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跨区随迁子女语言使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7-09-29 07:14赵川林段俊霞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四川话家乡话跨区

赵川林,段俊霞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西南地区跨区随迁子女语言使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赵川林,段俊霞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通过对成都、重庆两地跨西南地区随迁子女及其家长语言状况的调查,并运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家长语言使用和态度与子女语言使用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普通话是跨区迁移家庭成员的主要使用语言,家乡话在他们的语言使用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他们逐渐意识到四川本地方言的实用价值。随迁子女与其父母语言使用同质性较高,在家庭、公共场所和学校均主要使用普通话。研究还发现,普通话在子女第一语言习得中占据优势地位,这与家长对孩子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支持态度密不可分。这同时也启发我们,今后推广普通话可以多考虑从家庭方面入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跨区随迁子女; 语言使用; 语言态度

一、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人们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等需要不得不进行跨(语言)区迁移。近年来,单个的个人迁移逐渐向家庭整体迁移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便产生了大量的随迁子女。西南地区气候宜人,其发展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经济发展迅速,外来人员不断增加,跨区随迁子女也日益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跨区随迁子女是指由非西南地区迁入西南地区的随迁子女。西南地区的方言统称为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湖北、湖南、陕西、江西等9个省市”[1],“是官话方言里分布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区”[1]。此次研究是在成都和重庆两地进行的。四川话和重庆话虽然存在少许差别,但同属西南官话,在语法、发音等方面比较相近,为了方便调查,本文把重庆话也归为四川话。子女跟随父母跨区迁移到西南地区,主要面临着普通话、四川话和家乡话三种语言环境,在这样复杂的语言环境下,跨区随迁子女的语言选择、语言使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则主要探讨家长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对跨区随迁子女语言使用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我们先后对成都和重庆两地的4所幼儿园、12所小学共计16所学校的跨区随迁子女及家长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由于研究需要,我们分别制作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问卷,调查内容均涵盖了基本信息、语言使用、语言适应、语言态度等。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400份,其中家长问卷800份,学生问卷600份,回收家长问卷554份,回收学生问卷415份,总回收率为69.21%。由于此次调查所涉及的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保证样本的数量,所以调查的区域跨度比较大,选择调查的学校又比较分散,最终导致问卷回收率偏低。其中,剔除无效家长问卷246份,无效学生问卷185份,回收有效问卷共计538份。访谈主要是对问卷调查对象进行随机访谈,访谈的内容也主要围绕问卷所涉及的问题展开。

为探讨跨区随迁子女语言使用与家长语言使用和态度的相关性,我们还采用了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相互匹配。考虑到幼儿园小朋友、小学低龄段学生的认字能力和理解能力非常有限,无法独立完成问卷,我们组织了志愿者到学校一对一地帮助他们完成问卷填写,志愿者们将问卷问题通俗化、简明化,尽可能地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来获得最准确的信息。待学生现场完成问卷后,我们对问卷进行统一编号,再由老师负责交给学生家长并帮忙收回问卷。该部分问卷共127份,占所有有效问卷的47.2%。

三、调查结果

(一)家长语言使用的基本状况

家庭成员平时常用语言的大致情况(见表1)为,父亲在家常说普通话的比例为32.28%,普通话和家乡话都常说的比例为23.62%;母亲在家常说普通话的比例为29.92%,普通话和家乡话都常说的比例为24.41%;在127位学生中,仅有32个学生有照看人,其中16个学生有两个照看人,照看人中大多数是从老家过来的爷爷、奶奶,所以他们在家中的语言以家乡话为主,其次是普通话。这表明,普通话是跨区迁移父母使用的主要语言,其次是家乡话,而在说四川话的家长中,只有少数能熟练使用或基本能使用四川话交流,这些家长都来四川有5年以上的时间。大多数家长表示家庭成员之间开玩笑或者平时说话的时候只是经常会穿插一些四川方言。

表1 家长常用语言状况

家庭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时使用各语言的频率排序,普通话>家乡话>四川话的有51个家庭,占40.48%;普通话>四川话>家乡话有20个家庭,占15.87%;家乡话>普通话>四川话的有33个家庭,占26.19%;家乡话>四川话>普通话的有6个家庭,占4.76%;四川话>家乡话>普通话和四川话>普通话>家乡话的均为8个家庭,均占6.35%;无法回答1人。在126个家庭中,语言使用频率排序为普通话>家乡话>四川话的最多,其次是家乡话>普通话>四川话,可以看出在家庭成员之间说普通话和家乡话的频率比较高,家乡话在跨区迁移的家庭语言使用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对几位家长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他们均表示家庭成员之间使用家乡话进行交流,不仅会让他们觉得更自在、更舒服,而且也是思乡之情的一种寄托。

(二)家长语言态度状况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在语言生活中对待某种语言的基本意见、主张以及由此带来的语言倾向和言语行为。”[2]此次调查共涉及六个家长语言态度问题,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当问及孩子小的时候,是否应该教孩子家乡话时,在127个被试中有82人认为应该教孩子家乡话,占总人数的64.57%;17人认为不应该教孩子家乡话,占13.39%;28人选“不知道”。孩子小的时候,是否应该教孩子四川话,根据调查,有73人认为应该教孩子四川话,占总人数的57.48%;有10人认为不应该教孩子四川话,占7.87%;44人选“不知道”,占34.65%。孩子小的时候,是否应该教孩子普通话,调查结果显示,在127个被试中有113人认为应该教孩子普通话,占88.98%;剩下14个人选“不知道”,占11.02%。设置这类题目的用意在于考察家长对普通话、家乡话和四川话三种语言的综合评价,包括情感认同和实用价值等各方面。认为应该教孩子普通话所占比例高达88.98%,而且没有家长选择不应该教孩子普通话这个选项,这充分表明,在当前普通话普及的社会大趋势下,绝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普通话在当今社会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性,家长认为让孩子从小学习普通话会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各种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也有不少家长认为应该教孩子家乡话,占总人数的64.57%,这是由于他们对家乡话保持着较强的情感认同,虽然身在异乡,但还是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们希望家乡话能够得到传承。少数认为不应该教孩子家乡话的家长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家乡话土,上不了台面,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一半左右的家长认为应该教孩子四川话,他们表明自己在工作和社交中逐渐意识到了当地方言在当地言语社区的实用价值和潜在声望。

当问及觉得孩子学习四川话是否有用时,在127个被试中,36人觉得孩子学习四川话很有用,占31.3%;65人觉得比较有用,占56.52%;14人觉得没用,占12.17%;无法回答12人。家长觉得孩子学习家乡话是否有用,在127个被试中,46人觉得孩子学习家乡话很有用,占40%;54人觉得比较有用,占46.96%;15人觉得没用,占13.04%;无法回答12人。这类问题单纯考察家长对家乡话和四川话的实用价值的评价,因为普通话作为一种国家大力推崇、社会认可度又高的优势语言,它的实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同为弱势语言的家乡方言和四川方言在家长看来哪一个更具有实用价值呢?分析结果出乎意料,觉得孩子学习四川话和家乡话有用的家长均占87%左右,这表明家长对孩子学习四川话和家乡话的有用度的评价不分上下。

当问及是否应该同时教孩子使用普通话、四川话、家乡话时,在127个被试中,71人认为应该同时教孩子使用普通话、四川话和家乡话,占55.91%;25人认为不应该,占19.69%;31人选“不知道”,占24.41%。大多数家长认为应该同时教孩子使用普通话、四川话和家乡话三种语言,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会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有益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少部分认为不应该同时教孩子使用三种语言的家长是出于这样会对孩子的语言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和孩子会产生语言混杂的担心。

(三)子女语言使用的基本状况

1.第一语言习得。在127名随迁子女中,当被问及小时候最先学会哪种语言时,有49人表示自己最先学会的是普通话,占总人数的38.58%;41人最先学会的是家乡话,占32.28%;9人最先学会的是四川话,占7.09%;同时学会两种语言及其以上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22.05%。大部分随迁子女最先学会的语言是普通话,这说明普通话在随迁子女第一语言习得中占据了优势。根据进一步调查发现,凡是表示自己最先学会的语言是四川话或同时学会其他语言和四川话的随迁子女,都是出生在四川或在一岁以前就跟随父母迁移到四川。

2.在家庭领域,随迁子女对父母常说普通话的比例为44.09%,对父母常说家乡话的比例为23.6%,常说四川话的比例为9.45%,常说家乡话和普通话的比例为7.09%,常说四川话和普通话的比例为6.3%,常说家乡话和四川话的比例为0.79%,对父母三种语言都常用的占8.66%。这表明,普通话目前已成为西南地区跨区随迁子女在家里最常用的语言。

3.在公共领域,随迁子女对邻居常说普通话的比例为55.91%,常说四川话的比例为27.56%,常说家乡话的比例为3.15%;随迁子女对路人常说普通话的比例为66.14%,常说四川话的比例为20.47%,常说家乡话的比例为0.79%。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随迁子女与越陌生的人说普通话的比例越高,说四川话和家乡话的比例越低。

4.在学校,随迁子女课后与老师交流常说普通话的比例为78.74%,常说四川话的比例为9.45%,常说家乡话的比例为0.79%;课后与非同乡同学交流常说普通话的比例为69.29%,常说四川话的比例为11.81%,常说家乡话的比例为3.15%;课后与同乡同学交流常说普通话的比例为51.97%,常说四川话的比例为12.6%,常说家乡话的比例为18.9%。随迁子女在学校的语言使用中,普通话占据着主要地位。有一位随迁子女与老师交流常说家乡话,在访谈中发现他和老师是老乡,都是浙江嘉兴人。值得注意的是,随迁子女课后与同乡同学交流使用家乡话的比例比与非同乡同学交流使用家乡话的比例高。

表2 随迁子女常用语言状况

5.子女语言使用倾向。语言使用倾向表示的是假如你家乡话、四川话和普通话都说得很好,你最愿意说哪种语言。调查结果显示,75.81%的人最愿意说普通话,17.74%的人最愿意说家乡话,6.45%的人最愿意说四川话,无法回答3人。这说明,在三种语言中,随迁子女语言使用倾向的排序为普通话、家乡话、四川话,并且使用普通话的倾向要远远大于家乡话和四川话。

(四)家长语言使用与子女语言使用的相关性

1.家长(由于只有少数随迁子女有照看人,所以我们不做分析,这里的家长仅表示父母)平时常用语言与子女第一语言习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首先,将所有选项重新编码分别形成家长常用语言和子女最先学会的语言的次序变量,然后运用Stata数据分析软件来计算二者的相关性。

根据Stata输出的结果(如表3所示),P值大于0.0005,表明家长平时常用语言与子女第一语言习得具有相关性的假设成立,妈妈的常用语言的P值是显著异于0的,即从统计上讲对子女最先学会的那种语言有解释作用。95%置信区间表示我们的参数有95%的概率会落在给出的区间内,置信区间的大小是度量我们得到的系数的准确程度的很重要的指标。根据Coef的值来看,整体值为3.17064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家长平时常用语言与子女第一语言习得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父母平时最常用哪种语言,就预示着子女最先学会哪种语言的可能性越大。

根据Stata报告的系数,我们得到子女第一语言习得的拟合方程:Y=3.1706+0.0503X1+0.3619X2(其中,Y表示子女第一语言习得,X1表示父亲常用语言,X2表示母亲常用语言)

2.家长平时常用语言与子女对父母常用语言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前面的分析方法可以看出家长平时常用语言与子女在家里常用语言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子女的语言使用与父母的语言使用同质性较高,家长平时常用哪种语言,就预示着其子女对父母就常用哪种语言。

表3 家长常用语言与子女第一语言习得的相关程度

表4 家长平时常用语言与子女对父母常用语言的相关程度

(五)家长语言态度与子女语言使用的相关性

1.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对教孩子学习家乡话、四川话和普通话的态度与子女第一语言习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表5显示,家长对教孩子学习家乡话、四川话和普通话的态度与子女第一语言习得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认为该教哪种语言,往往子女就会最先学会哪种语言。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子女最先学会哪种语言相关度最高的是家长对教孩子学习普通话的态度。家长对教孩子学习家乡话的态度与子女子第一语言习得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就意味着家长对在孩子小的时候教孩子学习普通话持积极支持态度,对普通话在随迁子女第一语言习得中占据优势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家长对子女学习四川话和家乡话的有用性的态度与子女语言使用倾向的相关性分析

如表6所示,家长对子女学习四川话和家乡话的有用性的态度与子女语言使用倾向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其实,家长对子女学习四川话和家乡话的有用性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与子女对四川话和家乡话的实用价值的评价趋于一致,所以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四川话越有用,子女则越倾向于使用四川话,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家乡话越有用,子女则越倾向于使用家乡话。

四、分析与讨论

普通话是西南地区跨区迁移家庭成员最常使用的语言,家乡话在他们的语言使用中仍然有一定的地位,而四川话在他们的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频率较低。跨区迁移至西南地区的人们一般不太会说四川话或说得不太好,而家乡话的使用范围又大大缩小,为了减少与人交流的障碍,所以他们会选择使用社会认可度高的普通话。家乡话在他们的语言使用中仍然有一定的地位,其使用范围主要在家庭内部和同乡之间,在访谈中发现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家里和与同乡说家乡话会显得格外亲切,这表明他们对家乡话有相当强的情感认同。在家庭内部说家乡话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家乡过来的帮忙照顾孩子的老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会说普通话或者普通话说得不好,这样就导致随迁子女及其父母在与老人交流时,大多数时候也要说家乡话。调查显示,近67%的家庭都是家庭成员在交流时使用普通话和家乡话的频率较高,生活在这种家庭语言环境中的孩子,拥有学习家乡话的平台,更容易使他们成为掌握普通话和家乡话的双言人。三种语言中,他们使用四川话的频率最低,这与他们对四川话的掌握水平较低有关,能使用四川话进行日常交流的都是来西南地区时间比较长的,而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在交流中穿插一些四川方言中比较诙谐的词语或句子来活跃交流气氛,但随着他们对当地生活的适应和对西南地区文化了解的逐渐深入,相信他们的四川话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说四川话的机会也会增加。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现象,那就是四川本土人,无论是农村人还是城镇人都喜欢使用四川话,长期受四川话的影响,所以大多数四川人的普通话都不标准,我们往往把他们说出的普通话称为“川普”,而他们担心会遭到嘲笑,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也不太愿意说普通话。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的迁入,四川人会被动增加使用普通话的频率,久之,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会有所提高,这是语言接触带来的有利影响的一面。

表5 家长对教孩子学习家乡话、四川话和普通话的态度与子女第一语言习得的相关程度

表6 家长对子女学习四川话和家乡话的有用性的态度与子女语言使用倾向的相关程度

家长的语言使用与子女的语言使用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父母是家庭语言环境的主要创设者,父母的常用语言均会对子女的第一语言习得产生影响,根据前面的分析,父母最常用语言为普通话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家乡话。据对子女最先学会哪种语言的调查显示,最先学会的语言是普通话的所占比例最大,最先学会的语言是家乡话的比例次之。这表明,父母最常使用哪种语言,其子女最先学会哪种语言的可能性就大,子女的语言使用与父母的语言使用之间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他们都以普通话为主要使用语言。普通话不仅在随迁子女第一语言习得中占据优势,而且随迁子女在家庭领域、在公共领域和学校均主要使用普通话。这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有关,也与普通话的实用价值有关。在家里,孩子受家庭语言氛围的影响,以说普通话为主。在公共场所,他们一般会选择交际效率高的普通话,而不会冒险地首先选择家乡话和四川话,而且与越陌生的人交流越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进入学校后,对这一阶段的孩子而言,“语言既是工具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3],学校是普通话推广的重要场所之一,普通话既是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是学生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的载体,又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家长的语言态度与子女的语言使用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家长对教孩子学习家乡话、四川话和普通话的态度对子女第一语言习得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家长对教孩子学习普通话的态度与子女第一语言习得之间的相关性最高。89%左右的家长支持教孩子学习普通话。事实上,调查显示,子女最先学会的语言是普通话的所占比例也最大,这说明家长对在孩子小的时候教孩子学习普通话持积极支持态度,是普通话在随迁子女第一语言习得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原因。家长对子女学习四川话和家乡话的有用性的态度对子女的语言使用倾向有很大的影响。“有用”是对实用价值的评价,家长对四川话和家乡话的实用价值的评价和子女对四川话和家乡话的实用价值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从而会影响着子女的语言使用倾向。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孩子学习四川话和家乡话的有用度的评价不差上下。在访谈中发现,这是受到了家长的社会网络的影响,由于其社会网络大多是与当地言语社区成员相关,他们在生活、工作过程中与该言语社区成员的语言交往日益频繁,时间一长,他们就逐渐意识到了当地方言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五、结语

本文在调查西南地区跨区随迁子女的语言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南地区跨区随迁子女语言使用与家长语言使用和态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家长语言使用和态度均会对子女的语言使用产生影响。子女的语言使用与家长语言的语言使用同质性较高,普通话已成为他们的主要使用语言,但他们对家乡话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情感认同。家长对普通话持积极态度是普通话在子女第一语言习得中占据优势地位和普通话成为子女的主要用语的重要原因。当然,影响跨西南地区随迁子女语言使用的因素除了家长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外还有很多,在本文中就不做一一分析了。

[1]李蓝.西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9(1):72-87.

[2]冯广艺.论语言态度的三种表现[J].语言研究,2013(2):112-118.

[3]李琳.流动儿童在城市入学的语言适应[J].社会科学家,2012(2):151-154.

Analysis of Children's and Parents'Language Usage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Southwest China

ZHAO Chuan-lin,DUAN Jun-xia
(School ofMarxism,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500)

Based on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move with their parents across the southwest China and their language usage,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nalyzes related data and find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Mandarin is themain language used for the transfer of familymembers,and diale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language use.Meanwhile,they gradually realize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local dialect in Sichuan.Children who move with their parents have higher homogeneity in language use,and Mandarin is themain language used in families,public places and schools.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Mandarin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children's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parents'positive support for their children's Mandarin learning.At the same time,it also enlightens us.In the future,the promotion of Putonghua can be consideredmore important.

trans-regional children;language use;language attitude

H109.4

A

1671-9743(2017)08-0080-06

2017-07-02

国家语委项目“西南地区跨区随迁子女语言状况研究”(YB125—169)。

赵川林,1993年生,女,四川广元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和语言教育;

段俊霞,1973年生,女,河南洛阳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学与语言教育。

猜你喜欢
四川话家乡话跨区
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年轻人有必要学家乡话
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年轻人有必要学家乡话
家乡话
父亲的家乡话
跨区取件的困扰
方言专家
跨区基地化演习中医疗保障组的任务探讨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注意事项
谈谈四川话的“拿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