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建构快乐的音乐课堂

2017-09-28 19:07王鹏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一堂课课程标准学会

王鹏

摘要:对音乐老师而言,练就一对灵敏的耳朵,远比拥有一副动人的歌喉更重要——耳朵就是音乐教师的本钱。要见证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音乐教师的成长,我仿佛是在看一部有趣的编年体小说,这部小说的名字应该叫做——《耳朵是怎样炼成的》。

关键词:音乐 课堂

中国分类号:G623.71

走过课改的十年,有摸索中前行的困惑,有探索中收获的喜悦,有专家们循循善诱的指导,也有孩子们渴求般纯真的眼睛。细数课改这十年,对你,对我,对于我们每一位音乐同仁来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想,在每一位音乐老师心中,引发更多的是审慎的思考:在这个以“聆听”为主的课堂上,生动的语言代替不了几组简单的音符排列,所以,让学生听什么?怎么听?在这最贴近课堂、最直击音乐教学本身的叩问中,我开始再次重新定位音乐学科其独特的学科属性和文化内涵,于是,学会了审慎、学会了不贸然,学会了“實践中收获,校正中前行”。下面,我就来浅谈一下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音乐课堂的普遍参与性和实践性

在音乐课堂中,关注音响中的音乐要素,是我们引领学生真正关注音乐的根本。比如,在听赏《顽皮的小闹钟》的课例中,我是以这样四个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

1.生活中什么样的声音是有规律的?

2.听音乐,做有规律的动作,当听到音乐没有规律时,请举手示意。

第一遍听:少数学生能分辨。

第二遍听:半数以上学生能听辨。

第三遍听:大树学生能够记住。

3.再次聆听音乐,你们听到铃声响了吗?铃声出现了多少次?用什么乐器演奏?渗透了三角铁滚奏的音乐知识。

4.当我放音乐时,你听到铃声响起时,请做滚奏动作。

最后,才揭示了课题:这是一首《调皮的小闹钟》,在短短的几分钟里,让人们记住了主题旋律,切分节奏和学会了滚奏这一演奏方法。

而这种关注,正是基于音乐课的普遍参与性和实践性之上的。

二、音乐知识技能的显性和隐性

音乐知识技能的强化和弱化,自从课程改革以来,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能够引发一线老师们争论的话题。近年来,确实有这样的疑问:

正方:如果淡化知识技能的教授,那学生的音乐能力从何积累?音乐素养从何谈起?

反方:如果强化知识技能的作用,那每一堂课,多半是枯燥和机械的练习再练习,岂不是又走到原来的老路上了吗?

其实在这里,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非黑及白理解误区里,意思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淡化知识技能,并不等同于一带而过,或者干脆不教。

1. 我在上一年级的《法国号》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请你随着音乐用动作来表示歌曲是几拍子的?”

2.在讲《母鸡叫咯咯》时,我会请同学们随着我琴声的不断变化,用拍手、点踏两种方式分别听辨二拍子和三拍子的节拍变化并进行演唱;之后,我会在学生的歌声上提出进一步要求,随着琴声的强弱,随时调控学生的音色、音量,在这一过程里,我言语甚少,索性让琴声说话,让音乐说话。

3.在上《乃哟乃》一课的时候,我运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试着让学生理解,演唱,其实就是——延长了的说话。

在这些教学案例中,你能说它丝毫不涉及知识技能的传授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新课改中,它虽然被隐性了,但实则是对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目标修订中,针对知识技能目标一项,从“了解”某一项知识技能修改为“能掌握”某一项知识技能,标准实则是提高了的,但具体到音乐课堂中,知识技能的教授就完全被隐性到各种音乐活动的进行中了,这种改变,颠覆了以往在概念上形成知识技能的方式,而是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要求和判定,孰难孰易,显而易见。

三、教学目标定位要适度、具体和全面性

要想在当今的音乐课堂上全面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程度,并且试图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渗透双基知识,我想,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做足的功课就是:充分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和实效性。

就长远目标而言,我们要注重教学目标定位的适度、具体和全面性。主要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立根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要解读课程标准,首先是熟读课程标准。经常读、反复读,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直至熟读成诵、烂熟于胸。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

2.与文本对话,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

3.分析学生,进一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程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音乐知识和技能?

②音乐教学中,我们到底要给学生什么?

③学生能学会什么?愿意学什么?需要学什么?

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教师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备课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我的音乐教研员张老师曾经对我说:“你要学会俯下身子看学生。你要在课堂上看学生的反应,不是照搬你的教案。”当时我不理解,是怎样的俯下身子?为了这个问题,我困惑了很久,自己一遍遍无效地试讲,走了许多弯路,终于在无数次的不满意中迫使自己沉下心来思考,才发现“思考”原来是个相当苦闷的过程,它完全不同于你备课的过程,它不需要你的课堂语言和教学环节设计得如何华丽和巧夺天工,而是要你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学生的兴趣是什么?这个环节我这样说了,这样做了,学生的反应是什么?有的时候,我甚至在备课本上就某一个教学环节罗列出学生可能出现的十几种不同的反应,学生可能这样说,学生可能那么做?这些罗列,不只是备课本上几行潦草的字迹,而是教会我如何养成耐心、善于反思和学会注重细节的品质。

培养自己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善于从学生的表情中捕捉信息,是俯下身子走进学生的第一步。

记得山东省教研员李东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音乐老师而言,练就一对灵敏的耳朵,远比拥有一副动人的歌喉重要。”没错,耳朵就是音乐教师的本钱。

将来的音乐课堂,将会越来越体现“人本位”的文化理念,也将对我们一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我们也会在“实践中收获,校正中前行”,不断做到知难而进、知难而上、知人善教。

猜你喜欢
一堂课课程标准学会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学会分享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怎样写好“一堂课”?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最后一堂课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