,搕、挑、崩,一招一式无不暗潮汹涌,平地惊雷。教累了,他就坐在随身带的拐棍式折叠椅上,虽是小憩,腰板却挺得溜儿直,两手端放在膝盖上,仍目不转瞬地盯着徒弟的一举一动。

刘宝山接受采访,指点徒弟练拳,处理集团公务,忙碌了整个上午却丝毫未见倦意。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他特地邀请赵国华总编到家里一起吃饭。

老人客厅的陈设同样简洁朴实,再家常不过的木桌木椅,地面连瓷砖都没铺。菜端上来了,一盘溜豆芽,一盘炒青椒,一盘烧豆腐,一盘五花肉……4素2荤,主食是捞面条。

蒜汁儿和辣椒是老人家里自己捣、自己炸的,黄豆酱则是超市里再普通不过的“大众货”。

老人的三儿子少林塔沟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刘海科在旁介绍:“这是来客人了,才添到6个菜。平时我父亲自己吃饭,只有两个菜。”

这就是刘宝山先生,熟悉后,你也许会有点觉得他似乎并不那么神奇,但转念一想,你会猛然意识到,尽管他始终在和风般笑着,暖阳般注视着,尽管他似乎一直都在你身边,一转身就能看见;但那却是一种阳光和大海般的存在,你似乎对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你依然会不时迷惑——阳光为何会无处不在,大海又为何能浩瀚无涯。

“世事洞明皆学问” 知恩报恩振家声

世人所熟知的刘宝山先生是这样的:汉族,中共党员,全国著名拳师,国家武术九段,中国佛家功夫协会主席,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创始人,郑州少林塔沟教育集团董事长。

刘宝山先生祖籍洛阳偃师市朱家村,1772年(清朝乾隆三十七年),其先祖刘智举家迁到登封塔沟村。从那时起,刘家就世代与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结下了不解之缘。少林寺第十九代名誉方丈德禅大师曾盛赞:“刘家世代都是少林寺的护法大师。”

刘宝山先生介绍,其二世祖一共四门,其中三门、四门两位先人均出家少林寺,法名湛寅、湛申。湛寅法师因武功高强,为少林一代高僧。刘宝山三世高祖刘廷选被推任为少林武守备,少林拳也在刘家代代传承,到刘宝山已是第七代传人。

刘宝山先生86年来的经历跌宕而传奇。他祖父刘发泰曾任少林寺文书和武僧总教头,父亲刘景文自幼在少林寺苦练少林功夫。在刘宝山出生的1931年,父亲早已是远近闻名的少林拳高手和武术明星。1935年,刘宝山4岁那年,父亲在南京国术擂台赛取得了第一名,1936年,刘景文又荣获上海国术竞赛轻量级冠军,一时名扬华夏。但由于家境原因,刘景文成名后依然返回少林,白天下地劳动,夜里带上刘宝山练功。刘宝山5岁便随爷爷和父亲学武,81年来,无论世事沧桑,荣辱沉浮,从未间断过。

让人扼腕的是,在他8岁那年,正当盛年的父亲猝然离世,临终前给他留下了“继承先祖志,勋匾挂少林”的遗言。尚在似懂非懂年龄的刘宝山当时是怎样一种心境,他至今不愿多谈。

他只是断断续续透露,在民智闭塞保守的旧社会,面对强大的宗族势力,即使是刘宝山祖父也不能完全做主。父亲的离世让刘母耿氏受到了一些族人的排挤。在这种情况下,耿氏主动提出到娘家耿庄拾麦穗、干杂活,不会闲在婆家吃白饭,刘宝山的娘舅家也给予了耿氏巨大支持,耿氏这才得以留在塔沟,一边带孩子,一边起早贪黑干活糊口。

家庭的巨变,旧势力的歧视和压迫,母亲的含辛茹苦和有泪肚里咽,无疑对幼小的刘宝山产生了刻骨影响,这也锻就了他日后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个性。同时,娘舅家的及时力挺也让刘宝山铭记至今,他知恩感恩,涌泉相报,从自己有自立能力开始,便数十年如一日向耿家报恩。“只要说是舅家的人,甚至是耿姓人,师父几乎都是不讲任何条件甚至超乎常理地回报和帮助。”一位弟子提起此事时,颇为感慨地说。

连遭巨变,年幼的刘宝山似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13岁开始,他就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独自一人终日在环境非常恶劣的深山老林中烧炭挣钱。

尽管没上过一天学,但刘宝山自幼的勤学好问在塔沟是人尽皆知的。除了烧炭,他从小就对犁镂锄耙,样样精通,烤烟技术远近闻名,还自学了木匠、铁匠、石匠、厨师、架桥、箍窑洞等重体力技术劳动。

“世事洞明皆学问”,刘宝山这浑身技艺,有的是他虚心向别人学的,有的别人不教,他就自己反复看,反复实践和琢磨。

这点刘宝山的长子——少林塔沟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刘海超颇有感触:“我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没念过一天书,

我没文化’。这话别人信,可我从来不信。‘世事洞明,处处留心’说的就是他。”刘海超说,无论是武术拳法还是劳动技术,从烟叶打顶除杈的时机和技巧,到建筑工程的设计预算,乃至人情物理,他父亲看见什么就学什么,只要是有用的、有益的、真善美的东西,他都是求知若渴,学而不厌。

“我父亲为啥会有这么大的成就,为啥那么多人都服他?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他是‘修来的’。”长子刘海超分析,他父亲的成功并非偶然。从1950年被众乡邻推选为乡村干部开始,刘宝山的“不争”和“能吃亏”便广为乡亲服膺。

带领乡亲们搞建设上工时,每天早上第一个起来给大伙做饭的,都是刘宝山;晚上依然给大伙做饭,最迟睡下的,依然是他,天天如此。带着施工队外出劳作挣到工分和食物,刘宝山又总能分配公允,颇有“陈平分肉”的智慧。

“俺爹那真是纯粹的共产党员!”今年62岁的刘海超提起父亲,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波澜和崇敬。他说,即使是在生活异常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刘宝山依然是有什么吃的和便宜,都想尽办法先贴补乡亲和他人,回到家宁肯自己饿着肚子,看着孩子喝稀汤。

而二儿子、该集团副董事长刘海钦将父亲艰苦创业的秘诀总结为:“努力干,认真干,苦干加巧干。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精益求精。”

在三儿子刘海科心里,父亲面冷心热、内慈外严,从小到大都是他的偶像。父亲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坚忍不拔又与人为善,诸多品质对他们兄弟姊妹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正因为刘宝山数十年如一日的先人后己和无私奉献,加上他自幼勤学苦练的祖传少林绝技,等到他1970年代末开始办武校授徒时,来自五湖四海的求学者,随便问到一个登封人或塔沟人谁的武功最好时,绝大多数人都会发自内心地竖起大拇指:“刘宝山!”

扁平、高效加坚韧管理不搞花架子

正是乡亲父老的口碑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刘宝山,而这口碑确实如刘海超所说,是他父亲几十年如一日,一点一滴积累的。而今,“天下第一武校”的这位掌舵人86岁了,他并未像普通企业家一样早早颐养天年,而是仍在集团掌舵忙碌。他是对这份辛苦经营了39年的事业放不下,还是对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另有打算?86岁,常自称“布衣农民,没上过一天学”的他,又是怎样将一个3.5万余人的“全球最大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

《道德经》上说,老子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俗语说,“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则说,“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这些道理在刘宝山身上有最朴实无华的体现。他的慈爱奉献、勤俭朴素,人们已经非常熟知。从刘宝山普通一天的日程安排上,仔细品味,也能窥见他擅长管理的一二诀窍。

每天上午7点,他就早早赶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这即使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也未必能天天做到。

细心人则发现,刘宝山不管走到哪里,随身都带着一大串钥匙,除了住处和办公室的,更有保险柜的、机要室的、档案室的、仓库的……别人看着都有些头皮麻,刘宝山信手拈起来却“丁是丁卯是卯”泾渭分明。这并非他抓权不放,在二儿子刘海钦看来,这是父亲“捆绑式发展”管理思路的体现——就是用制度章程来管理人,集团其他领域的事务都可以分权或层层授权,但唯有人事、财务、资产这三方面不能分。这样不管集团摊子铺得有多大,日常事务有多繁杂,董事长控制了核心部门,队伍就不会乱。

平日在小平房里办公,刘宝山时不时会把目光投向窗外,有时干脆起身走到窗边,仔细观察窗外情况:“我每天操心的就是这些孩子,安全管理,卫生管理,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哪一条也不能放松。”刘宝山还经常到食堂、操场、学生宿舍去亲自看看,看看后勤有没有抓好卫生和保障,老师有没有按制度教学和办公,学生的武术习练和文化课学习有没有进步。

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管理体系的同时,刘宝山依然也很信奉这种亲力亲为的办法。

俗语有“一招鲜,吃遍天”的说法,而刘宝山在传授武功时也经常教导徒弟:练武要那么多花架子没有用,往往是简洁明快、抓住要害的招式,一两下就能克敌制胜。

扁平化、高效率、“捆绑式发展”的管理模式再加上苦干巧干、锲而不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创业精神,也许这就是刘宝山管理好3.5万余人的集团的秘诀之一。

瞻之在前忽在后 平而不凡中不庸

而刘宝山看似平凡无奇,没有那么多系统理论和典章依据的管理方式,却支撑着塔沟集团39年不断壮大,从三间小草房发展成全球最大武校。

站在今天回首追溯和遥望刘宝山先生数十年的经历,幼时便突然降临的严酷磨砺,早早淬炼出他超乎寻常的韧劲和坚强,尽管生活压力巨大,尽管困苦挫折曾不断摧逼,但他劳动之余,始终也没忘记父亲的临终遗言,从未对武术技能训练有过半点松懈。他的勤学苦练很快就博得了祖父和武学大师们的宠爱,众多武林高手争相对他进行传授和指点,甚至一度造成师父争徒弟的热闹局面。

由于苦心求学和发奋自励,少年刘宝山便学会了40余套少林拳。他超人的坚韧和良善的为人,赢得了众乡邻的好感和赞扬。1959年,他参加河南省武术比赛荣获一等奖,1986年参加全国老年功法表演赛荣获优秀奖。

他尤其精通“六合拳”、“七星拳”、“长护心意门”、操演“春秋大刀”、“六合枪”得心应手,还擅长点穴、擒拿、气功等少林绝技。

他演练少林拳术出手如箭,收掌似电,震脚如雷,动作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刚柔并济,虚实兼用,声东击西,一招一式非打即防,实用性极强。

1950年,刘宝山19岁时,便在塔沟被众乡邻推选为农会委员,打土豪,分田地,历任乡民兵营长、团支部书记、农会主席等职。1952年,刘宝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塔沟村党支部书记。

1977年8月,当时的登封县体育部门遵照国家体委关于“挖掘、整理、普及、提高”的武术工作方针,积极组织武术界的民间高手进行系统、全面地挖掘整理工作,刘宝山毫无保留地将10几种濒临失传的传统套路贡献了出来。

1978年,刘宝山被前来拜师的李洪普、李玉军、田振军的诚心和执着打动,最终收下3人为徒。消息传开后,成群结队的青少年纷纷慕名而来,看到这么多人如此喜爱少林功夫,刘宝山埋藏心底多年的“继承先祖志,弘扬少林功”的祖训宏愿终于爆发。同年10月,“嵩山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正式挂牌成立。

39年来,刘宝山带领三个儿子发扬蹈厉、锐意进取,经过持续不断的拼搏,把学校由三间小草房发展到如今拥有三个校区、2300余亩校园、800多个武术教学班、3.5万余名师生的郑州少林塔沟教育集团。

刘宝山大音希声、平易近人,他常说:“我一生吃尽了没有知识的苦头,再也不能让下一代没有文化了。人家把孩子交给咱,人家图为啥?图的就是能学到武德、武艺和知识,那咱就把真武艺教给人家。”他常把节约下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改善教学设施,帮助群众兴修水利,创建农村小学、幼儿园、捐助公益事业,被少林武术界交口称赞为“布衣拳师”。

数十年来,刘宝山实至名归,头顶的荣誉和光环斑斓炫目——“登封十大老拳师”之一、“少林功夫当代杰出传承人”“全国著名拳师”“全国十佳孝贤”“中国佛家功夫协会主席”“全国劳动英模”、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北京大学气功协会名誉教练、2013中国乡土文化年度人物、“全国劳动英模”“河南省武术挖掘整理贡献奖”、河南大学客座教授和“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2017年,他又被少林武术协会授予“少林宗师”荣誉称号。

如果仅仅注目着这些光环和荣耀,那么刘宝山先生确实是神话和传奇一般的存在。但是,当你靠近他,观察他,关心他,你会发现,他既像是位邻家大爷,却又如同阳光和大海一样,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实质上却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平而不凡,无声惊雷。

86年前,一个婴儿诞生在少室山下的七代武术世家。

祖父曾任少林寺武僧总教头,父亲此时已是文明遐迩的少林派高手。承千年绝学,振七世家声的锦绣前程似乎已经在婴儿脚下铺好。

4岁那年,父亲在南京国术擂台赛勇夺第一名,5岁那年,父亲又荣获上海国术竞赛轻量级冠军,一时名扬九州。婴儿此时早已成长为“郎骑竹马来”的小后生,并已开始苦练少林拳。祖、父威名,家学渊源,此时让他的人生大道,显得更加康庄。

8岁那年,童子功已练得小有所成的他,正不断憧憬着侠客之梦和美好生活,谁曾想,正当盛年、已负盛名的父亲突然离世,一切原本像童话般美好的家园霎时如同天塌地陷。

幼年失怙,家道中落,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清很多真相。

这个8岁的孩子,从此开始不得不过早地成长和顶门立户起来。他,就是刘宝山先生。

8岁学独立,13岁便自力更生,孝亲养家。

20岁担任农会主席,21岁入党。

其间饱尝世情冷暖,艰难困苦,却一天也没荒废祖传少林武功,16岁便精通40余种少林拳。

1978年,他免费教授3名徒弟少林武功的消息甫一传开,远近少年便呼朋唤侣、如入宝山般前来拜师学艺。

谁能料想,当年那山下三间草房、门前几只沙袋的“嵩山少林塔沟武校”,而今却成了占地2300余亩,师生3.5万余人的“天下第一武校”。

谁能料想,当年那个倍尝艰辛的孩子,而今却早已成为中外共仰、名满天下的刘宝山。

“善以为宝”,刘宝山先生数十年来苦心孤诣传承少林功夫绝学,知恩图报,为善乡里,当干部时公正实干,干的最多,拿的最少,创业后为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几乎踏遍少室山下的所有角落,耗资数百万元,为乡亲打井8眼;投巨资建起现代化小学,连年承担在校学生全部费用。他用持之以恒的默默苦干和朴素诚挚的不断奉献,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善以为宝”。

“仁者乐山”,刘宝山先生面冷心热,内慈外严,仁者爱人。他爱家人,爱恩人,爱学生,爱乡亲,爱党爱国。他不喜虚华矫饰,却数十载如一日地用行动和付出来表达着深沉大爱。“仁者乐山,仁者寿。”而仁者之乐,也正像巍巍嵩山一样,岿然屹立,宏泰高远。

图/冯威锋 本刊首席记者 严桥成

本刊记者 黄明哲

猜你喜欢
宝山少林武术
黑太阳
程宝山书法作品选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张少林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