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名词+了”句法结构分析

2017-09-26 06:32李艳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语法

【摘要】“来+名词+了”结构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结构形式,文章主要对这一结构进行讨论,并试图根据其内部构成对其进行分类,从而对“来+名词+了”这一结构句法及语用分析。

【关键词】“来+名词+了” ; “来” ; 语法 ; 语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36-02

对于现代汉语“来+名词+了”这一句式,一直都有讨论,但并没有被人当作专门的句式结构进行解析。本文试图从内部构成入手,并结合语义指向、变换、层次分析以及共时对比等方法,对这一结构进行语法、语用分析。

一、结构中“来”字的词性

对于这一结构中的“来”字的词性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来”字在这一句式中作为趋向动词,有人则认为“来”字只是作为普通动词,并非趋向。对此,《现代汉语八百词》已经作出比较详细的描述,下面我们将其归纳如下:“来+名词”这一结构,当名词表示处所、施事、受事时,“来”是普通名词;当处在“动词+来+名词”结构中,名词表施事或受事,表示动作朝说话人的所在地时,“来”字作趋向动词。

虽然在这一结构中,“来”字是作为普通动词,但是它所描述的事件都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点的,即事件的发生靠近说话者本身。比如,

(1)老王来南京了。 (老王主动靠近说话者所在地南京)

(2)我来南京了。(说话者主动靠近地点南京)

(2)快看,来车了。(车靠近说话者)

(3)突然来电了。(电的动作趋向于说话者)

在上述的例子中,无论“来”后面的名词是施事还是受事,它们的发生是接近说话者的,也就是视点问题。“老王来”“我来”“车来”“电来”都是为趋向靠近说话者。因而,即使“来”作为普通动词,但由于视点问题,也具备一定的趋向意味。这是“来+名词+了”与“来+动词+了”不同的地方,“来+动词+了”中的“来”字就是作为趋向动词存在,比如“来吃饭了”“来还钱了”中的“来”为过来的意思,本身就是趋向。

二、“来+名词+了”在句中的位置

“来+名词+了”这一结构,在句中的位置相对固定,一般都是作谓词性成分,比如,

(1)你家来电了吗? (处所名词+*+语气词)

(2)不一会儿来电了。 (时间副词+*)

(3)突然来电了。 (时间副词+*)

(4)不会来车了。 (否定副词+*)

(5)后面来车了。 (方位名词+*)

(6)来生意了,还不好?

(7)客人来家里了。 (普通名词+*)

(8)第二次来上海了。 (时间副词+*)

(9)老王来南京了。 (普通名词+*)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来+名词+了”这一结构的前面除了可以加处所或施事名词之外,还可以加副词,而且后面可以加语气词尾。其中副词是主要是时间副词、语气副词、表示肯定或否定意义的副词。程度副词也仅限于加人的情绪时,而且只能用“更”“更加”“越”“越发”,如“你还越(发)来劲儿了”“我更(加)来气了”。

此外,“来+名词+了”是一种独立性很强的句式,往往可以单独成句。比如,

来南京了。 来任务了。

来工作了。 来通知了。

来客人了。 来火车了。

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这一结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是在使用时,也有一个限制条件,即“来”字后面的名词必须是定指的,谈话双方都明了的事物。就如,“来通知了”的前提是谈话双方都知道通知要来。

除了独立性强之外,“来+名词+了”这一结构的凝固性比较强,中间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但是有两种情况可以,一是“来+(过)+名词+了”,这一结构,大部分名词可以。比如,

来过家里了。

来过客人了。

来过电话了。

来过生意了。(*)

来过脾气了。(*)

另一种是名词前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即“来+(数量短语)+名词+了”,比如,

(1)来一位客人了?

(2)来几单生意了?

(3)来几位领导了?

(4)来很多遍电话

(5)来四辆轿车了。

(6)来多少气了。

(7)来几次南京了?

(8)来几次家里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客人”“生意”“领导”“车”“电话”等可数名词前可以加疑问词或数量短语修饰,而非可数名词的前面一般只能加“多少”“几次”“很多”等。

三、“來+名词+了”的语法语义分析

“来+名词+了”这一结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并能感觉出其中有所差别。下面我们就对这一结构的语法结构及语法分布进行具体分析。“来+名词+了”这一结构,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来”、名词、“了”。其中,名词既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比如,

来家里了。 来南京了。 来电了。 来澳大利亚了。

来客人了。 来生意了。 来气了。 来牛脾气了。

来电话了。 来任务了。 来水了。 来大买卖了。

上述所举的例子中,词类序列相同,都是“动词来+名词+了”,内部层次构造相同,都是动宾结构。比如,

来家里 了 来生意 了 来电话 了

__ __ __( ) __ __ __( ) __ __ __( )

—1 —2 —1 — 2 —1 — 2 1—2述宾结构

细分析,这些句子是有不同的。比如,我们利用变换分析法可以看出,endprint

(1)来家里了。 *家里来了。

(2)来南京了。 *南京来了。

(3)来教室了。 *教室来了。

(4)来客人了。 客人来了。

(5)来生意了。 生意来了。

(6)来电话了。 电话来了。

从上面看,我们可以将“来+名词+了”这种句式分成两大类。(1)—(3)为一类,这里的名词主要是处所名词,(4)—(6)为非处所名词。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与名词本身有关,处所名词是表示一种静态的,单一性的词,一般只能在存现句中作主语。而“客人”“生意”“电话”等名词是处于动态性的,有一种交互性在里面,可以有使动行为。

其次,从语义指向方面来看,造成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来”的语义指向不同。“指向”是反映成分间语义上的相关关系,即句中的某个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发生最直接的关系。根据陆剑明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语义指向存在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的不同,同时又可分句内指向和句外指向。由于现代汉语可以简洁省略地表达意思,在不同语境下,动词的语义指向就可能产生差异,因而我们在此的“语义指向”只是指句内指向。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将“来+名词+了”这一结构分成两大类。一类语义指向是指向施事,一类的语义指向是指向处所。比如,

来客人了。 来领导了。

来飞机了。 来轮船了。

来脾气了。 来劲儿了。

来电话了。 来生意了。

来电了。 来水了。

上述例子中“来”字的语义指向,主要是指向施事。这一类的名词主要有三类:与人及人的负面情绪有关的;与交通运输工具有关的;与有交互性的工具有关。总体上看,能进入这一结构的名词大都是与人的日常的生活相关的。

另一类是“来+处所名词+了”的结构句式,这里“来”这一动作的语义指向根据不同的语境,既可能是指向施事,也可能是指向处所。比如,

(1)——谁来南京了?

——老王来南京了。(句内指向施事“老王”)

(2)——你去哪儿了?

——我来南京了。 (句内指向处所“南京”)

四、“来+名词+了”的语用分析

我们对一个结构研究,最终目的是用于交际,使它们能正确地为我所用,因而,研究一个结构最重要的是知道它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来+名词+了”的语用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这一结构可以拉近说话双方的距离,使语言表达更加亲切。比如,

——喂,有什么事吗?

——听说你来南京了,有空聚聚啊。

在上面的例子中,“来+名词+了”结构,由于“来”本身的视点问题,可以舒缓语气,增强说话者的亲切感,从而消除谈话者之间的陌生感。

(二)这一结构没有任何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只是简单的告知或应答。比如,

(1)来水了。

(2)来电了。

(3)来通知了。

(4)来南京了。

(5)来医院了。

上述例句中,当用作说话的起句,就是告知,当用作下句,则是应答。

(三)可以更好地体现汉语的动态,突显一种变化过程,尤其是从无到有的一种变化。

邢福义曾对“名词语+了”格式进行研究,认为这一结构表示一种动态变化,“来+名词+了”更可以体现这一点,而且这种变化可能是动作变化,也可能是空间变化。

来南京了。 (人的空间变化)

来电话了。 (电话的状态由静到动)

来汽车了。 (汽车由远及近)

除此之外的变化,还表现在从无到有、从静到动。比如,

来信心了。 来水了。 来电话了。 来勇气了。 来电了。 (四)这一结构有一种指向性以及动作终结点,这也是相对于“名词+动词+了”结构独有的特点。

来电话了。 (电话响了。)

来雨了。 (雨来了。)

虽然前一部分与括号里的句子,在意思上是一样的,但是它更多出一种指向性,“来电话了”更突出是电话里有人找,“来雨了”更突显,雨是针对说话人所在的地区,同时也说明了动作的结点。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来”可以换成“到”,来表示它具有指向性和终点性。

来电话了。 电话到了。

来雨了。 雨到了。

来南京了 到南京了。

(五)这一结构可以更好地化主动为被动,突显人的地位。

来水了。(被动) 水来了。(主动)

来电话了。 电话来了。

我们在日常的表达中,经常把人作为表达的主体,而又习惯上将主动的人省略。“来水了”实际上是我们来水了。“我们来电话了”,实际上都是将“水”“电话”的主动动作化为被动,有等待我们处置的意味。

(六)这一结构可以更好地体现汉语没有时态变化的特点。

现代汉语没有时态变化,在“来+名词+了”这一结构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们可以利用中英语言对比来观察这一特点。比如,

来教室了。I came to the classroom.

来车了。 The bus is coming.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名词+了”这一结构比较简洁,可以说是一种主语省略,更为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时态,一种是表示已经完成,比如,“来客人了”“来教室了”“来医院了”“来电了”“来水了”;另一种则表示事件正在发生,比如“来车了”“来电话了”“来脾气了”。一种结构表达两种时态,充分体现了现代汉语经济适用的原则。此外,在修辞方面,这一结构可以化静为动,化主动为被动,具有丰富的语用表达效果。总体而言,“来+名词+了”结构简单,形式凝练,而语义无穷,这也是日常生活中高频出现的主要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漢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4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119-121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0

[4]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出版社. 1999

[5]杨检容.《SD p是NP/VP句式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4

[6]王晓霞.《“N1+V1+N2+V2”句式结构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7第28卷第7期

[7]罗晖.《连…都/也构式—汉语连字句的认知语用研究》.[J].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8]朱怡.《现代汉语“有字句”句法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9]王世军.《现代汉语“把字句”句法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4

[10]智红霞.《现代汉语动宾式“开V”式动词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5

作者简介:李艳芳,1988年12月出生,女,汉族,山东昌邑人,青岛大学文学院2013级师从周翠英攻读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法
跟踪导练(二)
跟踪导练(二)4
Keys
参考答案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高频语法题
语法拾趣“尚未”和“仍然”
“Since”与“For”对比
一般过去时
现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