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药使用强度的演进特征与省际收敛
——基于1991-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2017-09-30 02:37孙致陆贾娟琪李先德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省份农药强度

孙致陆,贾娟琪,李先德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我国农药使用强度的演进特征与省际收敛
——基于1991-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孙致陆,贾娟琪,李先德*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推进农药减量使用和科学使用,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分析1991-2014年我国农药使用强度演进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对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药使用强度的省际收敛情况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均显著提高,东、中、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总体上依次递减;各地区农药使用强度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的绝对差距均进一步扩大,且东部地区省份的绝对差距显著大于中部地区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全国及各地区省际绝对σ收敛趋势不具有一致性,全国各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绝对差距未显著缩小,中部地区省份显著缩小,东部地区省份则显著扩大;全国及各地区省际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具有一致性,初期农药使用强度较低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增长速度更快,离自身稳态值越远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增长速度也越快;与东、西部地区省份相比,中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收敛速度要更快。最后,提出开展区域性综合防治、推行可持续防控、加强监测预警等科学有效控制农药使用的政策建议。

农药;使用强度;演进特征;省际收敛;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

Abstract:Promoting the reduction and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pesticide is an internal requirement of safeguarding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y in China from 1991 to 2014, and then tested the provincial convergence of the whole nation, eastern region, central region and western region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y of both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s, and the pesticide application intensities of eastern provinces, central provinces,and western provinces was decreasing in general in the above order. The absolute gaps with the highest and the lowest 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ies between provinces of the three regions were further expanded, and the absolute gaps of eastern provinces were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at of central provinces and western provinces. The provincial absoluteσconvergence trend was not consistent in national level and regional level. The absolute gap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y was not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nation in general and in western provinces, but significantly was reduced in central provinces and even significantly expanded in eastern provinces. The provincial absoluteβconvergence and conditionalβconvergence trends were consistent in both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In addition, the 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ies of provinces with relative lower density in initial stage and the provinces which further away from their steady-state values have faster growth speed. Compared with eastern provinces and western provinces,the converging speed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y of central provinces was faster.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thefollow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control pesticide applications∶ to carry out regionally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o implement sustainabl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o strengthen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s.

Key words: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provincial convergence;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自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以来,农药和化肥、良种及灌溉共同被视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四大核心投入要素之一[1],也是应对农业病虫杂草危害的主要方法之一[2]。农药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在预防控制病虫杂草危害、促进产量增长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还能降低劳动、机械和燃油等投入强度,起到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3-4]。我国是农药使用大国,在通过植物保护所增加的农作物产量中,农药的贡献率超过80%[3]。然而目前,农药不合理使用特别是过量使用现象在我国农业生产中非常普遍[5],我国的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3.0倍[6];我国农药使用效率也较低,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7],且使用的农药只有约1/3附着在农作物表面,其余大部分则残留在水体和土壤之中[8]。我国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广泛使用特别是过量使用,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生产、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问题[9],不仅造成许多危害,如污染自然环境、危害其他生物生存、病虫杂草抗药性增强、农药残留与食品不安全等,还对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者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2,10-11]。“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农药不合理使用引发的各种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4]。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药使用、农药残留等是监管重点,包括2014年起连续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专项整治、2014年和2016年先后发布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之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2015年启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等。

如何规范农药使用、降低农产品安全生产风险、推进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深入研究。由于农户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药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国内已有基于经济学视角研究我国农药问题的经验文献大多是以微观层面的农户作为分析对象,基于农户调研数据,主要研究了农户的农药及农药残留认知[3,12-13]、安全农药选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14]、不安全农药购买决策及其影响因素[15]、高效农药喷雾技术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5]、无公害农药使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6,16]、农药使用行为 (包括使用农药、过量使用农药等)及其影响因素[1,17-18]、农药培训意愿及其影响因素[2]、农药使用成本及其影响因素[11]等。此外,国内还有部分文献从宏观层面研究了我国农药使用的温室气体排放碳足迹[19]、农药使用强度国际比较及其影响因素[20]、发达国家农药残留最高限量及对我国茶叶等农产品出口影响[21-23]、我国农药出口结构及其国际竞争力[24]等。就现有研究来看,还鲜有文献深入分析我国农药使用强度时空变化情况,特别是全国和地区层面农药使用强度的省际差异及其变化情况,而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厘清我国农药使用发展演变的深层次特征,可为政府加强农药使用监管提供有益的现实依据和决策参考,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根据1991-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在分析我国农药使用强度演进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多种收敛性检验方法对全国和地区层面农药使用强度的省际收敛情况进行了检验。

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1.1 研究方法

收敛性研究最初关注的是经济增长问题,并且按照收敛特征的不同,收敛性分为σ收敛和β收敛[25]。其中,σ收敛也称绝对σ收敛,是指样本变量的水平差距随时间推移而趋于下降。本文在进行省际农药使用强度绝对σ收敛检验时,同时采用以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表示的变异系数(CV)和如下模型进行检验。

式中:t表示时间趋势(t=1,2,…,T),C和εt分别表示常数项和随机误差项。当系数估计值α<0且统计显著时,表明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水平差距随时间推移显著缩小,即存在绝对σ收敛;当α>0且统计显著时,表明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水平差距随时间推移显著扩大,即存在绝对σ发散。

β收敛是指变量初始值较低的样本比初始值较高的样本以更快速度增长,即不同样本变量的增长速度与其初始值负相关。β收敛又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其中,绝对β收敛是指变量初始值较低的样本增长速度快于初始值较高的样本,条件β收敛是指变量初始值离其稳态值越远的样本增长速度越快。根据Barro等[26]的研究,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PUIi,t和PUIi,0分别表示i省份在考察期和初始期的农药使用强度;当系数估计值φ<0且统计显著时,表明农药使用强度低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比农药使用强度高的省份以更快速度显著增长,即存在绝对β收敛,且根据Mankiw等[27]的研究,其平均收敛速度λ可根据下式计算得到:

根据Mille等[28]的研究,条件β收敛检验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表示i省份农药使用强度从t-1期到t期的变化情况。当系数估计值φ<0且统计显著时,表明离自身稳态值越远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增长速度也越快,即存在条件β收敛,且其平均收敛速度γ可根据下式计算得到:

1.2 数据说明

本文以农药总使用量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之比来表示农药使用强度,单位为kg/hm2;研究样本涵盖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简称“省份”,其中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全国及各省份农药总使用量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全国数据库,样本数据时间跨度为1991-2014年。为了对不同地区农药使用强度的省际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进一步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对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省际收敛情况进行检验,本文将31个省份划分为以下三个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10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和湖南9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宁夏、陕西、贵州、重庆、四川、云南和广西12个省份。

2 我国农药使用强度演进特征分析

2.1 全国农药使用强度变化情况

根据图1可知,1991-2014年我国农药总使用量和农药使用强度总体上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分别从1991年的76.53万t和5.12 kg/hm2提高到2014年的180.69万t和10.92 kg/hm2,分别增加了104.16万t和5.81 kg/hm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67%和4.73%。

图1 1991-2014年我国农药总使用量和使用强度变化情况Fig.1 Change of the total application amount and density of pesticide in China from 1991 to 2014

表1 不同时期我国农药使用强度的变化幅度、年均增长率与平均值Table 1 Change range, annual growth rate and average value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y in China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根据表1可知,按照年均增长率的不同可将全国农药使用强度变化情况大致划分为以下6个阶段:1991-1995年全国农药使用强度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年均增长率高达9.12%;1995-1999年全国农药使用强度的增加趋势有所减缓,年均增长率降为3.90%;1999-2001年全国农药使用强度的年均增长率进一步降为负值,首次出现短暂的连续下降;2001-2007年全国农药使用强度又出现了第二个快速增长期;2007-2012年全国农药使用强度的增加趋势再次减缓,年均增长率仅为0.89%;2012-2014年全国农药使用强度的年均增长率降为负值,第二次出现连续下降。从总体上看,1991-2014年全国农药使用强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幅度和年均增长率均呈现近似倒“N”型的波动特征,而全国农药使用强度的平均值则呈现持续增加趋势。

2.2 各省农药使用强度变化情况

图2 主要年份我国分地区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变化情况Fig.2 Change of provincial 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ies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during main years

2.2.1 整体变化情况 从全国各省份来看(图2),1991-2014年,除上海和青海外的其他省份农药使用强度总体上都显著提高,特别是在1991-2011年;同一年份不同省份和同一省份不同年份的农药使用强度差别都较大,这在东部地区最为明显。分地区看,1991年东、中、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算术平均值分别为10.71 kg/hm2、4.30 kg/hm2和2.28 kg/hm2,2000年分别为14.09 kg/hm2、8.04 kg/hm2和3.62 kg/hm2,2010年分别为21.17 kg/hm2、11.56 kg/hm2和5.42 kg/hm2,2014年分别为19.85 kg/hm2、11.60 kg/hm2和6.22 kg/hm2。可见,东、中、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总体上依次递减;其中,东部地区省份是中部地区省份的2倍左右,中部地区省份又是西部地区省份的2倍左右。

2.2.2 分地区变化情况 从东部地区省份主栽农作物类型和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看,辽宁是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地区,该省是稻瘟病、玉米螟、粘虫、草地螟等病虫常年易发重发区;北京、天津、山东及江苏北部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区,该区域是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穗期蚜虫、玉米螟、蝗虫、粘虫等病虫常年易发重发区;上海、浙江及江苏南部是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主要种植地区和蔬菜、茶叶等优势产区,该区域是稻瘟病、稻飞虱、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常年易发重发区;福建、广东及海南是双季稻主要种植区和蔬菜、水果、茶叶等优势产区,该区域是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小菜蛾、柑橘黄龙病、豆荚螟等病虫常年易发重发区[29-33]。从东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来看(图2),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的农药使用强度在样本期内多数年份里都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天津则一直是最低的;浙江、福建、广东、辽宁和山东农药使用强度在样本期内的总体增长幅度位处前五位,上海是唯一下降的省份;海南、辽宁、山东、福建和浙江的农药使用强度年均增长率位处前五位,其中辽宁和山东的农药使用强度在1991年均排在后三位;农药使用强度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的绝对差距从1991年的18.70 kg/hm2进一步提高到2014年的38.90 kg/hm2;2011年以来北京和辽宁的农药使用强度都进一步提高,其他省份则均有所减少。

从中部地区省份主栽农作物类型和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看,黑龙江和吉林是水稻、玉米、大豆等粮油作物主要种植区,该区域是稻瘟病、玉米螟、粘虫、草地螟等病虫常年易发重发区;河北、山西、河南及安徽北部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区,该区域是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穗期蚜虫、玉米螟、蝗虫、粘虫等病虫常年易发重发区;湖北、湖南、江西及安徽南部是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主要种植地区和蔬菜、水果、茶叶等优势产区,该区域是稻瘟病、稻飞虱、小麦赤霉病、柑橘黄龙病等病虫常年易发重发区[29-33]。从中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来看(图2),河北、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的农药使用强度在样本期内多数年份里都明显高于其他省份,黑龙江则基本都是最低的;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和江西农药使用强度在样本期内的总体增长幅度位处前五位;江西、吉林、湖北、安徽和山西的农药使用强度年均增长率位处前五位,其中吉林和山西的农药使用强度在1991年均排在后三位;农药使用强度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的绝对差距从1991年的6.81 kg/hm2进一步扩大到2014年的9.87 kg/hm2;2011年以来黑龙江、吉林、河北和山西的农药使用强度都进一步提高,河南基本稳定,其他省份则均有所减少。

从西部地区省份主栽农作物类型和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看,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广西等西南地区省份是水稻、小麦、马铃薯、油菜等粮油作物主要种植地区和水果、蔬菜、茶叶、甘蔗等优势产区,该区域是小麦条锈病、稻飞虱、草地螟和甘蔗螟常年易发重发区,丘陵山区气候条件还非常适宜稻瘟病等病虫发生;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等西北地区省份是马铃薯、玉米、小麦、棉花等粮棉作物主要种植地区和水果优势产区,该区域是马铃薯晚疫病、玉米螟、小麦条锈病、棉铃虫、草地螟等病虫常年易发重发区;西藏、青海等青藏高原地区省份均以牧业为主,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小,病虫发生种类较少,危害程度较轻[29-33]。从西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来看(图2),甘肃、重庆、四川、云南和广西的农药使用强度在样本期内多数年份里都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宁夏则基本都是最低的;甘肃、内蒙古、云南、广西和新疆农药使用强度在样本期内的总体增长幅度位处前五位,青海是唯一下降的省份;甘肃、广西、云南、新疆和内蒙古的农药使用强度年均增长率位处前五位,其中甘肃和内蒙古的农药使用强度在1991年均排在后三位;农药使用强度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的绝对差距从1991年的3.47 kg/hm2大幅提高到2014年的16.46 kg/hm2;2011年以来内蒙古、新疆、甘肃、云南和广西的农药使用强度都进一步提高,其他省份则均有所减少。

3 我国农药使用强度省际收敛检验

3.1 绝对σ收敛检验

根据图3可知,从全国各省份来看,1991年以来其农药使用强度的变异系数在0.75左右持续小幅波动变化,总体上略有下降,且在样本期内一直都明显高于各个地区,表明全国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绝对差距存在较大差异,且其差异程度明显高于各个地区;1991-2014年全国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变异系数的趋势线呈现出近似水平状,表明全国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绝对差距总体上并未出现特别明显的变化。从各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变异系数在2004年以来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西部地区省份的变异系数在样本期内绝大多数年份里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省份,表明东部地区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绝对差距在2004年以来都进一步扩大,且后者的差异程度总体上大于前者;中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变异系数在样本期内则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且中部地区省份的变异系数在2008年以来都一直低于东部地区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表明中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绝对差距在样本期内不断缩小,且其差异程度在2008年以来持续小于东部地区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

本文采用EViews 6.0 软件中的OLS估计法对绝对σ收敛检验模型(1)进行估计,且根据估计结果中D.W.值的取值情况在模型中适时加入AR项,以消除模型可能存在的自相关性,还进一步进行了LM检验和White检验,以确定模型是否存在高阶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根据表2中各个模型估计结果的相关检验统计量值可知,各个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均较好,且都不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对于全国各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α的估计值都不显著,表明全国各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绝对差距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在统计上均不明显;对于东部地区省份,α的估计值大于0且在5%水平下统计显著,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绝对差距显著扩大;对于中部地区省份,α的估计值小于0且在1%水平下统计显著,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绝对差距明显缩小。因此,全国各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中部地区省份存在绝对σ收敛,东部地区省份则存在绝对σ发散。

图3 1991-2014年我国农药使用强度变异系数变化情况Fig.3 Change of provincial 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y in China from 1991 to 2014

表2 我国农药使用强度绝对σ收敛检验模型估计结果Table 2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test model of the absolute σ convergence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y in China

3.2 绝对β收敛检验

本文仍采用OLS估计法对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2)进行估计,且根据估计结果中D.W.值的取值情况在模型中适时加入AR项,以消除模型可能存在的自相关性,还进一步进行了LM检验和White检验,以确定模型是否存在高阶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根据表3中各个模型估计结果的相关检验统计量值可知,各个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均较好,且都不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对于全国各省份、东部地区省份、中部地区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φ的估计值均小于0且在不同统计水平下显著,表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药使用强度低的省份比农药使用强度高的省份以更快速度增长,即全国各省份、东部地区省份、中部地区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且平均收敛速度λ分别为2.16%、5.87%、5.14%和6.62%,西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平均收敛速度同时高于东部地区省份和中部地区省份,东部地区省份又高于中部地区省份。

表3 我国农药使用强度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估计结果Table 3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test model of the absoluteβconvergence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y in China

3.3 条件β收敛检验

为了验证用于进行条件β收敛检验的面板数据模型(4)设定形式的合理性并提高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在同时考虑个体效应和时期效应的情况下,首先在固定效应下进行冗余固定效应LR检验,然后在随机效应下进行Hausman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确定合适的模型设定形式。根据表4可知,冗余固定效应LR检验统计量值均在1%或5%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即固定效应模型都优于混合估计模型;Hausman检验统计量值均在1%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即固定效应模型都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本文在同时考虑个体效应和时期效应的情况下,接下来利用基于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6)来进行条件β收敛检验。

根据表4中各个模型估计结果的相关检验统计量值可知,各个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均很好。对于全国各省份、东部地区省份、中部地区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φ的估计值均小于0且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这表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离自身稳态值越远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增长速度也越快,即全国各省份、东部地区省份、中部地区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都存在条件β收敛且平均收敛速度γ分别为1.57%、0.97%、0.79%和2.09%,西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平均收敛速度同时高于东部地区省份和中部地区省份,东部地区省份则高于中部地区省份。

表4 我国农药使用强度条件β收敛检验模型估计结果Table 4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test model of the conditionalβconvergence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y in China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在分析1991-2014年我国农药使用强度演进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绝对σ收敛检验、绝对β收敛检验和条件β收敛检验,对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药使用强度的省际收敛情况进行了检验,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从全国来看,我国农药使用强度总体上显著提高,其变化过程可大致划分为6个阶段,其中在1999-2001年和2012-2014年经历了两次短暂的连续下降。

2)从不同地区省份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总体上依次递减;各地区农药使用强度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的绝对差距均进一步扩大,且东部地区省份的绝对差距显著大于中部地区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2011年以来,各地区多数省份农药使用强度都出现了一定下降。

3)从省际收敛情况来看,全国各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都不存在绝对σ收敛,中部地区省份存在绝对σ收敛,东部地区省份则存在绝对σ发散;全国各省份和东、中、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都存在绝对β收敛,且西部地区省份的绝对β收敛速度高于东部地区省份和中部地区省份,东部地区省份又高于中部地区省份;全国各省份和东、中、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都存在条件β收敛,且西部地区省份的条件β收敛速度高于东部地区省份和中部地区省份,东部地区省份则高于中部地区省份。

4.2 建议

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是我国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中东部地区省份和除青藏高原地区外的多数西部地区省份都是很多种类病虫常年易发重发区,且受到农作物类型、耕作栽培制度、气象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多数种类病虫害都跨省份跨地区发生,只有少数种类病虫害发生地域限于个别省份[30-32],然而对应的病虫害防治仍以各省域内农户层面自防为主,尚未形成健全的跨省份跨地区的全国区域性统防统治体系[1,13,17],而这不仅影响了整体防治效果,也是导致农药使用强度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和省际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在提高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水平的同时,积极应对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栽培方式改变等引起的农作物病虫害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开展区域性综合防治。充分考虑各省份主栽农作物类型、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等特点,集中连片地推广针对性强、实施效果好的病虫害综合性跨区域科学防控技术、装备和措施并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区域内和区域间各省份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在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的同时,有序推进农药减量使用、科学使用。

2)推行可持续防控。加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创造更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害发生,逐步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控害,特别是在病虫发生种类较少、危害程度较轻且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青藏高原地区。

3)加强监测预警。健全覆盖全国的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监测预警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增强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实现精准科学的对症适时适量使用农药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

[1]徐晓鹏. 农户农药施用行为变迁的社会学考察——基于我国6省6村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4(1): 38-45.Xu X P. The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of the peasant households’ behavior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The empirical study from 6 villages of 6 provinces in China[J].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34(1): 38-45.

[2]蔡键, 邵爽, 左两军. 农药知识培训: 意愿、方式与实施主体选择[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21(2): 168-178.Cai J, Shao S, Zuo L J. Pesticide knowledge training:Willingness, ways and choice of implementation main body[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6, 21(2): 168-178.

[3]麻丽平, 霍学喜. 农户农药认知与农药施用行为调查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5):65-76.Ma L P, Huo X X. Farmers’ pesticide perception and pesticide use behavior[J].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15(5):65-76.

[4]王绪龙, 周静. 信息能力、认知与菜农使用农药行为转变——基于山东省菜农数据的实证检验[J]. 农业技术经济,2016(5): 22-31.Wang X L, Zhou J. Information ability, perce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vegetable farmers’ pesticide use behavior[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6(5): 22-31.

[5]吴雪莲, 张俊飚, 何可. 农户高效农药喷雾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 21(4): 137-148.Wu X L, Zhang J B, He K.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the effective pesticide spraying technology:Influencing factors and group heterogeneity[J].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6,21(4): 137-148.

[6]任重, 薛兴利. 粮农无公害农药使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609户种粮户的实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7): 31-36.Ren Z, Xue X L. Analysis on the willingness of nonpollution pesticide us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609 farmers[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30(7):31-36.

[7]杨峻, 林荣华, 袁善奎, 等. 我国生物源农药产业现状调研及分析[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 30(4): 441-445.Yang J, Lin R H, Yuan S K, et al. Survey and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biologically derived pesticide industry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2014, 30(4): 441-445.

[8]刘兆征. 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9(3): 70-74.Liu Z Z. Analysis on present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9(3):70-74.

[9]黄季焜, 齐亮, 陈瑞剑. 技术信息知识、风险偏好与农民施用农药[J]. 管理世界, 2008(5): 71-76.Huang J K, Qi L, Chen R J. Technical information knowledge, risk bias and farmers’ pesticide use[J].Management World, 2008(5): 71-76.

[10]蔡荣. 农业化学品投入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3): 107-110.Cai R. Agri-chemicals inputs and its impact on environment[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10, 20(3):107-110.

[11]赵连阁, 蔡书凯. 晚稻种植农户IPM技术采纳的农药成本节约和粮食增产效果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3(5): 78-87.Zhao L G, Cai S K. Analysis on the pesticide cost saving and effect of increase in grain yield of late rice planting farmers’ adoption of IPM technology[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3(5): 78-87.

[12]童霞, 高申荣, 吴林海. 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与农药施用行为研究——基于江苏、浙江473个农户的调研[J]. 农业经济问题, 2014(1): 79-85.Tong X, Gao S R, Wu L H. Analysis on farmers’percep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 and pesticide use behavior: Based on the survey of 473 farmers in Jiangsu and Zhejiang[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4(1): 79-85.

[13]王建华, 刘茁, 李俏. 农产品安全风险治理中政府行为选择及其路径优化——以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施用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 2015(11): 54-62.Wang J H, Liu Z, Li Q. Government’s behavior choice and its path optimization during the governance ofagricultural product safety risk: Taking pesticide use during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duction as example[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5(11): 54-62.

[14]毛飞, 孔祥智. 农户安全农药选配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5个苹果主产县的调查[J]. 农业技术经济,2011(5): 4-12.Mao F, Kong X Z.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safe pesticide matching behavior: Based on the survey in 5 main counties to produce apple in Shaanxi[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1(5): 4-12.

[15]王永强, 朱玉春. 启发式偏向、认知与农民不安全农药购买决策——以苹果种植户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 2012(7):48-55.Wang Y Q, Zhu Y C. Heuristic bias, perception and farmers’ decision to buy unsafe pesticide: Taking apple planting farmers as example[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2(7): 48-55.

[16]郭利京, 赵瑾. 认知冲突视角下农户生物农药施用意愿研究——基于江苏639户稻农的实证[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2): 123-133.Guo L J, Zhao J. A study on farmers’ willingness of biological pesticide appl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conflict: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639 rice farmers in Jiangsu[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7, 17(2): 123-133.

[17]纪月清, 刘亚洲, 陈奕山, 等. 统防统治: 农民兼业与农药施用[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5(6): 61-67.Ji Y Q, Liu Y Z, Chen Y S, et al.Part-time jobs and pesticide input:A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e prevention[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15(6): 61-67.

[18]王建华, 马玉婷, 吴林海. 农户规范施药行为的传导路径及影响因素[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6(4): 146-154.Wang J H, Ma Y T, Wu L H. Study on conduction path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regulating pesticide application behavior[J].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6, 16(4): 146-154.

[19]胡世霞, 向荣彪, 董俊, 等. 基于碳足迹视角的湖北省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探讨[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37(3): 460-467.Hu S X, Xiang R B, Dong J, et al.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system from the carbon footprint perspective in Hubei Province[J].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3):460-467.

[20]向涛, 綦勇. 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贸易——基于农药使用强度的跨国面板数据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14(7):33-41.Xiang T, Qi Y. Food security, food safety and trade:An analysis based on cross-country panel data of pesticide use intensit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4(7): 33-41.

[21]刘燕群, 李玉萍, 梁伟红, 等. 发达国家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及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 2008(4): 106-109.Liu Y Q, Li Y P, Liang W H, et al. Present situ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pesticide residue in developed countries[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8(4): 106-109.

[22]宋莎, 温亚利, 刘庆博. 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及出口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3): 338-342.Song S, Wen Y L, Liu Q B.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n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tea export[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3, 34(3): 338-342.

[23]董银果. 发达国家SPS措施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分析——基于标准差异视角[J]. 中国农村经济, 2014(11): 83-95.Dong Y G.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SPS measur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on China’s tea expor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tandard difference[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4(11): 83-95.

[24]乔雯, 易法海. 我国农药出口结构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8(5): 37-42.Qiao W, Yi F 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and comparativeness of China’s pesticide expor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08(5):37-42.

[25]Islam N. What have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gence debate[J].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003, 17(3):309-362.

[26]Barro R J, Sala-I-Marin X. Economic Growth[M]. New York: McGraw Hill, 1995.

[27]Mankiw N G, Romer D, Weil D N.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 107(2): 407-437.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incial convergence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y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data from 1991 to 2014

SUN Zhi-lu, JIA Juan-qi, LI Xian-d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F323.21

A

1000-0275(2017)05-0792-09

中国挪威SINOGRAIN国际合作项目(CHN-2152,14-0039);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ASTIP-IAED-2017-06);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1610052016011)。

孙致陆(1983-),男,安徽铜陵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市场与贸易,E-mail:sunzhilu@caas.cn;

李先德(1964-),男,湖北监利人,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市场与贸易,E-mail:gjmy6160@caas.cn。

2017-04-26,接受日期:2017-08-30

Foundation item:The Sino-Norwegian SINOGRA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Program (CHN-2152, 14-0039);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gram (ASTIP-IAED-2017-06);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Central Non-profit Scientific Institution (1610052016011).

Corresponding author:LI Xian-de, E-mail∶ gjmy6160@caas.cn.

Received26 April, 2017,Accepted30 August, 2017

10.13872/j.1000-0275.2017.0087

孙致陆, 贾娟琪, 李先德. 我国农药使用强度的演进特征与省际收敛——基于1991-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5): 792-800.

Sun Z L, Jia J Q, Li X 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incial convergence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density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data from 1991 to 2014[J]. Research of

猜你喜欢
省份农药强度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基于DEFORM-3D的300M超高强度钢切削性能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