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系构造特征

2017-09-23 17:29毛承安余树青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6期
关键词:加里东断裂褶皱

毛承安+余树青

摘 要:从寒武系基底地层岩性特征及构造形迹特征作初步探讨,认为西大明山寒武系基底属于加里东构造层,其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

关键词:寒武系;构造形迹;加里东;褶皱;断裂

西大明山地区所处区域构造单元为华南板块南华活动带右江褶皱系之西大明山凸起中部,主体构造为西大明山复式背斜。区内构造复杂,地层强烈褶皱,断裂发育,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等多期次构造运动。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两年本人在西大明山地区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所收集的资料及考察的体会,从寒武系地层岩性及其构造形迹特征入手,对该区的寒武系构造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1、区域地质

1.1 寒武系

出露于屏山乡、那隆镇一带,主要为半深海-深海复理石、类复理石碎屑沉积,根据其岩性组合和沉积相特征可划分为2个地层单位:小内冲组(∈1-2x)、黄洞口组(∈3-4h)。

1.小内冲组(∈1-2x)

主要分布于屏山乡那宁-那隆镇拾义村一带,未见底,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与泥岩互层为主,以泥岩居多,局部见不等粒岩屑石英砂岩、杂砂岩。厚度大于1060m。

2.黄洞口组(∈3-4h)

分布于西大明山背斜两翼,北翼出露于上孟-那宁一带,南翼出露于那隆镇那挤村一带,岩性为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不等粒石英砂岩、杂砂岩夹泥岩,以砂岩为主夹泥岩与小内冲区别。厚度大于940m。

1.2 泥盆系

莲花山组(D1l):发育一套滨岸碎屑岩潮间-潮下沉积,底部岩性为灰白色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等,中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上部为紫红色含粉砂泥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下伏寒武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2、构造特征

2.1 褶皱

西大明山地区主体构造为西大明山复式背斜,区内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主要由寒武系类复理石砂岩及页岩组成。背斜核部由較老地层小内冲组(∈1-2x)组成,两翼由较新地层黄洞口组(∈3-4h)组成,背斜轴向近东西向,构造线方向稳定,其背斜与向斜相间连续发育,次级和再次级褶皱特别发育,褶皱的对称性和相似性较好,岩层倾角多为10~40°,少数为50~60°。岩石受挤压作用强烈,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产生硅化、云英岩化等蚀变现象。受褶皱构造影响,寒武系地层在各地产状有所不同(见表1)。

2.2 断裂

区域上断裂十分发育,主要有NW向、NE向、EW向及SN向四组构造。根据切割关系,EW向及近EW向形成相对较早,其次为NE向断层组,再为SN向断层组,SN向断层规模较小,局部可见NE向和SN向相互穿切,而NW向断层则相对形成较晚。断层性质以正断层为主,逆断层次之,另外有平推断层及性质不明断层。断层旁边岩层常见劈理发育。

3.寒武系构造特征探讨

本区在长期的沉降作用中经历了七次地壳变动,其中四次为较明显的振荡运动,三次为较强烈的造山运动。可归纳为三个构造阶段:早古生代地槽发展阶段、晚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新生代地台发展后阶段。三个构造阶段分别由加里东运动、华力西~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所形成,具有多旋迴的特征。

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系为半深海-深海相砂岩及页岩组成,具类复理石沉积特征,地层褶皱强烈,为早古生代地槽发展阶段所形成,属于加里东构造层,加里东运动后回返,形成较多近东西向构造线,地层褶皱、断裂伴生,以近东西向断裂为主,次级褶皱发育,构成本区的基底构造层。

参考文献:

[1]李赛赛 广西西大明山地区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年04期

[2]雷英凭、乐兴文等 广西西大明山测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1996年

作者简介:

毛承安,1989年-,男,助理工程师,研究放心: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猜你喜欢
加里东断裂褶皱
浅谈湖南省加里东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作用
动漫人物衣服褶皱的画法(1)
一点褶皱
浅谈弥合城市断裂带的可实施性意见
马蹄环断裂故障的分析与探讨
闽西南含稀土矿文坊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找矿意义
青海省门源县红沟铜矿矿体特征及成矿控矿因素探讨
复杂褶皱构造分析与找煤
梦幻褶皱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