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2017-09-27 09:03郭静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事半功倍有效性小学数学

郭静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开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创新、创造能力。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使学生从玩中学、从学中会,让学生在有限的数学课堂中汲取知识的精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本文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让数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G623.5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其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程度是不一样。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求小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老师利用一切的手段和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1】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知道,新课程理念提倡实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结合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我认为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仔细分析学情

有效研读教材,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本上的插图变多了,文字内容相对少了许多,所以不少老师在讲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到无从下手。对此,老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形成知识体系,以便整体把握教材内容,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有效教学的关键还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时老师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教学中会充分表现出来,这些差异包括能力、先前成绩、学习风格以及家庭生活等。因此,在备课时也要充分了解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生理心理状况进行分析。

(二)利用有效的情境教学,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利用情景教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手段。例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钟表》一课,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整时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我们可以采取下列的步骤,利用有效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是好玩的。

首先:通过创设龟兔赛跑谁赢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看时间的需要,并利用已有知识试认时间,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节课的新授内容。

其次:课中注意在大情境中创设不同的小的问题情境:蓝猫参加森林运动会看到的龟兔赛跑、小猪参加森林运动会的时间、帮蓝猫修钟表,使学生对探索新知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发生碰撞,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能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交流。还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有条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等方法。方法多并不表示一定奏效,适合的才是好方法。对于教师而言,要善于了解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效果

《课程标准》【2】指出: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教学,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来说是一种启蒙性的学习,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对某些问题,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衡量他们。因此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灵活地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中的第三单元“平移与旋转”,课本上简单介绍了平移和旋转现象,但练习题中出现了“平移表格”这类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是首次接触到在表格中平移图形这类问题,如果直接让他们利用平移的知识移动复杂的图形,显然他们是做不到的。我采用了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快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主要步骤如下:

每4人为一个小组,选出1人为组长,由组长组织队员进行活动。我提出三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将表格中一个点向上平移1格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动手向上平移一个格,重点强调方向问题。

2:将表格中一条線段向下平移3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线段的特点为:有2个端点且为直线。并标出线段的两个端点A和B,再让学生把线段AB向上移动一个格。(因为开始学生知道了移动一个点的方法,很多学生由此想到了要先移动点A和B,然后把点A和B用直线连起来)

3:将表格中的三角形向右平移7格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很容易的自己动手操作。当然,可能还有个别学生还没有理解,可以这样引导:大家知道三角形有几个点吗?通过这种提示性问题,这些没完成的学生很快找到解决的方法。

4:再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总结出在表格中平移图形的方法和步骤,学生总结不完整的情况下师可以提示引导。

5: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平移图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

6:总结在表格中平移图形的步骤:endprint

(1)把图形上的点标出来。

(2)把每个点都平移相同的格数并 找到对应的点。

(3)把对应的点连起来。

通过上面的学习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了在表格中平移比较复杂的图形。当然,也可能还是有个别的学生还是没有完全理解,我采用单独辅导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点。

(四)科学有效的运用课堂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2】: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恰当的课堂评价语言。老师在运用课堂评价语言时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那么,怎样科学有效的运用课堂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比如说:当老师题出问题时,有学生举手回答并回答正确时,“你可以这样说,你的小脑瓜真聪明,和老师的想法一样……”。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应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这样能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精神。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内容要有梯度

每节新课结束后的基本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练习题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作适当的调整。它既是对课堂新知识的巩固,也能使每个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体会到“我能行”的喜悦。开放性练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练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有层次,有坡度。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设计的课内练习要适时适量,在课内要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有动手的过程。

总之,想提高课内训练的效率,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就要注重教材的整合与开发,依据知识要点,加强基本的训练,做到精读、精讲、精练,使一堂课教有目的、学有方法、练有成效。

(六)重视课后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一般说来,有效地教学反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思老师自身的“教”。教师上完一次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节教学方法。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正确认知过程和结论得到及时的强化,使不正确的认知和结论得到及时的矫正。要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对成功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积累经验. 同时,更要查找不足,探索应对方法。 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教学最终是为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并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归纳学生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独立见解,这些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

总之,我觉得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收效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提高數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找准起点,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富实效,让数学课堂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的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事半功倍有效性小学数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整合现代媒体教好物理实验
小议初中物理教学
厚爱物理优化教学
遵循教学原则优化英语教学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