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劳动力流失的隐忧

2017-09-27 06:03任大刚
同舟共进 2017年9期
关键词:劳务输出建筑工人常住人口

任大刚

前些时候,成都一家媒体报道,当地建筑工人平均月工资8300元;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那10%的人,月工资可以拿到12000~20000元。这个收入水平瞬间把月收入只有3800元左右的助理、秘书、文员等白领比了下去。

包括当地人在内的网友给予一片骂声,认为采编这条新闻的人不知人间冷暖:建筑工人赚的都是血汗钱,辛苦劳累不说,多数没有“五险一金”,朝不保夕,说不定还会被欠薪,拿这个高薪是应该的。

网友骂人的理由,毋宁说是一种价值观的宣泄,理直气壮,无论如何都是成立的。

不过,联想到两三年前,上海的单位办公室小装修,我曾问过装修工人的收入状况,与上述的成都建筑工人收入状况相比,两者已经相差无几。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四川,最市场化的建筑用工市场,竟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填平工资鸿沟,说明了一些深刻的变化正在往纵深方向发展。

那些年,我见证的劳务输出

四川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我几乎全程见证了它的兴起。

上世纪80年代,四川的劳务输出主要有两个方向,一开始是去往西藏、青海的建筑工地,当地很多包工头都在那里挖到第一桶金,在这些工地上诞生了第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稍后,另一批人往广东方向去打工,但规模很小,有极少部分挣到钱,回来盖上了“广东样式”的住房。这些都是当时作为中学生的我能够听到和看到的。

1993年春节后,刚上大一不久的我带着行李,去成都火车北站赶火车。一进站,我就傻眼了——售票大厅里人山人海,根本难以靠近售票窗口,更遑论买到火车票了。后经人指点,我在临时开辟的学生窗口前挤得满头大汗,才终于买到学生票。上了火车,也是水泄不通,千辛万苦,熬到了上海。

吸取这次教训之后,我学会了每次都在县城订车票,但也免不了在火车上拥挤几十个小时。由于坐车的人太多,后来加开了两趟车,春节期间达到五趟车,仍然供不应求。我没有从成都往北京和广州方向去过,但据说拥挤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去往长三角的。

每次春节后出发去上海上学,站在成都火车北站的广场上,看到潮水般的四川老乡,吃力地背着蛇皮袋往外走,有买不到票,忍受着寒风在广场上挨排打地铺的,有等上两三天甚至更久的,要么发呆,要么睡觉……此情此景让我心里很不舒坦,不禁想,天府之国,不过尔尔。

从人口统计上,也可以看出相当长一段时间,四川的常住人口在不断减少。2000年,四川常住人口有8329万,到了2010年,减少到8045万,10年间减少了近300万人。扣除人口自然增长,至少有300万人跨省谋生。

其它劳务输出大省,基本也是如此。安徽省从高峰时期的2004年6228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5957万,6年时间同样减少了将近300万人;河南省从2004年的9717万减少到2010年的9405万,减少300万人左右;重庆市的人口在2000年到2010年间,增减呈“U”型,略有增加……其它劳务输出大省,不再一一列举。

与之相对照的是劳务输入省份,2000到2010年间,北京人口从1364万增长到1962万;上海从1609万增长到2303万;浙江从4680万增长到5447万;江苏从7327万增长到7869万;广东从8650万增长到10441万。

劳务输出会逐渐停止吗

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在2010年,输出地和输入地的人口增减出现了戏剧性的逆转,有的省份显现明显拐点。

比较典型的是四川,常住人口从2010年的8045万增长到2015年的8204万;安徽从5957万增长到2015年的6144万;5年时间也让河南增长了75万人口;重庆人口则从2885万增加3000万以上。另外一些在2000年到2010年常住人口增长缓慢的劳务输出大省,从2010年开始,人口增长都有明显加快的迹象。

再来看看原来的人口高速流入地在这5年间的人口增长情况:北京增长209万;浙江增长不足100万;江苏增长107万;上海在2014年到2015年度,人口还出现了负增长;广东增长408万。

一系列数据表明,这些人口输入地的人口增速大大放缓。从增长曲线的趋势看,人口绝对数的减少恐怕为时不远。

近几年来,媒体反复掀起“逃离北上广”和“重返北上广”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个伪问题——怎么会有人舍得离开“北上广”呢?即便离开,不是还会很快回来吗?但人口统计的数据表明,即便人口还在涌入,但速度已经大大放缓。

产业迁徙带动人口迁徙

该如何解释人口版图在短时间内的巨变?

最大的原因是產业内迁。由于内地用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普遍比沿海地区要低廉,一些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降低成本而内迁,恰好也带走了就业人口。这个解释是站得住脚的。2012年的数据显示,此前三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200多亿元增至3400余亿元,增长了近两倍。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当像成都这样的内地城市,最市场化的建筑工人的工资都已经与沿海相差无几,而且当这种劳动力价格传导到其它行业的时候,内地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恐怕很快就会丢失。

事实上,能够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显示,2015年冬季求职期,北京的平均工资是9227元,上海8664元,深圳7728元,广州6913元;与之相对,成都是6249元,重庆是6181元,合肥与郑州都是5600多元。收入差距仍然存在,但与过去动辄两倍以上的差距相比,已经明显缩小许多。实际上,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消失得可能比想象的要快得多。

2017年春节,《华西都市报》就报道,除了家政服务行业用工短缺外,餐饮、外卖等需要大量人力支撑的行业,也在岁末年初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记者走访发现,并非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用工荒”,即便IT、房地产、金融等行业,也会在春节前后出现员工流失的情形。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春节期间人手短缺不同,IT、房地产等行业的担心往往是春节前不少员工酝酿跳槽,春节一过,立刻出现员工大量流失的现象。

收入鸿沟逐步填平

这种过去只会频繁出现在一线城市的跳槽现象,现在也逐渐频繁地出现在二线城市。

在中国,员工普遍以跳槽方式维护自身利益,当跳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说明劳动者已经有了相当的议价能力。2016年初,成都的员工主动离职率一度高居榜首,跳槽频繁,说明工资上涨还有相当的空间。

当北京、上海还在为城市人口太多而发愁,正在设法控制人口规模之时,从上面的一系列数据看来,不劳政策费力,劳动力可能也在主动离开。这种离开,更多的可能出于经济理性,政策限制可能只是推波助澜。说到底,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市场之下,自会逐渐填平沟壑。

值得注意的是,与北上广深收入差距接近两倍的,过去一直是那些传统的中西部城市,而现在,这顶“桂冠”落到了东北和山西的头上。这是因为,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持续衰落,煤炭价格大幅下跌,反映在收入上,就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产业大转移中,这些地区因种种原因,缺乏产业进入,当地劳动者因而难以获益。

可以设想的是,如果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传统的人口输出地很可能在沿海地区带回更多的人口。这种变局,将有可能使有的学者曾经设想的在珠三角、长三角建立超大城市群的设想落空;同时,由于人口流入速度大幅降低,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根本内驱力将逐渐消失;此外,由于交通便利化程度空前,统一大市场已然成型,你所在的地区拿得出手的产业有哪些?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

(作者系冰川思想库研究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务输出建筑工人常住人口
广东:2022 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均过亿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建筑工人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泸州市建筑工人的职业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同舟计划”:为建筑工人撑起一片天
上海2008年常住人口1888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