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时代的高中美术教学探索

2017-09-27 10:36焦璐
美术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高中核心素养

焦璐

【摘要】我国教育部进行教学改革,正在从“三维目标”的传授转变到“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发展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以知识与能力作为基本,重要的是怎样将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素养的形成过程,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的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美术教学

一、打破与重组,创新教学计划

(一)地域文化,选题上要创新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版)》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制订教学计划时,笔者对广西文化资源进行实践考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单元系列课程的学习,在课程的选题上展示出创新。

(二)综合材料,技法上求创新

据笔者考察,部分学校高中美术鉴赏课仍以“学科为中心”,教师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以“应付”学生,笔者在实践中打破固有的授课方式,落实“学习为中心”,从美术材料着手,以丰富学生作品为目标,拓展多种材料的绘画表现技法,例如有国画、手工制作、刮画等作品形式,在具体的材料体验和绘画技法上追求创新。

(三)迁思妙得,内容上现创新

“课标”中指出: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制定符合学生兴趣,与实际学习能力相符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前进行调查问卷,得出学生对南宁的美食文化、建筑艺术和语言魅力更为感兴趣,由此确定本单元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喜爱制定教学内容,提升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迁思妙得,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创新。

二、再现与重构,改善教学方法

(一)自主研发,创立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教育家施瓦布认为: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他主张不能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要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通过探究性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依据的主要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在此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立足于核心素养时期的教学,培养学生适应自身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同舟共济,重视合作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小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最高效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教师的设问,小组分工协作解决问题,既体现出个人探究能力,又灌输了团队合作的凝聚力,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充分发挥个体和整体的相互协调。

(三)多元智能,落实综合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书中指出,人类的智能包括语言、数学逻辑、音乐、空间、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了解多元文化,引导学生发现与认识自己的潜在智力,从而挖掘学生多方面潜能而实现有效教学。

高中生心理已经步入“准成年人”,心智开始慢慢成熟,对身边的事物很敏感,有相对独立的个性以及自身的审美,十分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综合性的学习重视学生的直接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艺术盛宴,通过多元智能角度的学习,注重学生美术学科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习得,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逐步使学生提高美术素养。

三、分析与体验,丰富教学设计

(一)巧立情境,提供视觉感知能力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首先要学会观察,“识读”是基础,要求能敏锐地识别对象的各种美术语言特征并引发相应的情感。笔者在“南宁方言的魅力”一课中,将识别图像的意义与“南普”进行匹配,通过对图像的视觉感知,进而进行“图像识读”,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理解图像隐含的意义,与“南普”进行匹配,在情境中培养学生视觉感知能力。

(二)设置悬念,提升图像解读能力

图像解读能力,即从心理学、哲学、美学等几个角度切入,剖析美术作品文化意蕴的能力,是一种深刻的鉴赏、评析美术作品的能力。笔者在“独具风采的建筑艺术”一课中,分析建筑作品的特点时,巧妙设问新会书院绿色琉璃瓦上彩绘浮雕有什么寓意?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其思考,从更深层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升图像解读能力。

(三)分析判断,提高视觉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从视觉形象的形式和内容出发,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感知、理解和判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鉴别艺术作品中的美,批判地进行选择,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蕴。笔者在“南宁方言的魅力”一课中,让学生对南宁方言——南普,进行甄别,选取“正确的”方言进行视觉审美能力的分析,陶冶审美情操。

(四)综合表现,丰富视觉表达能力

运用综合材料进行绘画技法的创新,将内化于心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创意实践,拓宽学生综合表现的形式,最终丰富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让学生不仅从技能上学会绘画,更重要的是从设计理念出发,能说出自己的设计意图。笔者在“南宁方言的魅力”一课中,通过让学生绘制一系列表情包,加以南宁的方言进行表现,将图形与文字相结合,对图像进行二次解读,将视觉艺术不仅停留在图像表面,内化于心增加视觉的表达能力。

四、展示与评价,升华教学主旨

展示与评价既是一堂课的总结,又是将本课的情感目标得到升华,在创设展示情境中,让学生根据主观感受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例如在“独具风采的建筑艺术”一课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调查合作制作的PPT和视频来展示建筑内容,丰富美术作品展示形式,学生在展示情境中评价,引起学生关注建筑艺术,传承和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在“时尚的潮流·服饰”一课中,让学生将自己改造的衣服穿着展示,并说明自己的灵感来源,创设互动性的展示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将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李秉德在《教学论》中将教学评价定义为:“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以及《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课程评价建议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定评价指标,提倡多主体评价,注重表现性评价,等等。教学评价既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检验教师的教学,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

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画得像”“一言堂”“应试评价标准”等,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价角度的多元化。例如在“独具风采的建筑艺术”一课中,让学生从调查内容、语言表达、PPT制作、仪容仪表、礼貌礼节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丰富评价的标准,关注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综合学习能力,从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体系中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与思考。

结语

总之,通过教学计划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善以及丰富的教学设计,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在教学之中,循序递进地引导学生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獻: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谢汝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一课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2016(3).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高中核心素养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