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的文学类文本解读特色浅析

2017-09-27 10:55操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王君文本解读

操玲

内容摘要:王君老师作为新课改后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她的课堂教学一直广受好评,而一堂好课的基础是对文本有着独树一帜的解读。因而本文拟通过研究王君老师文学类文本的课堂实例,提炼出她的文本解读特色,为即将踏上讲台的新老师,在文本解读方面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王君 文本解读 文学类文本

王君,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她独特新颖的文本解读特色更是深受一线语文教师追捧。通过观察王君老师的课堂实例,不仅会被她的激情深深地感染,更会被她精巧的教学设计给深深折服。

倡导青春语文,奉“以课堂的质量抵抗轻飘易逝的生命,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为信条的王君老师,她的课堂总是激情澎拜、直击心灵,让人印象深刻。正如庞荣飞老师如是说:“王君在语文课堂上像个美丽的精灵,她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演绎出来的是一股股清新可感的青春气息,一个个自然生动的青春场景,一曲曲激昂向上的青春旋律”。而她的课堂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离不开她对教材文本深刻独特的解读。她遵循文本是人生的注脚,历史的诠释,社会的烛照;人生是文本的源头活水,历史是文本的坚实内蕴,社会是文本的坚实土壤的原则,在语文课堂上和生活中引导学生联结、对位、沟通,使二者相互印证,相互融合,相互诠释。

(一)独辟蹊径,各有侧重

在王君老师所讲的很多优秀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哪种体裁的文本经过她的解读,总会确定一个核心的知识点或者价值观;每篇课文的讲解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不是拿起小说就是三要素,拿起散文就是语言和结构分析这样千篇一律地去解读。王君老师曾在《王君谈语文》中这样说道:“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涵咏揣摩。教师的功力的体现就是要带领学生在一个或两三个地方狠狠地砸下去,再砸下去,然后在這个地方开出花儿”。正如她所说的,她对文本的解读总能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深深挖进去。比如她在讲授莫怀戚的《散步》时,将文本的第一句话“我们在田野散步”作为突破口切入全篇,在带领学生感受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温馨的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诗意。再如她执教杨绛的《老王》,同样是散文,这篇文章的重点却是对语言的咀嚼,抓住“活命”这个词,带着学生穿梭于一个个看似简单的词语之间,细细体味不同的人的活命状态。

她的独辟蹊径不仅仅体现在总能找到打入每篇文章的突破口,从而寻求到这篇文章的最大教学价值;更体现在她对同一文本的多次解读和多角度解读。在她看来,多轮解读和多向解读是教师生命成长和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比如《我的叔叔于勒》,她前后进行过五次解读,第一次,基本上是跟着教参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第二次进行创新,将《我的叔叔于勒》和《麦琪的礼物》进行比较教学,旨在批判菲利普夫妇,赞颂吉姆夫妇;第三次进行整合,比较《故乡》中的杨二嫂与《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人的异同,从而探讨出这两个不讨人喜欢的女人背后的意义;第四次进行深化,读出了小人物的悲哀,读出了对菲利普夫妇这样小人物的同情;第五次进行反思,读出了人生的无奈,生活的悲哀。

(二)咬文嚼字,深入文本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教学语文,必须要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王君老师深知这一真理,所以,在文本解读上,她非常注重咬文嚼字,甚至很多课文就是通过对某个字词或者某个标点的反复咬嚼而贯穿整篇文章的。比如在解读杨绛的《老王》时,抓住“活命”这个词,反复咀嚼推敲,不仅读出了老王“活命”的状态,更读出了杨绛的“活命”状态,从而进入文本的内核,解读出了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通过“只好”读出了老王处于底层的无奈和活命的艰难。这一特色还体现在她对很多文章的解读中,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她抓住了一个“空明”,不仅看到了“空明”之景,更看出了苏轼的“空明”之心;莫怀戚的《散步》,她以“我们在田野散步”总领全篇,解读出了温馨的亲情,优美的田园风光,惬意的生活情趣:星新一的《喂——出来》,从“洞”字入手,解读出了环境之洞,人性缺陷之洞……这就是王君老师的厉害之处,往往能够从一篇文章一两千字中找出那个关键字眼,然后深深扎进去,并开出灿烂的花朵。

(三)化零为整,创造佳境

王君老师说:“没有哪门学科比语文更为迫切地要求教师具有整合的能力。……语文教材是最厚重也是最零散的,不经整合的后果是永远无法奉献给学生规律性、科学性的语文熏陶。”她如是说,更是这么做的。她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更是一位高超的裁缝师,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经过她的调整、裁剪,就会异常贴近她学生的实际,贴近她学生的心灵,就像这教材是根据她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编写的一般。而她的整合方式主要有四种:

1.在文本之内进行整合

王君老师对很多文本的解读,凭借着深厚的语文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喜欢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对文本内容进行整合,然后以一种更加简单明了且具特色的形式投射给学生。比如她在讲解莫怀戚的《散步》时,以“我们在田野散步”总领全篇,把文章内容分成“我们”、“田野”、“散步”三个部分,并以诗的格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了文本原有的行文顺序和格式: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生命。

经过这样的整合,使原本不知如何下手的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就有了目标性,不再浮于表面,泛泛而谈,而是真正地融入文本,体会到那其乐融融的亲情,愉悦轻松的惬意。

2.在单元之内进行整合

在单元之内对课文加以整合,需要通过透视单元内蕴,提取单元精华,分析课文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特定的教学需求,从而形成自己对教材的个性化分析。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分别是《三峡》、《短文两篇》(含《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观潮》、《诗四首》(含《使至塞上》《归园田居》《游山西村》《渡荆门送别》)。王君老师从整合的角度来俯瞰诸篇课文,发现里面汇聚了多种的美的形态。如《观潮》和《归园田居》凸显了激情之美与闲谈之美,《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三峡》表现出苍凉之美与雄浑之美,而《游山西村》和其他诗文对比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等等。因为有了这样的宏观审美透析,王君老师打破了一般做法——逐篇学习,另辟蹊径,以“诵读名篇,欣赏与比较诗文个性之美”作为教学专题,呈现给学生更为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endprint

3.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进行整合

这种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较为复杂,需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初中起始阶段,为了使语文课的独特风貌吸引住学生,激发出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热情。王君老师整合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的一、二单元的所有课文,并为这两个单元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热爱生命”,同时分解出该主题教学的三个侧面:第一,生命意识:《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第二,生命理想:《在山的那边》《理想》《行道树》;第三,生命智慧:《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人生寓言》《我的信念》《论语十则》《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重新整合,在一个限定的平台内规避了篇自为战,零敲碎打的弊病,为初一新生展示了中学语文学习可能呈现的崭新格局,让学生们对语文有了全新的认识。

(四)悲天悯人,尽显人性

王君在博客里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告诉孩子们,什么是语文,语文不仅是高雅的唐诗宋词,浪漫的汉宫秋月,语文更是黄土地上的稻谷香气,是祖辈的苍颜发发,是父辈的伛偻腰身,是孩子的笑涡,是青年的血气……如果我们是未来的优秀的知识分子,那么我们就必须担当天下道德与良知,懂得百姓冷暖民生疾苦。为民争,为民爱,为民呼,为民死,这才是天下读书人的本份”。正因为有这样的平民情怀,所以她对文本的解读才那么人性化,才能直击人的心灵。

对于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普遍的解读认为,于勒是菲利普夫妇梦想中的一棵摇钱树,是菲利普夫妇暴露人性之恶的平面镜,在于勒这面镜子面前,菲利普夫妇露出了贪财忘义趋利避害的丑陋面目。但是,在王君老师眼中却不是这样,她认为,菲利普夫妇只是一对很平凡的底层百姓,为了基本的温暖而饱受艰辛的普通人,他们对于勒荣归故里的期待只是在灰色人生中给自己的一个灰色的梦。他们虽然饱受人生艰难,却仍然不失对生活的希望,即使是明知道于勒不可能会发财,却仍然抓住这根虚幻的稻草支撑着艰难前行。这样的菲利普夫妇不再那么面目可憎,反而值得我们同情和惋惜。还有《台阶》中的父亲,不仅仅只专注他的痛苦是提升家庭地位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更看到了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她认为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坚韧的精神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父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

因为怀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博爱之心,所以,才能读出一个个平凡、卑微生命的心声,才能看到阿长愚昧之外的淳朴心灵,才会同情活命中的老王……

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必备能力之一,更是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但对于即将踏上讲台的新老师而言,在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不足以完成一篇满意的课堂教学设计时,不妨通过阅读名师的课堂实录来进行学习和模仿。

参考文献:

[1]王君. 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2]王君. 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技术[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 2014.

[3]王君. 听王君讲经典名篇[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4]王君. 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君文本解读
捏活人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海洋火锅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芦芽又短
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