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和NM23联合CERBB-2基因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临床研究

2017-09-21 10:22李轶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淋巴管浸润性乳腺

李轶

(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平凉744000)

p53和NM23联合CERBB-2基因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临床研究

李轶

(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平凉744000)

目的探讨p53和NM23联合CERBB-2基因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和NM23联合CERBB-2基因的表达,分析p53、NM23、CERBB-2基因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预后的关系及检测微淋巴管密度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意义。结果148例患者组织学分级中I级36例、Ⅱ级64例、Ⅲ级48例;有淋巴结转移者48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00例;p53阳性表达率为30.41%,CERBB-2阳性表达率为51.35%,NM23阳性表达率为18.24%。有淋巴结转移者p53和CERBB-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NM23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p53和CERBB-2阳性表达率随着组织分级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P<0.05),NM23阳性表达率随着组织分级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P<0.05)。结论联合检测p53、CERBB-2、NM23基因的表达及测定微淋巴管密度对评价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53;NM23;CERBB-2;微淋巴管密度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虽然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死亡率仍较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又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直接关系到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而且乳腺癌的发生和转移为多基因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探讨p53和NM23联合CERBB-2基因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临床意义,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进行治疗的148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6~72岁,术前未做任何治疗,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根治术。

1.2 方法

采用福州迈新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标本采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常规4μm连续切片,然后使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

1.3 判断标准

(1)组织学分级。将腺管的形成、核的多形性及核分裂象计数3项作为指标进行评分:①腺管形成:>75%为1分,10%~75%为2分,<10%为3分;②核的多形性:核轻度多形性为1分,中度多形性为2分,重度多形性为3分;③核分裂象计数:在细胞生长活跃区域,计数20个高倍视野(×400),计算其核分裂象,0~1个为1分,2~3个为2分,>3个为3分。总分3~5分为I级,总分6~7分为II级,总分8~9分为III级。(2)免疫组化判定方法。p53及NM23为胞核着色,CERBB-2为胞膜/胞浆着色,阳性细胞为细胞浆或细胞核有棕黄色颗粒沉着。无阳性细胞或阳性细胞<10%为(-),阳性细胞>10%为(+);0~1分为(-),2~3分为(+),4~5分为(++),>5分为(+++)。(3)淋巴管的计数方法。D2-40为淋巴管的特异性标记物,根据其对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MLD(微淋巴管密度)计数,把D2-40染色呈阳性着色的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计为一个阳性微淋巴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选患者分级情况

14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48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00例;组织学分级I级36例,Ⅱ级64例,Ⅲ级48例;p53阳性表达率为30.41%,CERBB-2阳性表达率为51.35%,NM23阳性表达率为18.24%。

2.2 基因阳性表达与淋巴结有无转移的关系

有淋巴结转移者p53和CERBB-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NM23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见表1。

表1 基因阳性表达与淋巴结有无转移的关系[n(%)]

2.3 基因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p53和CERBB-2的阳性表达率随着组织分级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P<0.05),NM23的阳性表达率随着组织分级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P<0.05),见表2。

表2 基因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的关系[n(%)]

3 讨论

抑癌基因p53分为正常野生型和突变型,野生型p53不仅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关键作用,而且在细胞凋亡的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可刺激和促进细胞的生长。突变型p53没有抑制癌细胞的功能,却能抑制野生型p53的活性,从而引起细胞的转化,促进细胞癌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一方面,可能由于突变型p53的高表达,抑制了野生型p53的活性,从而引起细胞转化,促进细胞癌变;另一方面,可能由于突变型p53的高表达,使其刺激和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增强,使肿瘤细胞旺盛增生[1-2]。CERBB-2基因与乳腺癌发生密切相关,参与肿瘤细胞的生长调控、增殖与分化。有学者认为,其过度表达常提示该原癌基因存在扩增,并促进癌细胞运动加速,从而导致癌瘤深部浸润和转移,肿瘤恶性程度高,临床预后差[3]。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是一种具有二磷酸核苷激酶功能的基因,通过直接影响微管、微丝等细胞骨架蛋白的生物学活动来参与调节细胞内微管系统的状态而抑制癌细胞的转移。NM23是独立预后指标,其水平降低将提高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淋巴结转移率高、组织分级增高则预后差,NM23高表达者的预后明显好于低表达者。因此,检测NM23基因表达可作为临床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趋势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对判断预后和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表1~2也显示,有淋巴结转移者p53和CERBB-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NM23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p53和CERBB-2的阳性表达率随着组织分级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P<0.05),NM23的阳性表达率随着组织分级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P<0.05),充分证明了上述观点。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依赖于微淋巴管的生长,因此检测肿瘤内和周围微淋巴管密度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联合检测p53、CERBB-2、NM23及微淋巴管密度测定对评价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1]夏同礼.肿瘤实验诊断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马捷.p53基因与乳腺癌的相关性[J].医学综述,2005,11(2):112.

[3]詹彦平,吕新玲,叶尔布拉提.微淋巴管密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综述,2011,17(8):1246-1249.

R195

B

1671-1246(2017)18-0149-02

猜你喜欢
淋巴管浸润性乳腺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及造影表现与P63及Calponin的相关性
得了乳腺增生,要怎么办?
浸润性肺结核临床治疗转归与MSCT特征变化分析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容易误诊的高回声型乳腺病变
结直肠黏膜下浸润性腺癌活检病理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