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人70年的中国情

2017-09-21 18:17浦顿
看历史 2017年9期
关键词:四川话法国人译本

浦顿

美国哲学家艾伦·布鲁姆曾说,一个外国人要成为美国人是有可能的,但是要成为一个法国人很难。因为每个法国人都继承了一些文化,天然地分成了笛卡尔派和帕斯卡尔派,前者是理性,后者则虔诚信仰宗教。所以对一个外国人来说,要学会法语容易,但是要真正“成为”一个法国人,却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采用布鲁姆的视角,问一句:要成为一个中国人,可能吗?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用了70年的时间,在努力成为中国人,他就是马悦然。

马悦然出生于1924年6月,四五岁的时候,母亲给他读童话故事。一个叫“悦然”的男孩和他的玩具熊一起划船到中国,和蔼的中国皇帝很喜欢他,要把公主嫁给他。这是他最早的中国记忆,等他成年,立志成为一个汉学家的时候,就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马悦然”。

马悦然20岁的时候,读林语堂的书,对中国的道家和禅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就去买《道德经》的译本来读,有英语、法语和德语版的,这三种语言他都会,但是却无法分辨到底哪一种译本更好。他到当时瑞典最出色的汉学家高本漢家里请教,结果高本汉说:这三个译本都不好,最好的是我翻译的英文版,还没出版,你拿去看吧。

一周后,他去还稿子,高本汉说,既然你对中国文化这么感兴趣,为什么不自己学中文呢?从那天开始,马悦然就拜师高本汉开始学习中文。他读的第一本中文书是《左传》,这也成为他最爱的中文经典,已经陪伴了他70年,每过一段时间,他就把《左传》拿出来读一遍。这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恐怕已经超过大多数中国人。

上世纪40年代末,马悦然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学金,到中国调查方言。在来中国之前,他能读很多中国书,但是口语一团糟。他来到了重庆,办了一张介绍信,到乐山去调查方言。四川方言成为他真正的专业,后来他能讲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到晚年的时候,他在瑞典写回忆录,还能用四川话回忆第一次爬峨眉山时所看到的景色。

1948年,马悦然从峨眉山步行6天来到成都,住在华西坝。他租了陈行可教授的房子,并且教陈教授的女儿陈宁祖学外语,当时的陈宁祖只有17岁。他们慢慢产生了感情,一起看电影、逛书店,并偷偷地牵了手。1950年,已经到香港的马悦然发觉自己不能离开陈宁祖,就发了一份电报给陈教授,向陈宁祖求婚。这个瑞典男孩,和他小时候听过的童话故事一样,娶了一位中国公主。

或许从那时起,他就没后悔过将一辈子献给了中国文化,致力于把中国的优秀作品翻译到国外。后来,他成了诺贝尔奖的评委,大力推荐沈从文,他说沈从文肯定能获奖,可惜沈从文去世了。后来,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马悦然很开心:“中国农家子弟终于得奖了”。也许,在他的心里,仍然回味着1948年在成都的生活。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川话法国人译本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Joke笑话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谈谈四川话的“拿给”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