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理工类本科人才培养

2017-09-21 12:11王文嫔郭宗侠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6期
关键词:理工类本科双一流

王文嫔+郭宗侠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当下高校教育改革的指向,以建设“一流学科”为基础推动“一流大学”的发展,而“一流学科”建设重在一流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以理工类本科教育改革为案例,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应通过理论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本科;理工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096-02

一、“双一流”建设的内涵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一流学科的建设。一流学科是高等院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明显优势的、社会公认度较高的学科。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有合理的学科结构,一流大学需要通过一流学科来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资和学生生源,以一流学科为标杆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提升大学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如今一些一流大学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出色的本科教育,而是研究生教育。在很多知名大学里教授虽然也担任本科教育任务,但授课量较少,或者直接转交给助手或其他兼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授与本科生的交流较少,学生的收获也就很少。“双一流”建设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双一流”建设不仅要求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而且要求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没有一流本科教育的大学是失去灵魂的。

二、理工类学科建设基础与发展

我国理工类院校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高等院校结合“十三五”建设与“双一流”建设,重新审视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战略目标。本科教育最根本的是把年轻人培养成富有知识、学识、智慧、能力和担当的成年人。高等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动力。我们国家虽然在理工类院校和理工类学科建设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也应正视存在的不足,尤其是正视与国外综合性大学理工学科建设的差距,转变办学思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确立学科发展战略,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推动理工类院校从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双一流”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强国,理工类学科建设的立足点也应该是通过高等教育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成为国家强大的有力支撑。理工类学科的建设包含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等。理工类学科的建设不只是课堂教育体制的改革,更是科研机制的改革与发展。课堂教育与科学研究的融会与结合将是教育改革的基础与出发点。

三、理工类学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最普遍且实用的一种手段,教师可将知识和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在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和“双一流”建设的新背景下,课堂教学也在逐步改革,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了解个体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需求,注重提升学生的自身价值。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也要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思维习惯得到培养,文化知识得到升华,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为确保美国的竞争力,布什曾表示美国要继续在人才的创造力和天赋上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可见,研究型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无不重视人才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推进社会进步的卓越创新型人才。针对不同学科,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授课的方式各不相同。对理工科而言,既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传授,又要有学科研究前沿内容的把握。理工类学科的学习,要以课堂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基础,课堂教学以科学知识的学习为中心,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系统性、科学性地获取知识,学生须通过理解、记忆掌握大量的基础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潜能,使学生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去创造。避免墨守成规、信奉权威,学生应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服务于学,重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挖掘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把开放式讨论纳入教学范畴,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也应该灵活多样,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为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人才的培养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批判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良好的课堂教学将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一初级层面上,必须重视实践教学。

2.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目前,高校对于人才引进非常重视,为扩大教学队伍和提高教学层次,许多国内外优秀博士或博士后成为青年教师,走进大学、走上讲台。高等院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都有明确的要求,其目的是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能更好地服务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是,青年教师同时承擔教学和科研双重工作,由于精力和经验有限,可能只是停留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激发方面所做甚微。一线老师除了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外,更应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科研与实践的乐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高等院校具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功能,坚持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与统一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学生应参与发现和创造,成为有知识和思想的人。综合性大学应该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系。针对理工学科而言,学生从入学开始应积极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去积极探索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摸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卓越的创造力。把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考核和评价学生的主要因素。科学研究中更能增加师生的互动,并且能让教师的科研和学术能力与学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更好的氛围。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主题之一,也是学生最好的实践平台,实践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源泉。目前,大学都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理工科学生将在大学的最后半年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环节。这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实践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水平,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升自己的整体水平。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本科毕业设计环节虽是一个学期,但是学生真正做实验的时间最多也就是三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没有办法去独立承担一个课题,只能是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已知,实验的可设计性较低,动手能力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并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鼓励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前期可在师兄、师姐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和守则,逐渐就可以半独立地去承担一个科研课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提升思维方式和创造力。未知的实验结果将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挖掘更多的可能性。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术和科研水平的同时,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科学研究的平台让学生真正走进科研和进入实践环节,真正体现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将办学优势、学术优势与人才培养优势三者结合,建立学术与教学紧密连接的平台,把教师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学科发展的需求,既是学术水平的提升,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最后,理工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也要注重传承良好的大学文化和发扬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遵循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晁永生.论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轻工教育,2013,(01).

[2]佟春玉,臧忠婧,宋博翠.理工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轻工教育,2007,(04).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工类本科双一流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大学理工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