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也需要机器人

2017-09-27 21:01李嘉文
第一财经 2017年37期
关键词:核医学病房手术室

李嘉文

从今年开始,武汉协和医院护士长周慧敏一直担忧的辐射问题解决了。她在核医学科工作了14年,科室的病人时常服用碘131制剂,而这类药品的辐射性给护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在给病人测量体温、血压时,护士需要穿好沉重的铅板防护服,但即使如此,仍然不能完全避免辐射。因此在分配核病房排班任务时,周慧敏会避开怀孕的以及处于哺乳期的护士。

面对这些潜在的危险,今年武汉协和医院引入了一款医疗机器人。从外观上看,这款医疗机器人上方是一块长方形显示屏幕,底部是圆形底盘,搭载了路径规划和移动的功能,连接屏幕和底盘的圆柱装有测血压的仪器。它可以代替护士进入病房给服用碘131制剂的病人测量各类生命体征数据、发放药品。和扫地机器人一样,该医疗机器人也能自动归位以及自动充电,“我们所遭受的辐射大大减少了。”周慧敏说。

此外,这台医陪机器人还具有储藏功能。当手术室需要药品,操作人员可以将药品名称输入电子屏幕,机器人会自动“走”向药品库。在药品库操作人员按照指示将药品放入储藏库之后,机器人再返回,这样省去了手术护士来回奔波的时间。

过去几年,制造行业正在加大对机器自动化的投资,相比工业机器人的激烈竞争,医疗机器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从用途来看,医疗机器人可以分为手术、康复、辅助、服务几大类,比如用于手术影像导引和微创手术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用来辅助残疾、年老等行动不便人群的医疗机器人Rewalk,服务机器人则有医用运输机器人以及消毒和杀菌机器人等。

钛米机器人公司的创始人潘晶认为医院相对标准的环境也让创业公司找到了规模化的机会。今年4月,钛米获得了由风险投资机构IDG领投的4000万元的A轮融资。其生产的核医学病房机器人以及手术室机器人已经应用在武汉协和医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新华医院等数十家大型公立三甲医院。

潘晶在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工作过11年,从事的是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在他看来,机器人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集成,跟硬件、软件、算法、传感器等相关,最近5年这些行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是他决定创业的一个因素。

最初,潘晶的团队研发的是国内首款支持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系统的医疗服务机器人平台。通用底盘是机器人平台最基础的架构,它将决定机器人知道自己在哪儿、要去哪儿以及如何去目的地的能力。这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是机器人定位、导航、路径规划以及避障能力—在GPS环境下,机器人的定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事,但一旦进入医院以及大型商场等GPS消失的封闭场景,机器人需要通过视觉以及各类传感器获得的数据来构建地图。

一开始潘晶打算将这套底盘售卖给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院校供研究使用。运营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科研的市场并不是很大。为了进一步商业化,团队又陆续开发了应用于餐厅、博物馆等场景的导引服务机器人,但大部分的终端消费场景都不是标准化场景,潘晶认为在这一阶段转向服务机器人不可行。

到了2016年,一份普華永道针对医疗机器人的行业调研报告吸引了潘晶的注意。报告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全球范围内60岁及以上人群会从2015年的9亿增长至2030年的14亿,增长速率将达到56%,由此带来对医护人员的巨大需求。但是医护人员的增速却跟不上需求的发展。

在和20多位医院管理人员接洽过之后,潘晶前往一家大型公立医院考察了一个月。在他看来,眼下的时机可能是数年来最为有利的—等着入住武汉协和医院核医学病房的病人已经排到半年后了,医院管理者对精细化运营更为在意,已尝试过利用一些技术提升运营效率。

武汉协和医院是最早接受医疗机器人的试点。他们之所以选择试用钛米的医疗机器人,原因在于针对核医学病房的医疗机器人可以随时进入病房测量病人的各类体征,如此一来对病人体内碘131量的追踪就会精确,医护人员能够准确地知道病人体内的碘含量是否已经下降到安全值。

“一旦降到安全值,就可以离开隔离病房,让新的病人住进来。”周慧敏告诉《第一财经周刊》。钛米机器人的引入降低了护士们受到辐射的风险,也提升了核医学病房的总体运营效率。

完成通用底盘的研发只是解决了“机器人怎样到哪里”的问题,钛米服务机器人要做到像Siri一样和病人交流、确认病人的脸和名字,以及完成测量生命体征的工作,还缺少语音和语义识别等层面的技术。

除了采购了科大讯飞的语音解决方案,潘晶意识到核医学病房机器人的语义识别开发需要亲自参与。核医学病房机器人经常会碰到咨询问题,例如甲状腺癌是否传染、分为几种类型、术后应该怎么注意治疗和恢复。机器人需要理解病人咨询的问题,再给出答案。

在多家医院考察过之后,潘晶发现医疗物资运输机器人同样存在需求。国内的医疗资源非常集中,先进的手术室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武汉等地的三甲医院,这些大型医院的手术室设计由于受到政府监管,显得相对统一。

在为手术室设计机器人时,潘晶考虑的是这款机器人得和医院信息系统(HIS)对接,在此基础上实现手术室和二级库房之间耗材、器械的下单及自动物流配送等动作。这节省手术护士来回奔波的时间,也避免了手术过程中因为需要取药和器械等,手术被迫中断的情 况。

而在监管层面,潘晶正在为钛米机器人申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二类医疗器械证,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现在大部分技术已经解决,钛米在硬件方面总共耗费了1000多万元,包括研发的人力成本、模具费用等。

潘晶透露一台钛米医疗物资运输机器人可以服务4个手术室。以上海仁济医院浦东分院为例,4到5台钛米机器人能服务22间手术室,等于节省了8名护士的劳动力。但跟工厂相比,手术室还不算绝对标准化的场景。“如果一定要量化,每家医院的手术室服务机器人90%是统一的,10%还是需要个性化定制。”潘晶说。

为此,今年钛米成立了专门的部署团队,为不同医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现在,从客户接入到产品最终投放,部署团队可以将流程控制在一个月以内。机器人所投医院的医护人员也需要接受上岗培训课程,钛米机器人公司会针对医护人员做集中培训,讲解机器人的功能以及操作方法。

潘晶认为钛米机器人的下一步是拓展更多的医院用户,后续则会以代理商渠道合作的方式为主。该公司也将研发老年人陪护机器人,进入消费市场。“消费市场非常个性化,对机器人公司的要求非常高,从医疗领域拓展至养老市场,我们需要从现在就开始布局。”潘晶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医学病房手术室
“互联网+CBL”模式在核医学规培中的创新应用效果研究
更正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全国核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走进手术室的3D打印
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
中美临床核医学现状比较分析
手术室火灾的预防与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