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文后习题”,达成“教学主问题”

2017-09-27 06:41吴碎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指向习题

吴碎新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回顾我们的课堂,存在着提问过于随意、零散、繁多、质量不高、缺乏思维价值等弊端,因而课堂学习学生负担重而效度不高。如在设计时就设置几个系统地起到主导作用,就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索、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关键问题,从而带动对整篇课文的学习,实现“轻负高质”的课堂。而课文后练习是编者遵循“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统筹安排,精心设计的重要学习材料。它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教学指明了方向,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暗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凭借。

凭借课文后习题提炼、达成课堂主问题也就成了一种处理教材,建构课堂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一、聚焦习题——明晰课文后习题的目标指向

虽然每篇课文的主题、内容、写法、布局不同,课文后习题的训练点也各有侧重,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其编排的共性。根據习题指向的目标,大致有四种类型:

1.积累性练习。朗读、背诵、摘录是最见的方式,意在巩固基础,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理解性练习。如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概括分析重点语段,揣摩领悟精彩语言等习题。

3.拓展性练习。是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升华或者创造。这是教材练习设计的亮点之一,开放的特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实践性练习。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中突出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体现,形式丰富,或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或采访某人,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二、提练习题——确定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主问题的设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而我们要用一双金睛火眼,在课后练习与课文之间找到平衡点,触发点,或去发现,或去分析提炼,使课后练习能融入设计,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1.截取——将某课文后习题直接作为教学主问题

思维含量较高的课文后习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尤其是课文后出现的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习题,常常能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我们通常可以直接截取这些课文后习题作为教学主问题。

如《给予树》,金吉娅的举动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一直都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但又从妈妈的角度,以妈妈的心情进行串连,两条线明暗交叉行文。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这条明线,体会了妈妈的心情变化后再来剖析暗线:金吉娅的相关语段。课文后习题第二题“母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让我们来交流交流。”与我们的思考不谋而合。因而,我们直接截取了这道习题作为课堂教学主问题。

在中段,像这种讨论交流型题目是课文后习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讨论交流,提高了孩子的理解力。我们可以以此来设置教学主问题。

2.整合——处理多个课文后习题形成教学主问题

课后练习的设置往往出于诸多考虑,各道习题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将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因而,我们在利用课文后习题设置课堂主问题时,需要关注各个习题间的联系点,整合形成新的课堂主问题。

在处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我们设想以习题1“想一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进行主问题的设置,但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环节却发现,必须要借助习题2“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才能完整。我们凭借课文后习题形成主问题时,很多时候需要巧妙地整合、运用,不能独立切割。

处理五上《新型玻璃》的课文后习题也是这样:小组设计表格时要写清新型玻璃种类、特点、作用外,再增设说明方法一栏,还要将自己想发明的玻璃也增设进表格中。这样,三道课文后习题得到了高效整合。

三、转化习题——达成课堂教学主问题

语文课程让学生知晓情节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发现语言现象,学习运用浅显的言语表达形式,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凭借课文后习题确定了教学主问题后,教者如何结合文本表达特点,将这问题转化得基于学情、学材、话题,实现一课一得,学有增量?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1.把课文后习题转化为指向人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课文后习题最直接的提炼就是指向课文内容的学习,体会文章的人文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老人与海鸥》中,我们直接提取了课文后习题1,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作为主问题。我们形成的策略是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学习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及场景渲染等描写方法,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共生的美好情感,实现了三维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2.把课文后习题转化为指向语文能力的训练——提取加工信息能力

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课后练习,更不用说利用课后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上文提及根据整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文后习题1、2来实现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在这堂课中,我们根据学生零起点的学情,教给学生一种概括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实实在在有增量。一开始学生似乎有些摸不清头脑,但在划出信息后,就能根据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完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事实证明学生学习的成果是不错的,从而实现了学生提取加工信息能力的提高。

3.把课后练习转化为指向言语形式的发现——学习语言表达方法

每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各不相同,将课文后习题转化为学生言语表达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如上述《给予树》课例中,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先引入课后习题2,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母亲心情,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二次心情是直接从原文中找到的,而第三次心情课文没有点明,是通过动作我们感受到的。于是,学生就认识了“直接表述”和“间接表述”。就这样,老师在教学时把主问题转化为了关注语言表达的写法,接着继续引导学生学习母亲的心情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最后重新聚焦写法,学习迁移运用。

课文后习题在课堂中的运用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比如说把课后练习转化为直接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或是指向主题、指向积累,或是思维能力训练,或是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或是阅读、学习方法的教学等,这些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凭借课文后习题,有效达成教学主问题,实现课文后习题的功能最大化,让语文教学走向更开放、更常态、更生本、更有语文味。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指向习题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