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建制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前瞻

2017-09-25 01:52林雷叶紫许慧清周健民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结构调整医学院校

林雷 叶紫 许慧清 周健民

摘 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独立建制医学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数量大幅增加,学科覆盖面明显扩大,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学校办学特色淡化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时期,独立建制医学院校应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本校的办学传统和实际情况,构建以医学学科为主体、管理学和工学为两翼,多学科协调发展,多层次合理布局的专业结构。

关键词:医学院校;独立建制;本科专业;结构调整

独立建制,曾经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20世纪末以来,包括原卫生部直属院校的一批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管理体制的这一特点有所淡化。然而,目前我国仍然有59所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本文所称“医学院校”仅指西医类本科院校),在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医学院校独立设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优势:有利于保證医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的整体优化,有利于保护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在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与独立建制医学院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中,本科专业设置与结构优化是独立建制医学院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发展轨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4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首先是1987年发布修订后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此后,又分别于1993年、1998年和2012年发布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本文选择1988年、1999年以及2013年三个时间点(均为专业目录颁布的次年),对独立建制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分析。

本文选取下列41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滨州医学院、长治医学院、承德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赣南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济宁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牡丹江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潍坊医学院、温州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徐州医科大学、右江民族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遵义医学院。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办学历史较长且延续性较好,在本文研究的时间段内(1988年至2013年)一直举办本科教育,学校建制没有变化。

通过统计分析,可发现上述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有以下明显的变化趋势:

(1)专业设置数大幅度增长,在21世纪的增长尤其迅速。三个时间点的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2)专业设置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大为拓宽。1988年,除医学类专业外,上述41所学校只有3种非医学类专业(卫生事业管理、图书情报学、生物医学工程)。1999年,学科分布稍有拓宽,医学门类之外的专业有公共事业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总体而言,十年间变化不大。而到了2013年,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如表2所示。

与1999年相比,医学类专业的布点从165个增长到511个;而非医学类专业布点增长更为显著,从10个猛增至300个。目前,41所医学院校的本科专业已涵盖除哲学、历史学、军事学之外的所有学科门类。管理学、工学和理学是除医学门类之外的三个主要学科门类。平均每所学校的专业涉及5个学科门类,许多医学院校已经成为多科性大学。

(3)医学类专业的设置趋于齐全,主体与优势地位明显。1988年、1999年以及2013年三个时间点,布点最多的10个专业及其布点数分别如图1~3所示。

经过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等医学类专业确立了主干专业的地位;其中护理学专业布点扩大显著,目前已扩大到所有学校。药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布点的增长也非常明显。还出现了一些新兴医学类或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专业,如康复治疗学、眼视光学/眼视光医学、精神医学、医学信息工程等;尤其是康复治疗学的发展引人注目。作为管理学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布点增长也很显著。

(4)特色专业的探索持续推进。从2013年的情况看,811个专业点中有95个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特设专业,占11.7%,其中一部分办得有声有色。如温州医科大学的眼视光医学、首都医科大学的假肢矫形工程、徐州医科大学的麻醉学、齐齐哈尔医学院的精神医学等专业。这些专业或体现了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或满足当前卫生事业发展对某方面人才的急需,因而都办出了特色,发展态势很好。

二、当前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局面是20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以上专业结构逐步暴露出不合理之处,制约了医学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也无法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1)部分专业的学科基础不强。高校专业设置的理想模式是在较高水平学科的基础上建专业,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人才培养质量。而医学院校增设的大量非医学类专业,往往学科基础薄弱,师资队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专业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升,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2)校内各专业发展不平衡,专业结构有待优化。由于部分新专业的开设并非学科建设水到渠成的产物,因而与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之间难以交叉渗透、互相支持。这一方面使新专业成长缓慢,另一方面也给学校有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增加了难度,不利于全校“一盘棋”统一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这些专业越来越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与提升的包袱。

(3)办学特色淡化。专业设置数量与结构适宜的情况下,学校的优势与特色专业是比较明显的,也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但专业数量急剧增加且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资源分配的矛盾就会突显,不利于学校特色的强化和比较优势的形成。

从校际对比来看,当前医学院校专业结构的趋同性较为明显。本文考察的41所院校中,有19所学校地处东部,22所学校地处中西部。经统计分析2013年设置的93种专业在东部和中西部学校的分布,参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结构相似系数进行计算,可以看出这两个区域医学院校的专业结构的趋同性(结构相似系数值为0.96)。

三、医学院校专业结构目标模式的建构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是结构调整,包括专业结构的调整。从医学教育来看,需要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视野下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从当前国家的现实政策看,强调对高校的分类管理,强调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导向也为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因此,调整医学院校的专业结构势在必行。医学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1.社会需求视角:从专业布点看专业群的层次

专业的布点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需求或曾经的社会需求。对于个别学校,某一专业的设置可能没有经过严格的人才就业市场的调研;但从全国范围看,同一种專业布点的数量大体反映了社会需求的程度。

本文为建构医学院校专业结构的目标模式,首先根据各专业布点数,划分医学院校专业群的不同层次,分别为核心层、紧密层、拓展层、外围层。将41所学校设置的93种专业按布点数(n)降序排列,将n值依次相加,相加之和达到所有专业布点数(811)的10%为止,各个被加的专业属核心层专业。依此类推,n值相加之和达到所有专业布点数的60%为止,各个被加的专业(不含核心层专业)属紧密层;n值相加之和达到所有专业布点数的90%为止,各个被加的专业(不含核心和紧密层专业)属拓展层。其余专业则属外围层。于是,得到如下四个层次的专业群(见表3)。

上表是“实然”状态。下面我们要结合医学院校的学科水平进行具体分析。讨论当前医学院校专业结构的“应然”状态。

2.学科建设视角:从学位点和学术论文产出看专业的学术支撑

在大学里,学科对专业起支撑作用,没有强大学术实力和学科基础的专业是难以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当前,评价学科实力的最主要、最具可比性的指标是学术论文的产出,而学科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在于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

首先,本文对41所学校中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37所学校的一级学科硕士点进行统计,从统计结果可直观地看出医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是医学院校的主要学科支撑(见表4)。

其次,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的Incites分析工具,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分类方法,统计41所医学院校中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前1%的21所学校1980年至今不同一级学科(大体相当于本科专业类)的学术论文产出情况(统计表略)。根据学术水平,将表3中原属拓展层的英语、市场营销调到外围层,新设专业精神医学从外围调到拓展层。同时,删除布点稀少、学术水平较低的以下专业:工学门类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工程;文学门类的编辑出版学、俄语、翻译、汉语言、日语、商务英语;农学门类的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艺术学门类的服装与服饰设计、摄影、视觉传达艺术、数字媒体艺术、音乐学;理学门类的海洋科学;管理学门类的旅游管理、图书馆学;经济学门类的保险学。

经过调整后的不同层次专业群如表5所示。

核心层:临床医学是显然应该开设的;护理学从实际情况看,也是各校都开设了,这是符合我国的社会需求的。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护士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力量,从事的临床工作与医生的工作同样重要,同样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当前41所医学院校中,27所有护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紧密层:主要涉及医学门类的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技术等专业类,能够实现与核心层的协同发展。生物医学工程虽然从学科门类看是属于工学,但该学科的发展已经并且将继续对医学产生重要的影响,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将在医学生知识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必要在医学院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与工科类院校同类专业错位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较长的办学历史,早在1984年,安徽医科大学就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与公共卫生学科关系密切,医学院校可以办出特色。如根据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评价,329所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校中,有4所医学院校排在前20名之内。

拓展层和外围层:这两个层次的专业或是由核心层与紧密层专业延伸产生的,或是为充分发挥公共课教师资源的效益而产生的(如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相比之下,外围层的大部分专业与医学主干专业的交集更小一点,呈相对松散的状态。医学院校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设置少量专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以上各层次,是基于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着眼于所有医学院校的一般情况来分析的。对于某一所具体的学校,各专业的重要程度不一定符合以上框架,某些外围层专业可能恰恰是该校的特色和优势专

业。同时,学科专业目录是对既有科学发展和社会经济实际的总结,不能成为科学创新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障碍。第二,医学院校理学的学术水平较高,但独立建制医学院校绝大部分是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举办理学类专业总体上不占优势。所以,优化后的专业群仍将理学类专业置于拓展层和外围层,而不在紧密层。

总之,独立建制医学院校的专业结构是以医学为核心,工学和管理学为两翼,理学、文学、教育学、法学等为支撑的。

3.比较教育视角:美国独立建制医学院校学科结构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医学院校,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学科专业结构。如美国比较有代表性的独立建制医学院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梅奥医学院、贝勒医学院、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威斯康星医学院、纽约医学院。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的ESI分析工具,统计上述8所学校的ESI学科分布(见表6)。结果显示:医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主要体现于社会科学总论这一学科)同样是美国独立建制医学院校的主要学科门类,与表5的架构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历史与现实,提出专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模式与实现策略。第一,明确医学、管理学、工学门类是独立建制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门类,各校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参考本文所提出的四个层次专业群,扬长避短,对本校专业设置作必要的增减,降低专业结构的离散程度。第二,加强学科建设,努力使大部分本科专业有硕士点的支撑。第三,集中办学资源,统筹医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重点建设若干深度融入医学科技创新链和医疗健康产业链的学科专业集群,综合发挥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智库建设等功能,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第四,在深入分析社会需求和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可突破传统学科思维,设置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和填补人才就业市场空白的特色专业,办成品牌,扩大学校影响力。第五,综合考虑招生就业和学科建设等情况,建立本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保证专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 孙玉清. 大学的学科与专业[J]. 中国高等教育,2016(7):43.

[2] 柯杨. 21世纪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再定位[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3] 陈锋. 实施“大舰战略”加快建设学科专业集群[J]. 中国高等教育,2016(23):30.

[4] 《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卫生年鉴1989[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05-20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1999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中国高等学校大全:2015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结构调整医学院校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辽宁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策分析
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