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前置性探究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2017-09-26 13:32夏映芬
师道·教研 2017年9期
关键词:前置探究思维

夏映芬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因此,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提出:数学课堂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小学数学不仅只是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数学思维能力。运用“前置性探究学习”策略给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为全体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但如何在已经让学生提前感知新知的数学课堂中深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是课堂改革的关键?笔者认为,只有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抓住思维训练的着眼点、训练点和发展点,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品质,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到应有的发展,才能使课堂成为师生绽放智慧的殿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在知识的迁移处“搭桥”,架起思维的“桥梁”

“学贵有思,教重在引”。 因此,在前置性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不是单纯地由学生之间进行“兵教兵”的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而是需要教者充分发挥“主导”这一角色的作用,在了解、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有效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精彩的课堂源于巧妙的设计。基于前置性探究学习的课堂在注重情境创设的同时,更需要教者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迁移处精心设计问题,架起思维的“桥梁”,引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学习。

如教学第九册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入新课后,出示“导学案”设计的2个问题:

(1)(如图)两个图形各是什么图形?猜一猜谁的面积大?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上面两个图形的大小?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重点让学生展示比较上面两个图形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感知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有效促进思维方法的迁移,进而抓住知识的关键处。

(3)剪一剪,拼一拼:你能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吗?它们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你能验证吗?

教师在新知识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迁移的功能,在知识的迁移处巧搭“桥梁”,精心设计问题引领探究,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二、在知识的疑难处“巧导”,点燃思维的火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在前置性探究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适时进行设疑追问,造成认知冲突,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推动“教”与“学”的深化。

如在教学第一册《上下》时,教师以故事引入,创设情境:“谁能说出这3个动物的位置?”前置学习的初步感知,有的同学说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松鼠在下面。此时,教师适时进行设疑追问:“这是怎么回事,谁说得对呢?为什么?”

教师适时的设疑追问使问题的交流走向深入,让学生体验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度,挖掘学了生思维的深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学生“领悟”学法,切实有效地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处设置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或在新知疑难处设置引起学生联想、激发探究性的问题,都会有“一石激起千丛浪”的效果,为学生敲开思维之门,让創造的灵感荡起了千层浪花

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我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画、剪、拼等已初步感知梯形的计算方法,教师在此关键处巧设问题引发思考与探究:①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②转化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怎样?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展示、汇报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教师适时追问:“拼成的图形与原梯形的关系怎样?你是怎样想的?”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深化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课堂中问题的呈现既要有教师的提出,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善于把自己认为不懂的、有疑的问题提出来,在提出问题中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敏捷性。如教完新知后,提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慢慢地,学生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了,问题的质量也随着越来越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得到了培养。正如宋代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讨论、展示汇报中,教师如能抓住知识的重难点、疑难处进行质疑、追问,充分运用教学机智适时进行点拨和启发,这一 “巧导”的教学策略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深化理解,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处。

三、在知识的关键处提炼,渗透思维的方法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数学学习活动要充分发挥对学生心智的挑战与锻炼的作用。郑毓信教授提出,如果我们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很好地实现活动的“内化”,包括思维中的必要重构,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所以,在基于前置探究学习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提供有效的操作,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如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对于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的搭配,数感好的学生很快就可以知道有6种方法,但有些学生却需要借助实物操作帮助理解。此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的思维停留于表层,要通过下面的教学活动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所获: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②想一想,怎样把你的结果记录在本子上,并让大家能一眼看懂?endprint

展示汇报时,教师可依据思维程度的不同由低到高呈现学生的思考结果,不仅让学生交流搭配中的几种情况,还交流自己怎样表示和记录搭配的结果。

这一操作活动的开展和展示,很好实现了活动的“内化”作用,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面临不同的挑战,促使学生经历从实物抽象到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在不同思维方式的呈现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示方法最科学,从而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让每个学生的经验得提升,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使数学课堂更具有更浓的数学味。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探究、创造,真正参与到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在课前探究学习中,初步感知“日历中的规律”这一例题加框的四个数的规律:①横着看,相邻数字相差1;②竖着看,相邻数字相差7;③对角线上的数字相加的和都相等。

但学生只从表象的层面上发现了规律,对于内在的规律没有完全的理解。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理解出现这些规律的原因,要引导学生观察“例题中的日历”横行相邻的数字是相连的日期,后一个数字比前一个数字多1;竖行看刚好相差一个星期,下面的数字比上面数字多7,所以对角线的数字相加一定会相等。进而过渡到例题的第二部分的探究:有阴影的9个数的规律又有什么规律?因为有教师前面的渗透,学生就能很顺利地迁移运用前面的思維方法去探究“有阴影的9个数的规律”,还可扩展延伸到师生共同选择一些数字加以验证,从而进一步扩展深化学生的思维,构建数学思维的模型。

在知识的关键处适时的提炼,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对客观事物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真正实现数学教学从“鱼”向“渔”的转变。

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也就是没有效果的教学。因此,基于前置性探究学习的数学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克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背后掩盖着的学生思维肤浅和思考苍白的现象。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中,要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要精心设计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才能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让数学课堂成了师生向往的“智慧乐园”。endprint

猜你喜欢
前置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