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叙事理论浅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17-09-25 05:45王岚
文教资料 2017年35期
关键词:叙事时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叙事视角

王岚

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这部作品通过零聚焦、内聚焦转换结合的叙事视角;倒叙、插叙、补叙各种叙事顺序相结合的方式;陌生化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一往情深的女人其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其高明叙事手法让这部作品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也让它在百年来都为人不断咀嚼品味。

关键词:叙事视角 叙事时间 陌生化手法

引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说,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讲述的是R先生在他41岁生日时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揭露了一个秘密——它出自一个陌生女人之手,她在生命的最后时日写下它来向R表露她对于他最隐蔽、最深切却又最痛苦的爱情。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纵然因其本身曲折性动人心弦。但能让它流传于世并经久不衰的除了茨威格优美的文笔,更有他精明且富有技巧的叙事手法的支撑。叙事手法在这篇小说中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一、从叙事角度看,文本是全聚焦与内聚焦相结合的。

“内聚焦、外聚焦、全聚焦”这三种叙事视角,是由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提出的一种叙事视角较为常见的分类方式。在小说之中,不同的叙事视角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同时也可能会给同一个事实带来两种不同的看法。

而对于这篇文章,主要是全聚焦和内聚焦的切换,即上帝视角和主人公视角的切换来完成的。在文本的开头R先生收到信时运用的就是全聚焦,无限制的视角是的作者得到充分的自由,可以全知全能地叙述整件事情。同时也可以描述到深层次的人物心理活动。在开始R先生在他的41岁生日收到了一封信。在全聚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得知R先生感到“真怪”。R先生被激发了好奇心,而此时身为读者的我们也会与主人公有一样的好奇心。读者可以由主人公的情绪带入到自己的情绪之中,造成R先生的好奇被传递到读者内心,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而最终这样的好奇心促使R先生将这封信念下去,引发下方对于全信内容的叙述。

除了开头以外。运用全聚焦视角的还有一处,就是結尾。在全文的结尾处,视角由内聚焦拉回到全聚焦,由R先生的“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一个邻家小姑娘……这些回忆朦胧不清”再次具体丰富地表现了看完信之后R先生复杂的内心活动,与全文开头形成呼应使得结构完整,同时也增加了女人的悲剧性,引人回味。文章全聚焦视角的内容相较而言并不是非常的多,主要运用在R先生的场合里,主要是来牵引剧情发展以及维护故事完整性的,这样的选择非常合适。

而在女主的场合中主要是运用内聚焦描写。内聚焦视角的优点在于可以细腻且深刻地体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分毫的情感变化都可以让读者贴切地体会到。如女主在夜晚坐在阶梯上等待作家回家的描写。完完全全从她的视角她的内心来探寻那件事,于是才能让人感觉到那夜晚的漫长,等不到人的寂寞,女主人公内心煎熬的期待以及对于他晦涩却炽烈的爱意。内聚焦的视角让故事的内容限制在“我“即女主人公的视角之中。将主导权都交给了女主人公的感知,与细致入微的描写相结合可以将女人的倾诉变得更加饱含深情,让读者对于女主人公所要叙述的内容、她的处境都有切实的体会,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说运用了全视角和内视角相结合的手法。将故事塑造得更加立体完整,同时在视角的切换中我们可以看见男人对于女人的不熟悉,但同时更能感受到女人对于男人近乎疯狂的迷恋,那份近乎病态的痴情。在这之中形成的对比,以及最终结局的到来就更让人唏嘘且为之动容了。

二、从叙事时间来看,叙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不一致的。

从全文看,这篇小说是采用的倒叙的叙述方法,即多年以后,R先生在他的41岁生日时收到了一封信,借此开始讲述全文。这样的倒叙式手法,以及那一句“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出自内心的呼告,让R先生好奇,也让读者惊讶。在开头便抛出了一系列谜题:这个人是谁?她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她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她写了这封信却说他从未认识过她?这一系列的疑问就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好奇这之后的发展。同时,解迷一样的开头设置让读者在最初就将“不认识”这个概念牢记于心,然后在女人信的记述中,一步一步地深入,一步一步地了解”可是你从未认识过我“这句几乎贯穿了全文的话其内在含义和其中包含的情感,尤为引人入胜。

随后,就是占据了文章主体部分的女人的信的内容。主要内容是以书信体的格式呈现给大众的,因为女主人公所想讲述的就是她,在她从青春少女到濒临死亡这段时间内,对于他不为人知的苦苦的单恋。这自然是用顺叙的时间将前因后果以及整个完整的过程表达出来比较妥当。这样的顺序使得读者可以非常完善地理清女人这一生故事的脉络,同时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并思考“爱情“在女人的生命之中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同时在把握整个故事的每一个细节时,读者也在慢慢地解开在之前顺叙的过程里所设下的那些谜题,就在谜题全部得到答案时,摆在读者面前的那个答案是最合理的,但同时也是最具有冲击力的。这也让这段单向无条件付出的爱情让人动容。

但是在这顺叙的中间,在提到女人的儿子时,作者运用了插叙。这样的插叙总共有五处,从一开始儿子的容貌、儿子的讨喜直到最后儿子的生病、儿子的死亡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讲述出来,而且感情是递进式的,又增长的。在女人彻底绝望却还依旧深切爱着男主人公时,女人对于孩子的态度更上一层,他已经不仅限于“孩子”这样的定义了,而是“他的孩子”。这个孩子是女人和男人之间唯一的纽带、唯一的关联。他已经完全成为了女人的精神支柱,是他的存在赋予了女人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于是在孩子死后,女人表现出了彻底的崩溃,而在这一次次插叙中表现出来的是女人写这封信时真实的回忆过程,同时用一封信就描绘出了两个人(她和她的儿子)的人生,描绘出了一整条时间线,从而增加了一些时空的交错,让叙事变得更加饱满,也更加触动读者,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这个女人确实是用尽了这一生来实践她对于爱情最忠诚的信仰。

最后,是倒叙又回到了原点,即“当下”。男人看完了信的全部内容后,再度回忆起给他写信的那个女人来。但他是模模糊糊地想起有那么一个女人、那么一个邻家女孩又或是那么一个妙龄女子,但除了这些他什么都无法记起来。就与故事的开头,女人信的开头所说的一样,“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男人确实从未了解过女人的这一生,由此整个故事变得完整,但同时也留下了漫长的余味供读者思索、体会。

小说将倒叙、顺序以及插叙相结合,从不同的时空角度来叙述这一整件让人唏嘘的爱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同时也将故事变得更加有层次、情感愈发浓厚、深长且充沛,让读者一点一滴地将体会到女主人公那份隐蔽却无比炽烈的深情。

三、陌生化手法在文本中被充分运用。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推演出的概念。陌生化是指文学作品使人感到新鲜、惊异、陌生,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事物的陌生化程序使对象陌生,并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艺术构成的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简单来讲,陌生化就是将生活中日常的、已经不能引起人们强烈感受的东西化为陌生的奇异的可以使人产生强烈感受的东西。

俄国形式主义将陌生化分为两大类:修辞——作为文学语言陌生化的程序(方法),结构——叙事作品中叙述方法的陌生化。在本文中,多是情结结构的陌生化。情结结构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人和事情因果的颠倒,时间的歪曲。叙事角度和语式的转换。抒情独白的穿插。甚至逸闻趣事的点缀,都有可能使一个陈旧的故事。重新产生犹如第一次般的全新印象。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个文本中,它的叙述话语主要是大段女主人公内心独白。这样大段的内心独白是茨威格受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所诞生的产物。第一人称的书信体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意义上第一人称的不足之处,可以在细节处发现女主人公的隐秘细小的情感变化,同时也在文章中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特殊的阅读位置,在独特的视角里,我們可以从她自由的联想中探寻到女主人公近乎疯狂的情感的蛛丝马迹。作者利用陌生女人顾影自怜式的独白让读者在阅读之初便以“非己”的身份进入叙事进程,进入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因为大量的内心独白的描写,让整个故事的时间线以及情节被拉长,给女主人公以足够的时间来反复叙述她内心深处对于这段感情的执着,也给读者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揣摩女主人公深层内心世界。

在结构上,除了开头的倒叙主体基本是平铺直叙的直线式结构,由女主人公从少女时期开始便暗恋起了作家开始记叙,随后所写是女主人公对于作家爱情的苦苦守望并在这其中两次与作家交欢并有了孩子,写到最终女主人公希望完全破碎。这样的结构看似平淡,但其实在深层次结构上具有层层深入的特点。在四次“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且叙述方式、语句虽然是在重复但本质是不断递进的特点中,我们可以在这一次又一次强调式的叙述中体会到女主人公的感情在叙事中不断地拔高,不断地积累,在重复中回旋激荡,达到刺激读者感官的效果。而在这样接连不断的反复之中,女主人公的伤痛被不停地回味,同样给读者带来反复咀嚼反复思索的意味,才能让这个看上去非常平常无需思索的故事在最后的结局爆发时,读者感受到的就如同女主生命最后感情的释放那样汹涌激烈,从而在读者的身上达到一往情深、无比惊艳的阅读作用。

同时,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执着近乎病态的痴情也给人以陌生的感觉。这种爱情观和平常人所持有的爱情观是不一样的,同样其中所蕴含的认识、道德价值都与一般有所偏差。女主人公明知男人不认识她,但却不顾一切地爱上了男主人公,为了他守着自己的爱情。女主人公毫不保留地对男人付出,而且是一味地付出、不求回报地付出。她义无反顾地爱上了男人,就如同小说中所写的“我的一生是从我见到你的那时才开始的。”这一句就已经完全体现了女主人公奉行一生的准则,即她自己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爱情。女主人公对于作家近乎病态的痴情,在日常生活中是极为罕见的。一个本可以寻常的爱情故事,在这个被一个极端现象陌生化了,让读者感到好奇、诧异、惊讶,在读者体验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时,也为她的这一切感叹。而女主人公有了作家的孩子时。女主人公对于这件事的反应,以及所做出的行为是陌生化的一个典型例子。一个寻常女人在这种情况下,她们的首要选择一般都是:找到作家,告诉作家这是你的孩子,你必须对他负责。但女主人公并没有,她秉持着对于作家最纯粹热烈的爱,不希望作家因为这件事改变自身。她深切且不可回头地爱着作家,从而不希望自己成为他的负担和束缚,于是,女主人公竟然选择了独自抚养孩子,且直到孩子死她才通过这封信来告诉作家他和她曾经有过一个孩子这样一个事实。这样悲剧性结局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让读者再次回忆、再次审视女主人公这个角色人格的复杂性、多重性,以及这个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在结局中,女主人公的信在断断续续的”我爱你“中结尾,而作家确实如女主人公开头所说的从未认识过她一样。大气却无比哀伤。留给读者无穷的余韵体会。

种种陌生化的手法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深情也遍布波澜。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最执着不渝的守望,她对于爱情这个终身信仰的坚守,以及她的痛苦和绝望。在这个漫长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在对于谜题的解答以及对于女主人公和作家的人格探索过程中,渐渐地得到了审美上的深刻感受,使得这篇小说成为一部值得数代人反复咀嚼思索的名篇。

在以上的分析之中,我们可以切实地体会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技巧运用是十分高超的,无论是切换自如的叙事视角,或是反复多变叙事顺序还是俄国结构主义的陌生化手法,这些叙事方式所达成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效果之高,让读者们于一个题材看似平淡的爱情小说中收获了极致的美感,也让这篇小说最终也成为了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

猜你喜欢
叙事时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叙事视角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