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中科学儿童观的树立

2017-09-26 22:37段媛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

【摘要】科学的儿童观是当前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的重要内容,儿童观直接影响幼儿园教师实施教育的理念、路径以及方式和实际行动。职前教育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阶段,科学儿童观的树立也应始于职前教育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应从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四个方面进行合理安排。

【关键词】幼儿教师 ; 职前教育 ; 科学儿童观

【教改项目】本文为校级教改项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背景下师范生职业能力协同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xjjg-01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71-02

一、儿童观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我国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了幼儿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与专业态度、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这其中,师德与专业理念是教师职业的基准线。在《专业标准》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中,专门提到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领域的基本要求,即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儿童观是教师对其工作对象——儿童的“专业性”认识,直接影响幼儿园教师实施教育的理念、路径、方式和实际行动。

二、职前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儿童观的必要性

科学儿童观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主动修炼”的过程,观念的转变贯穿教师整个专业发展过程。职前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基础阶段,是幼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必经阶段,职前教育应达成的目标之一即帮助专业学生养成专业信念,为其毕业后成为一名专业教师做好必须的观念准备。因此,职前教育阶段如何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儿童观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必须回答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持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对儿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基于职前教育这一阶段的特征,应从以下方面整体考虑职前教育中专业学生儿童观的养成。

三、职前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儿童观的途径

与职后培训及教师自我发展不同的是,职前教育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并进行周密的教学安排,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中对学生的培养不仅通过集中授课,也包括技能训练、见习、实习等方式,因此,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儿童观也应基于职前教育的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

(一)源于目标——培养目标与规格中的专业素养设定

培养目标是依据专业特点和社会人才需求对本专业培养何种人才的总的要求,包含专业人才的身心素质规定和社会价值,培养规格则是人才質量标准的进一步细化,规定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必须依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也应定位为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高素质的专业幼儿教师,具体的培养规格则应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相关领域进行具体设定,文件中“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这一领域的基本要求包括:“关爱幼儿,保护幼儿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幼儿”;“信任幼儿,尊重个体差异并了解满足幼儿的发展的不同需求”;“让幼儿拥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专业素养中也应包括具备现代、科学的儿童观,并体现文件中对幼儿态度与行为的具体要求。专业理念应作为培养规格首先明确的专业要求,即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应首先强调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目标决定着课程和教学的方向,只有从培养目标上进行明确,才有可能在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科学儿童观的养成。

(二)基于课程——专业课程设置涵盖儿童观多重内涵

儿童观涉及儿童发展特点、儿童的权利与地位、儿童发展的形式与成因以及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为了使学生更为全面的掌握儿童观的内涵,应关注专业课程的设置并对专业课程重新解读。

1.基于专业发展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以儿童身心发展观为基础,从儿童发展层面、教育理论层面、保教实践层面逐步呈现科学儿童观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养成科学的儿童观奠定知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儿童观的科学性,为学生认识儿童及儿童的学习方式、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框架。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是学生形成科学儿童观的主要理论来源。相关的课程既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学等全面呈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也应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史视角对儿童的认识与定位;从具体保教活动层面界定儿童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地位,通过幼儿园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幼儿园游戏、各领域教学法等课程进一步解释如何在实践中对待儿童。不同学科领域对儿童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学生获得对儿童更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2.专业课程职能与价值追求的重新解读

专业课程一直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大多注重以学科逻辑呈现课程内容,很少从儿童视角对课程内容进行安排。曾有研究者指出,我国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秉持着“无儿童”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无儿童”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培养出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看不到儿童的教师。因此,还应在课程职能、目标以及内容层面增加儿童观视角的课程解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价值追求应做到以“儿童为本”,以科学儿童观的树立和儿童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帮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认识儿童、研究儿童、理解儿童并尊重儿童,儿童观的相关内容伴随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专业成长,使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掌握并理解不同学科视角的儿童观内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专业理念的转变,也有助于在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应对儿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通过教学——课堂教学中的体验与反思

1.通过讲授、讨论阐明科学儿童观内涵与演变历史endprint

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课堂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不同将影响学生的知识的习得与观念的树立。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讨论。这在讲授儿童观演变历史、儿童观价值取向等知识性内容时,讲授和讨论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快速有效的掌握与儿童观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东西方历史中人们对“儿童”群体的理解与认识。历史的反思是树立科学化、现代化儿童观的基础,只有了解儿童观的丰富内涵及其演变历程,才能更深刻理解当今时代需要的科学儿童观的应有之义。

2.基于情感体验丰富学生对“儿童”形象的感性认识

掌握专业的学科知识是儿童观养成的知识基础,但单仅凭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远远不能牢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仅以学科专业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很难从情感层面产生共鸣,儿童观的树立还必须基于一定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增加体验、反思等环节。可以通过文献阅读、案例分析,影片观摩、资料分享等方式使学生更加全面、真实地认识儿童的特点,了解儿童群体在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帮助学生获得更加立体饱满的儿童形象。例如,一些反映教师保教行为对儿童影响的案例或影片;与儿童地位与权利相关的各类文件、案例和媒体作品;表现童心童趣的各类影片,以及大众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记录与解读,都能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儿童”这一群体,从现实生活中的多种情境中重新认识“儿童”。学生对典型的案例以及影片会投入更多关注度,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获得与儿童相关的各类情感体验。例如,对弱势儿童生存状态的同情与关注,对侵害儿童权利现象的激动与愤怒,对家庭情境中亲子互动场景的感动与共鸣,对儿童纯真心灵的怜惜与喜爱,这些情感体验是无法从学科知识中获得的,感性的体验往往将带给人更加深刻的心理影响,也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本来持有的儿童观,认清其中的误区,获得对儿童更为丰富的认识与理解。

3.引导学生多样化表达个人观点

在前期学习与体验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所持有的儿童观。既有助于了解学生所持有的儿童观立场,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反思自身观念的变化。不仅通过课堂演讲,还可通过文学作品、繪画、手工、音乐、摄影等方式表达自己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立场与行为取向,表现自己心目中的儿童形象。

(四)付诸实践——促进实质性儿童观的形成

理论学习与情感体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念性的儿童观,但儿童观还包括具体教育情境中体现出的实质性儿童观,我们还应关注如何将理念性儿童观转化为具体教育行为的问题。当今的职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以实践的方式获得专业发展,科学的儿童观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巩固与内化。可通过职前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包括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促进实质性儿童观的形成。

1.见习环节的观摩、体悟

在见习过程中,学生将会在保育和教育情境中观察幼儿在园生活的真实情况,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进一步了解儿童。学生还将接触到不同的幼儿教师,她们在保教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同样也是其自身儿童观的一种体现。将优秀教师作为榜样,对其进行观察和行为解读,也是促进学生儿童观转化的有效方式。

2.实习环节进行领悟、反思

实习环节需要学生以“教育者”的角色去面对儿童,每一次组织活动,进行师幼互动的经验都可以看做是学生将理念性儿童观转化为实质性儿童观的尝试与探索。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领悟能力,能够从自己的保教行为中总结个人化的儿童观,如怎样与儿童进行有效交流,怎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才是对儿童的尊重等。学生还应对自己经历的教育事实和保教行为进行反思,透过现象与行为认清其本质并分析原因,进而加以归纳和总结。

综上所述,职前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把握。首先基于整个职前培养机制的各个环节,都应对学生专业理念的树立有一定的重视并做好前期规划。在此基础上,将科学儿童观的理念贯穿于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儿童观的内涵,初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也即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调查、观摩等形式深化学生对于科学儿童观内涵的认识,进而通过实践环节达到从理念性到实效性儿童观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编《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2]王丽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嬗变:从“无儿童”到“儿童为本”.全球教育展望[J].2008.2

作者简介:段媛媛,女,1985年生,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工作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职称:助教。endprint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对策分析
2019年幼儿教师暑期实操培训班优秀作品选登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