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当代艺术流变之综观及其价值

2017-10-08 06:50张仁芳王莎莎
世界家苑 2017年10期

张仁芳 王莎莎

摘 要:综观西方20世纪艺术的流变,试图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逻辑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整体地了解、理解西方现当代艺术,批判性地借鉴西方艺术文化,以及建立新时代环境下中国艺术文化的主体性而言,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参照。明确的问题意识为艺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中国的艺术家应该具有中国当下历史情境中的问题意识。当代艺术对思维与实践的可能性的挑战和探索,不断突破人类认知的局限,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创新动力。

关键词:现当代艺术;文化逻辑;批判性借鉴

相较于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而言,传统艺术是一个以狭隘的形态和功能而存在的艺术。这一状况经过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艺术的出现开始产生瓦解,绘画开始产生了社会批判的功能。而绘画形态的改变则是从马奈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一、现代艺术:对绘画语言表现力的充分发掘,和对个体自身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

后印象派已经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的开端,他们放弃了传统绘画对客观物象再现的追求,转而去尝试绘画对画家主观情感和绘画观念的表现,把线条、色彩、构图、笔触等等绘画中的元素充分利用起来,构成画面的表达语言,这种看待绘画的态度和观念符合现代主义人文思潮把对象作本体化解读的显著特征,这是判断现代绘画从哪里开始的一个基本依据。

理性和感性的两条线索并行发展,在探索人类认知的新观念、人类精神情感的丰富性方面创造和呈现出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的世界。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爆发,由于现实政治的原因,欧洲的大多数艺术家迁移到纽约,又由于经济的波动导致社会信念的动摇与游弋,这一阶段的艺术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带着一定的艺术家的政治态度。而二战后美国建立本国艺术文化地位的强烈愿望及其文化策略的扩张,对本土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理论总结和大力宣扬。格林伯格对现代绘画的理论总结,及其所建立的论述逻辑,使现代绘画进入到一个无法避免的终结的境地,他强调绘画之所以是绘画,是通过平面的媒介,对媒介平面属性的强调被置于绘画之为艺术的首位,反对叙事性、反对三度空间,要强调的平面绘画的纯粹性。沿着这一逻辑,艺术家面对的是柏林伯格所谈论的那个艺术的巨大的困境:画面,除了空白画布,还是不是作品? 至此,现代绘画除了终结别无它路。

二、后现代主义:对“艺术”的颠覆和与“物”建立对话

杜尚是改变艺术史进程的标志性人物,他被今天的艺术界尊为“后现代艺术之父”,因为他第一个鲜明地以无所谓的态度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这一概念,他用一个“readymade”(小便池)对整个艺术界发出对艺术的质疑和挑战。他用一生中大多数的时间去做他最喜欢的事情——下棋,拒绝与任何具体的艺术运动扯上关系,拒绝遵循现成的艺术道路,他关注的是艺术与人的关系,拒绝纯粹的 “视觉愉悦”,认为那是没有意义的,而认为艺术应该由观念驱动。杜尚创造了“现成品”这一概念,使日常用品从它们的平常状况提升为到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品,提醒人们应该对既有物品的观念彻底改变,艺术可以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杜尚那里,“现成品”往往被塑造成一个双关语,产生某种诙谐的意味,如他给《蒙娜丽莎》画上两撇小胡子,加上一个戏弄式的标题,当然,除了戏谑,同时无疑也是对艺术“权威”的挑衅。

“现成品”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60年代的后现代艺术中得以续接。应该说杜尚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艺术”的概念,也开启了艺术家用“物”进行表达,而受他启发的“新达达”“新现实主义”则建立了艺术家与“物”的对话。同时杜尚用自己生命存在的过程及其形态,示范了人与艺术的关系,把“艺术”从被供奉的对象牵引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正是当代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实际状况:用艺术改善我们的生存,用艺术探知我们面对的世界,发现其中无限的可能性。

三、当代艺术:形态失去边界,成为彻底自由的艺术

艺术与科学,在今天的人类社会中被推举成为两大主题和动力,二者共同把握和实现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当代艺术超越其他几种形态的艺术,担负起艺术的先锋角色,而现代艺术、传统艺术则仅仅具有是供人欣赏,而不具有社会进步所必须的精神开拓性。

近30年来,中国已经全面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并且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事务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也有一批艺术家以各自不同的身份和姿态活跃在世界当代艺术的前沿。中国本土当代艺术的发展在一定范围之内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一股潜流,正在孕育之中。除了世界艺术潮流的影响,不可忽视的是,物质文明的进步作为当代艺术成长的动力之一,新的物质对人的智性的启发是自然而然的,虽然它只作用于某些具有灵性的个体。

结语

综观西方20世纪艺术的流变,试图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逻辑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整体地了解、理解西方现当代艺术,批判性地借鉴西方艺术文化,以及建立新时代环境下中国艺术文化的主体性而言,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参照。明确的问题意识为艺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中国的艺术家应该具有中国当下历史情境中的问题意识。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旧状况的反思、对新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新媒介的采用和探索;在全面理解他者的艺术逻辑的前提下,审美主体性的回归——源自本土、源自传统;当代艺术对思维与实践的可能性的挑战和探索,不断突破人类认知的局限,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创新动力。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当代艺术,以保持民族精神的活力;特定的历史情境造就了西方艺术发展进程中的艺术事件的发生,需要对之有清楚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判断,以消除某种盲目性。

参考文献

[1][美]迈耶·夏皮罗、沈语冰译.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江苏美术出版社.2015.

[2][美]迈耶.夏皮罗.艺术的理论与哲学风格艺术家与社会.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

[3]T.J克拉克,易英译,艺术与文明:欧洲艺术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集团.2001.

[4]阿瑟·丹托.欧阳英译.艺术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5]阿瑟 .丹托.美的滥用:美学与艺术的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汉斯-贝尔廷.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视觉艺术的含义》帕诺夫斯基.傅志强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美]羅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