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散居民族的百年回眸

2017-09-21 04:06[回族]王树理
回族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回族济南

[回族]王树理

在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是散居面积最大的一个。真可谓“从东海之滨,到雅鲁藏布江,从五指山到兴安岭”,或多或少,总是有回族人在那里谋生发展的。山东是东部沿海地区一个人口大省,它东临黄渤海、西依黄淮海平原,是一个既可以借海洋优势,又能依据黄淮海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而形成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故而,它也是有着经商习俗、善于迁徙、能吃苦耐劳勤于稼穑的回族人卜居谋生的首选地之一。从数量上看,改革开放之前,山东的回族大约有四十七八万人,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包括西部省份来山东务工经商的,已经达到七十万人。从地区布局上看,过去山东的回族人,主要集中在黄河、大运河两岸,青州以东的回族则很少,沿海地区除了国家公职人员和部分职工外,没有多少;但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一布局正在逐步改变,青岛市已经从过去的只有二三百人发展到一万五千多人,烟台、威海、日照等地也都达到两三千人。

站在新世纪的门口回首这个优秀的散居民族近百年走过的历程,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不仅自始至终踏着时代的主旋律鸣唱和弦,而且依托自己的民族文化打造着这一民族的血性与刚正不阿。那铿锵的脚步声,似鼓,似号,更似震天的雷鸣。仅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那些事,就可窥见散杂居地区回族前进脚步之一斑。

齐鲁大地上出现了一串响亮的回族人的名字,他们依次是:抗倭名将左宝贵、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郭隆真、鲁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刘格平、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以及稍后一些的崔圣武等。在他们的身后,都有一段血火交织的历史,都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不妨把镜头推向这些民族骄子,嚼透他们心灵深处的圣洁,你会感到,大块的纯金是金,小块的纯金也是金。

马云亭,回族,山东章丘县埠村镇大冶村人,一出生就是白头发白眉毛白皮肤。少孤苦,是个外号叫“白倌”的穷孩子。九岁离乡习得棍棒刀枪,间或也学一些中医的望闻问切,练练描红习字。人们看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学啥像啥,便给他起了个名字:马春生,字云亭。后来人们“云亭云亭”地喊他,时间一长竟把“春生”的名字给忽略了,从此便以字行。有一位叫马龙标的先生,青州人士,是位武艺高强的武师。他看马云亭天资聪颖,品德端正,又能吃苦,虚心好学,就在教他习武的同时,给他讲一些社会常识和国家至上的理念。

一个风雨如磐的暗夜,马云亭跟定马龙标,到左宝贵的帐下效力。马龙标因武艺高强,当兵不久就成了团长,经过几次战役之后,又陆续晋升为旅长、师长;而马云亭因为学了中医,被留在了左宝贵身边当了一名随军郎中。有了这样的头衔,等于多了一份悬壶济世的责任。左宝贵每到一地,都让他麾下的军旅醫生领办或参与办理惠民医院。从1881年在奉天创办第一所牛痘局算起,先后又创办了盛京民间医院、山东平邑县牛痘局等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大都采用单日接诊男子、双日接诊女子的办法,为平民百姓治病。马云亭是出力最大的一个。正是这些从医看病的实践,让马云亭医道日进,技艺精进。1894年6月,日本进犯朝鲜,清廷决定出兵援朝。领了圣命的左宝贵派人潜入汉城,绘制了地图和添军置炮的方案,并让马云亭做他的随身医生。9月15日凌晨,日军向平壤城发起攻击。左宝贵站在玄武门的阵地上,命令所部猛烈还击,顽强抵抗。七时许,敌人密集的炮火宛如一张大网,罩住了左部所有阵地。左宝贵身中数弹,左肋下鲜血直流。身为军医的马云亭一看,立即扑上前去为其包扎。费了好大劲,刚刚止住血,又一发炮弹打过来,只见左宝贵把马云亭用力一推,自己壮烈牺牲了。

痛失知己的马云亭,面对甲午中日海战的惨败,尤其是庚子赔款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再也不想追随那个腐败无能的政权去作无谓的牺牲了。与其给一个卖国求荣的政权卖命,不如用自己的医术为灾难深重的百姓做个积德行善的郎中。于是,他愤然离开那个给他留下难以抚平心灵创伤的大清军营。大东北白山黑水间的那些芸芸众生,成了他施医献技的忠实朋友。几年下来,他熟练地掌握了内科、外科、骨科、针疗等方面的医术,成了辽沈地区颇有名望的中医。就在这个时候,从故乡山东传来一个让他颇为高兴的消息:当年那个带着他一起到左宝贵麾下,民国初年以上将军衔成为京津督察处主任的马龙标,已经解甲还乡,回到济南。对这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的怀念,让他产生了回到济南悬壶济世的想法。也是,大清王朝被推翻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或许能给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复生日的欢心呢。

回到济南不久,他就在人们的街谈巷议中,听说有一个河北省乐亭县的李大钊先生在北平宣传一种新型的主张。马龙标告诉他,“等着吧,这就有好戏看了,中华民族的复生日说不定就要来到了!”为了给马云亭创造一个治病救人的环境,马龙标出钱,在南关清真寺北门正觉寺西头的位置,置办了一处中医坐诊的门头房,取名“保安堂”。从此,马家中医堂便在趵突泉边扎下了根基。由于马云亭亲身经历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剧烈震荡,并亲身参与了抗击倭寇的浴血奋战,那种立足于中华早日崛起的急迫心情,让这位已经六十四岁的老人在看病之余,热切地关注着社会上发生的一切。

1919年春节刚过,济南回民聚居的杆石桥来了一名女子,一下车就投奔到青年回族学生朱春涛、朱春祥兄弟家里。她叫郭隆真,河北省大名县人,原名郭淑善,1894年4月11日出生在直隶省(今河北省)元城县(今大名县)金滩镇一个回族士绅家庭。其父郭荣柱是个开明的读书人,也是郭隆真的启蒙老师,他亲自教年幼的隆真读书识字。

按当时的风气,女子是不能入学读书的,最多也只能读读《女儿经》之类遵守妇道的封建读物,她父亲教给她的也正是《七诫》《闺范》这类书。郭隆真对此并不满足,她那时还不满十岁。有一天,她问父亲:“有‘男儿经没有?为什么尽叫女儿干这干那,那哥哥什么事也不干啦?”父亲回答说:“男治外,女治内,因为内外有别,学的东西也就不同。”隆真争辩道:“花木兰替父从军、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古代就有。男儿能干的事,女儿也能干。”父亲喜欢女儿的聪颖和倔强,更赏识她那男儿般的气概。经过父亲允诺,隆真能和她的哥哥一样去读书了。母亲非让郭隆真缠足,说:“长大了,这双大脚板哪儿有人要?”隆真却不肯裹脚,边哭闹边撕掉裹脚布。妈妈再逼,她索性不吃不喝。母亲没了办法,加之有开明的父亲袒护,家里终于同意她可以不裹脚了。这不仅使隆真免受皮肉之苦,而且这“自由”的天足为她以后的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后来她还现身说法,为宣传妇女放足做了大量工作。郭隆真嫌淑善这个名字过于阴柔,便自己先后改用了嵌浚、隆贞、林一等名字,但总不能令人满意。后来,她查阅字典,反复斟酌,最后用了“隆真”这个既含有崇尚清洁,又有从落后中隆兴崛起含义的名字。endprint

辛亥革命前夕的1909年,善于捕捉时代潮流的郭荣柱,预感到即将到来的社会是个呼唤新女性的时代,男尊女卑的观念必将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于是,便在自己的家里办了一所女子小学。该校是大名县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小学,也是全河北省农村的第一所女子学校,郭隆真义无反顾地成了这所学校的第一名学生。1912年5月,直隶省政府派视学检查大名府的办学状况。当他了解到郭隆真父女兴办女学的情况,大加赞赏。1913年,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来大名招生,郭隆真毅然报了名。从此以后,郭隆真便离开家乡,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之中。

前文中提到郭隆真到济南,就是专程筹备“回教救国后援会”的。当她与朱氏兄弟接上头并了解了济南回民的基本情况后,当即决定把马云亭的保安堂作为进步青年活动的接头地点。那天,郭隆真兄弟和马云亭在保安堂开了一个不知道什么内容的秘密会议,但是在柜台上值班的小学徒听到了马云亭怒不可遏叫骂日本鬼子的声音。在之后的两三天里,陆续有济南一师、济南一中的进步学生王尽美、邓恩铭及济南女师、齐鲁大学的部分师生来到保安堂,同远道而来的郭隆真进行了接触。虽然这次接触时间很短,但却给山东革命活动开了一个好头。仿佛济南的革命一开始就构架了一个多民族跟着时代的潮流向前走的格局。先看看这一串名字:王尽美(汉族)、邓恩铭(水族)、郭隆真(回族),还有那些来自济南各学校中的优秀儿女和杆石桥一带回族中的进步人士……这些早期的革命前驅,是号准了当时民族脉搏的。那来自于社会底层对国家命运担忧的呼唤,让他们最早听到了仿佛来自地心的惊雷。

果然,郭隆真这次短平快的济南之行,像一粒落在干柴堆上的火种,顷刻间引燃起一场红光冲天、烈焰腾腾的大火。爱国学生组织成立了,工人纠察队成立了,回教救国后援会也成立了……五四运动一爆发,济南就成了让反动当局首尾难顾的旋涡。已经担任了“回教救国后援会”会长的马云亭,利用自己曾给同样是回族的济南镇守使马良及其女儿看过病的有利条件,潜入当时的省主席衙门,翻阅文件,获取机密,为揭露反动政府卖国求荣、压迫工人提供了翔实的依据。掌握了这些材料之后,马云亭首先串联朱春涛、朱春祥兄弟,密切配合济南社会各界反帝反封建斗争,集合“回教爱国会”成员上街游行,马云亭亲自发表演说,呼吁人们认清中华民族面临的形势,号召回汉各族团结起来,制止军阀卖国求荣。六十四岁的马云亭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一面走一面高呼:“誓死夺回青岛和胶济铁路!”“坚决抗议巴黎和会无理决定!”“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誓死不当亡国奴!”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鼓舞了泉城人民,济南绝大部分报纸都在显要位置报道了社会各界的爱国救亡活动,而亲日派马良等人控制的《昌言报》和日本商人主办的《济南日报》却大放厥词,恶毒攻击爱国民众。

7月21日,济南各界召开爱国组织联合会,数千人上街声讨两家报纸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罪行。马云亭带领回民救国会的青年砸了报馆,绑了社长、主编上街游行示众。看热闹的人们一边跟着喊口号,一边向卖国贼脸上吐唾沫。济南镇守使马良一看大势不好,试图派骑兵冲散游行队伍,但骑兵队里的人大多与杆石桥、城顶的回族人脸熟,任凭马良挥剑乱叫,游行队伍没有人让开,骑兵马队也没有冲撞,最后以示威游行大获全胜而结束。山东督军张树元哪里咽得下这口气,就给马良施压:“济南暴民猖狂作乱,多由回民参与,如不严厉镇压,势必后患无穷!”离经叛道的马良,查知回教救国后援会的首领是马云亭时,这个恶魔竟不顾平日里与其兄弟相称、多次为其家人妙手回春的马云亭对自己的恩德,于7月22日深夜派人逮捕了马云亭和朱氏兄弟。当闻讯赶来为释放马云亭等三人静坐请愿的人把警察署的大门团团围住时,丧心病狂的马良又下令一次逮捕了三百多名回汉群众。马云亭等人在狱中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但他们的爱国信念毫不动摇。张树元、马良招架不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怕夜长梦多,在第十天就以“结党扰乱社会治安”为名,将马云亭和朱氏兄弟三人绑赴城甫圩子门外刑场。马云亭和朱氏兄弟威武不屈,一路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马良!”的口号,号召人们为了中国各民族的利益团结奋斗,抗战到底!

马云亭就义后的第三天,周恩来就以“飞飞”为笔名,在《天津毕生联合会报》发表了题为《黑暗势力》的讨敌檄文,揭露和抨击了反动军阀残酷镇压爱国人士的罪行。在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中,反动当局不得不把马良调离山东。为了保存实力,按照李大钊、郭隆真等人的意见,济南“回教救国后援会”及其所属的“回教救国十人团”暂时转入地下秘密活动。

自上次来济南串联之后,郭隆真很快回到天津。开始了与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紧密呼应。5月4日北京学生运动爆发后,第二天郭隆真就在天津第一女师召开预备班积极分子大会,二十天以后,由她倡导的天津女界代表大会在江西会馆召开,宣布成立天津女界爱国会,郭隆真被选为演讲部部长。她除了带头参加游行示威,在街头履行自己演讲的职责,还与周恩来、邓颖超等二十余人成立了觉悟社,出版进步刊物《觉悟》。

为寻求救国真理,1920年11月7日,郭隆真和周恩来、张若名等一百九十多人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在法期间,一面做工,一面学习。由于国内反动派对留法学生的剥削与迫害,使广大学生陷入饥寒交迫的绝境。郭隆真破指写下《人道血书》及《人道泪书》。1922年,中共旅欧支部成立。1923年,经周恩来、尹宽介绍,郭隆真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时隔不到一年,又和蔡畅、李富春等十五人被中共旅欧支部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进行短期学习。

1925年5月,郭隆真奉调回国,担负起对各大学校进行宣传并联系女学生的工作。不久,她又在党的指示下于北京西城创办了缦云女子学校,主编《妇女之友》刊物。她还常去香山慈幼院、北京女高师等处发展党团员,她的这些活动受到了李大钊的赞扬和称道。1927年4月6日,中共北方的主要负责人李大钊等同志被一向仇视革命的奉系军阀逮捕。在极端险恶的形势下,郭隆真从容不迫,销毁了所有文件,掩护了其他同志撤退,自己却未来得及转移,被捕入狱。endprint

1929年,郭隆真出狱。两年多的牢狱生活,使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为寻找党组织,她只身南下,在上海邂逅阔别多年的邓颖超,通过邓颖超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不久党中央派郭隆真赴东北工作。在东北,郭隆真以家庭妇女的身份进入哈尔滨中东铁路三十六棚总工厂,活动于工人运动的前锋。她秘密组织和联络工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罢工斗争,迫使反动当局解散了工业维持会,建立了由共产党人控制的工人委员会。1929年春,她到东北做工人运动工作,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满洲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曾到中东铁路三十六棚总工厂工作,领导了“失业工人后援会”、“工人失业团”的复工斗争。推翻了黄色工会,建立了赤色工会——工厂委员会。刘少奇称赞她:“工作中最积极,政治上最正确。”1930年3月,郭隆真被调回沈阳。不久她被选为中共满洲省委委员,满洲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1930年,山东青岛的党组织遭破坏。党中央派郭隆真前往青岛任宣传部长,负责重组党组织。经过郭隆真与陈少敏等同志的共同努力,不仅重建了党组织,而且还连续发动了几次罢工。先后创办了《红旗报》《海光报》等革命刊物。这一年深秋的一天,郭隆真在海边四方村与一女工骨干密谈时,引起特务怀疑,不幸被捕。这是她一生第五次入狱。1931年春,郭隆真被解往济南,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亲自审讯她。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郭隆真坚贞不屈。1931年4月5日,郭隆真被绑赴济南纬八路刑场。敌人在行刑前还不死心地对她说:“现在你只要说出共产党的秘密,便可获得自由。”郭隆真坚定地回答:“宁可牺牲,决不屈节!”她高呼革命口号,英勇就义,年仅三十七岁。

今天,每当我走过纬八、经九路交叉口那个取名为博远广场的公园,经过王震同志亲笔题写的“浩气长存”英雄纪念碑,总要停下脚步。面对着二十四位一次被枪杀的英雄名单,我不禁在内心呐喊:“走过广场的人们呀,请你静悄悄,烈士碑下,请脱帽……”

公元1934年春夏之交,冀南鲁北地区已经连续干旱半年多,眼看时令过了谷雨还没落一场透地雨,周围十五个县的农民联名上书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要求对干涸已久的马颊河进行疏浚。由于这条河流地跨鲁冀两省,庆云县一段属河北省管辖,因此,在疏浚这段河道的时候,山东省必须通过河北省政府划拨给庆云县三万块大洋,庆云才能配属上下游形成联动。然而,时任庆云县县长的付奎生却和当时的县财政科长、警察局长合伙贪污了这笔款项。这件事情被一个早在十年前就在冀鲁边区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刘格平知道了。

刘格平,回族,河北省孟村县大堤东村人。1922年加入中国青年团,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就在转党前夕,曾利用在庆云县杨庄子村有亲戚的便利条件,来庆云县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6年在杨庄子村建立了中共津南特委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同年建立中共庆云县委。当刘格平获知庆云县县长等人贪污河工款的消息之后,立即萌生了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反苛捐杂税、反暴政的设想。他利用四月初八庆云县老百姓到北林村赶庙会的机会,发动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马颊河农民暴动,一举捣毁了国民政府的庆云县衙。虽然事后刘格平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但马颊河农民暴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却让农民兄弟看到了团结起来的力量。人们说,那次由全县农民参加的暴动,杨庄子村回族群众的积极参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本斋,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永不磨灭英名的抗日英雄,也是散居回族爱国爱教、为民族解放和抗击侵略者英勇捐躯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关于他的事迹,我在之前的作品中曾作过详细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散居于山东各地的回族青年,尤其是莘莘学子,纷纷投笔从戎,共有二百三十四名回族男儿奔赴抗日前线。这些人按照当时国民政府的要求,全都进入黄埔军校培训,除第十四期是在武汉毕业之外,全部在黄埔军校柳州分校回民大队毕业。

2013年夏天,当我抱着尽快抢救即将流失的证人证言的想法,试图对仍然健在的这批老兵作集中采访的时候,整个济南市只有四位老兵健在,年龄最小的是九十二岁。当崔圣武老人用颤颤巍巍的语调,给我们讲述1937年五十六名回族男儿在寒风中集体前往武汉投军抗日,并在柳州集训后直接参加台儿庄大战的时候,我的眼前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一幅中华儿女自强自尊、不畏强敌,让人高山仰止的巨大画面。

我是在已故老兵雷广敬先生的长女和长子的陪同下去看望崔圣武老人的。在此之前,我们只知道老人是济南市园林局的一位离休干部。费了好大一番周折,才在的濼口附近打听到他居住的家属院。进得院来,园林部门那种近水楼台的绿化委实给人一种花红柳绿的感觉。但是,却很少有人在树下乘凉。直到我们走到院子的最深处,才发现一辆卖熟食的手推车停在树荫下,却又没人看管。直到我们喊着要买东西,才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从楼道里走出来——难道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主人公?果不其然,几句简单的交谈后,我们知道他真的是崔圣武。一位九十二岁的老人,还要自己忙生意?老人告诉我们,这是他自愿的:“自从1937年投笔从戎以来,就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习惯了。按说,工资也够花,儿女们也孝顺,可是一想到自己曾经是一名老兵,就觉得不能倒下去。我参加过台儿庄大战,也曾经参加过试图营救杨虎城的行动……困难的时候都没有倒下,现在国家这么好,都在奔小康,我更不能倒下。守着这个小推车,能让我大脑不糊涂身子不倒床……”

老人的一席话,真的把我们逗笑了。老人给我们讲了许多抗日老兵的故事,他告诉我们,同去的五十六个人,活着的没几个,大都战死沙场了。有幸是能活下来的人,但只要能活着,就觉得祖国伟大。他指着雷广敬先生的两个儿女说:“你父亲也是个能人,1937年我们去武汉投军的时候,他就是热血青年,一路上填词作诗,义愤填膺,誓死杀敌。后来官做到正团职参谋……”不过,老兵们都有一个好的心态。雷广敬先生后来成了济南市槐荫区的政协委员,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老人这么一说,雷广敬先生的女儿雷玉贞说:“崔叔叔,我父亲临去世之前,把他的部分诗词作了整理,我们姐弟几个已经把它整理成了一本《锦云堂诗抄》,按照家父的心愿送给你作个留念呢。”说着,便把一本装帧精美的书递给了老人。老人一高兴,告诉我们健在的还有青州城里的脱恩铸呢,他也九十多岁了。

果然,几天之后,在青州昭德街脱恩铸老人的家里,一张当年投笔从戎时的三十八个回族兵的集体合影送到了我的眼前。那一个个刚毅的面庞反复地印证着我的感觉,让我越发对我的母族留给她的儿女们的无私无畏心怀崇敬。这些当年还在初中、高中或者大学里读书的青年,一旦听到敌人入侵到家门口的消息,那种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精神令人感动。当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牺牲在了抗击日寇的战场上。即使是活着的,也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变故,但是他们没有怨言。在与这几位老人交谈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他们对国泰民安的追求是多么强烈。在说到当下人们都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工作的时候,老人们对国家的富强和中兴抱有极大的信心。他们看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对自己一生经受的磨难与艰辛全都感到无怨无悔。

散杂居地区的回族人民,任何时候对国家对事业都是忠心耿耿的。他们国家至上、爱国爱教的信念,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全体人民携手穿越历史风雨的。行文至此,我又想起了那天拜访崔圣武老人临走时,他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给他拍一张照片。我想,这个寄托着老人很多想法的请求,一定让他满意。于是,我举起相机,拍下了珍贵的瞬间!

这就是回族人的家国情怀,这就是回族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历史责任感。endprint

猜你喜欢
回族济南
秋意·济南
Paving Memory Lane
固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回族文学》2014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Hi济南
Hi济南
在济南,重寻老舍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