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厘米的认识》浅析以生为本

2017-09-26 22:31杨西慧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刻度尺子小棒

杨西慧

【摘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节课始终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遇到問题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有了想法想说一说,遇到困难想问一问时,及时地组织合作交流,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不仅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而且体会到了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厘米的认识》 以学生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68-02

学校生本教育改革,相应号召,我带着学生进入改革的行列队伍中,自己利用课下时间阅读理论书籍,学习生本理念,在课堂上一点一点的摸索前进,由于一开始就“大跃进”,完全的解放了学生,学生自己看课本,小组内解决问题,一节课下来感觉特不好,是真的以学生为本了,但由于老师基本功和自身素质的欠缺,课堂上很乱,这个时候明白了基本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的必要性。一年级的孩子让他们自己看数学课本,理解课本上所说的说实话很有难度,我当时受到很大的打击,伤心难过了一段时间,很多老师也帮助我,教育我要分析学生、分析教材等等。而后我好好的想了这节课在处理细节上的问题,自己并没有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而后我就一点一点的改变教学方式,一句话一句话的训练小组,到了今天班里的小组基本成型,学生基本知道应该怎样合作互助,但是自己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问题还很多。我相信有孩子们的相伴,自己在路上并不孤单。孩子们,一起加油吧!下面就以我最近讲的一节《厘米的认识》为例子简单说一下自己对教学改革的看法!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教材在安排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连环画“阿福的新衣”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激发兴趣,为认识“厘米”提供背景。第二部分:“你说我讲”包括1个红点问题和1个绿点问题。红点问题 “这是怎么回事?”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绿点问题 “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引导学生探究测量的方法。第三部分:“自主练习”。第1、3题,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正确的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从不同的起点量得的物体长度的读法,加深对厘米的认识。教学的重难点是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的过程,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前小研究:

《厘米的认识》课前小研究

一、仔细看课本75页、76页,并根据75页的连环画编一个小故事给爸爸妈妈听吧!

二、(1)观察一下自己的尺子,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并把自己的小发现简单的写在下面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3)小朋友们,找一找你周围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朋友们,你还想用尺子测量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呢?把结果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课前小研究毕竟是通过学生自己看课本的前提下做的,所以小研究的设计追求简单、明了、直接。

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哪位同学能够把课本75页上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呢?谈话:师傅量的时候是三拃,徒弟做时也是三拃,都是三拃,为什么做出来的衣服不合适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谈话:怎样才能让阿福穿上合适的新衣?(引导学生联想到尺子)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讲故事,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下面学生的倾听能力。创设故事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关于测量方面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联想到用尺子测量,认识厘米,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尺子

谈话:你见过尺子吗?看一看,你的尺子上有什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数字、cm。并适时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谈话: 看到“厘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估计学生能够提出“1厘米多长?”“厘米是用来干什么的?等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明确探究方向。]

(二)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子上找1厘米。

谈话: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吗?同桌互相找一找,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大胆说、大胆找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小结:尺子上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或者1个大格的长就是1厘米,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说出这个结论。

4.找出学具盒中1厘米的小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尺子一起认识了1厘米的长,你能从学具盒中找出1厘米长的小棒吗?

5.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的长度。

谈话:把小棒放在两个手指之间,拿掉小棒,看看手指间的空有多大。endprint

6.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

7.找一找生活中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你能找到哪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找1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三)认识几厘米,学习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读0刻度为起点的线段长度。

(1)读0刻度到2刻度之间的线段的长度

谈话:刚才我们一块儿认识了1厘米,大家看这是几厘米?你是怎样知道的?(投影出示:0刻度到2刻度的线段)

(2)读0刻度——3刻度,0刻度——4刻度……0刻度——10刻度的线段的长度

谈话:你还能读出这些线段的长度吗?(依次出示:0刻度——3刻度,0刻度——4刻度……0刻度——10刻度的线段)

(3)找规律、总结方法

谈话:通过读这些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規律:0到几就是几厘米,这个规律不难发现。)

2.读任意刻度为起点的线段长度。

(1)读2刻度到5刻度之间的线段长度(投影出示:2刻度到5刻度之间的线段)

谈话:你能读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时肯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个地方放慢速度,重点交流学生是怎样读出来的,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就减法的方法去做。

(2)运用方法,巩固应用

谈话: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读出这些线段的长度吗?(投影出示6刻度—10刻度,2刻度——11刻度,6刻度——12刻度的线段或者读出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度量的过程中,认识几厘米,学习度量的方法。]

3.试一试(课本77页第2题)。

谈话:这是蟋蟀和蝈蝈在一场比赛中跑的路,仔细观察谁跑的路长?为什么?

(1)独立思考

(2)班内交流

[设计意图:由“谁跑的路长?”引入,能够引发学生之间进行争辩,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发展思维。]

(四)学习用厘米进行测量的方法

1.量5厘米长小棒的长度

(1)估一估

谈话:你认为这根小棒有多长?

(2)验证小棒的长度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小棒的准确长度?

(3)学生动手测量

(4)展示测量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方法,抓住出现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实施以学定教策略。)鼓励学生出现不同的测量方法,出现错误,尽量多的展示出具体在测量时会遇到的问题。

(5)反思

谈话: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能说一说,测量物体的长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比如说小棒的一端对准“0”刻度等等。

1.做一做(课本77页第1题)。

(1)独立测量

(2)班内交流(先交流线段的长度,再交流测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量一量你的手掌、一拃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长度。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四、全课总结

师:看到同学们学提这么认真,就知道大家今天肯定又有不少收获,谁想说说?

生:我知道了刻度线。

生:我认识了1厘米。

生:我学会了怎样用尺子量东西。

师:大家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就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些知识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把我们的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思、评价。]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把认识厘米,学习测量方法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知识,体会方法。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关键处创设问题,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引入新课时,抓住故事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关于测量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认识厘米,体会度量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解决自主练习第2题时,针对学生只看终点不看起点的问题,设问:“到底谁跳得远?为什么?”引导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几厘米”的意义,体会到了度量的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本节课,引导学生在找一找、量一量、数一数的过程中自主地认识了1厘米、几厘米,发展了空间观念。

3.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节课始终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遇到问题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有了想法想说一说,遇到困难想问一问时,及时地组织合作交流,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不仅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而且体会到了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

尽管这节课在上的时候还是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觉得和去年的讲课方式确实有很大的改变,先训练几个优秀的“小老师”上台去讲,下面的学生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交流、提问题,然后再把这些“小老师们”分散到各个小组当组长,带动小组里面的其他3个人一起进步、合作交流。全班形成互帮互助的场面,不光是小组长说,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说4号回答要比1号回答加分要多等等)激励小组里面的4号同学参与全班交流汇报,每个学生都参与道课堂中来。关于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我想更多的时候老师只是起到“助教”的作用,适当的时候帮助“小老师”,这个度还是很难把握的,我觉得现在自己就做的不够好,没有学会等待,这一方面还有待加强。

教改的路还需在实践当中不停地去探索、反思、前进,非常感谢学校有这么个大环境让自己能够投入到教学改革当中,尽管前面的路还很漫长,我相信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有这些可爱孩子的陪伴,我会越走越宽的!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郑毓信编著,《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3]沃建忠著,《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刻度尺子小棒
剪彩带
巧移小棒
谁大谁小
谁大谁小
测量三字歌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时钟就是尺子圈
尺子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