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荒诞的故事 喜剧的忧伤

2017-10-10 21:40云飞扬
畅谈 2016年22期
关键词:麻花夏洛特桃花源

云飞扬

对于大众来说,《驴得水》是开心麻花团队贡献的第二部电影,尽管票房没有《夏洛特烦恼》那么惊艳,但是却证明了开心麻花的无限可能性,从剧场、春晚到电影,这个团队在不同舞台之上都能够做到优秀。

和《夏洛特烦恼》不一样,《驴得水》不是类似中年男人穿越意淫的轻快喜剧,它属于更沉重、更残忍的黑色喜剧。从喜剧的形态来说,《驴得水》更纯粹,比《夏洛特烦恼》更有力量,但与之相应的,它对观众也更挑剔。不管开心麻花如何考虑《驴得水》的立项,我一厢情愿地先把它理解为一种对严肃创作的期待:谁说喜剧一定肤浅,不能言志?

电影《驴得水》用历史讽刺剧的结构去完成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最终这个“荒诞”的体验由一个慈善家口里说出,而局中人从不觉得自己荒诞不经,也从未怀疑过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有多么黑色幽默。关于“自知”,需要跳脱出自我,来一次彻底的反身性思考才得以完成。

1942年,“三民小学校”似乎是桃花源一样的存在,即便学生从来就没有正面出现在观众面前,可是四位老师却“尽心尽力”做着教育实验。有关驴得水,他们的出发点都很好,不过是为了学校的生存,而不得不将一头驴虚构为一名老师、然后迫不得已再用一个铜匠去替代这个虚构的老师。《驴得水》告诉我们,人性是如何溃散的,哪怕是好人选择了善意的潜规则,也将一泻千里。不能因为一个正确的目的去做错误的事,更不能因为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一步一步没有底线。角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恰恰就是这句话,使得事情一步步从小处向大处发展,最终使得事情的发展越来越超出他们的控制,而他们慢慢成了被控制者,无力摆脱,最终迷失了本性,也让事件的发展如脱缰的野马般无法收拾,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付出生命代价的,恰恰是最本真、单纯的张一曼,她的欲望饱满而充实、坦荡又直接,却在虚无的荒唐游戏中成为牺牲品。

《驴得水》后半程集中发力,每个人在极端的环境里都失去了人本身的样子,松弛、惬意、幽默以及自我笃定,早已经不在,外界的权力、金钱、子弹将他们自得其乐的“桃花源”倾轧得变形。最后,他们成了忍辱负重的孙校长、由爱生恨的裴魁山、精神失常的张一曼、卑躬屈膝的周铁男……“被开化”的铜匠最为典型,他是诸位老师及政客全力发现、启蒙并催化的“速成老师”,他一旦作恶就超出了所有的底线。甚至最后连唯一一个企图用真理和正义去冲撞压抑和腐败的孙佳,也因为父亲的性命而被迫与当权者合作。卑微的活下去的愿望像永恒的原罪刻在了悲剧性的人物身上。

肤浅的喜剧看重笑料,绝不触及任何让人不适的现实痛點,生活的喜剧则热衷于建设一切美好的东西,然后把它们彻底碾碎,让你猝不及防。我相信无论是话剧版或者电影版的观众,很难不被《驴得水》带走情绪,它激烈到了残忍的程度。风雨如晦的民国让洋人大呼“incredible China”,从金钱利益、教育原则到生死当前,他们全盘失败。原则不过是用来突破的,在金钱权力的诱惑下,在生死的威胁下,原则和人性经不住考验。

不过,我依然会记住两个动人的细节:那头驴被宰了以后,孙佳一边烧着“得水”的小木牌,一边在哭;张一曼把剥完的大蒜片抛向空中,像下雪一样,伴着《我要你》的歌声,很美。(资料来源:《京华时报》、《新京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麻花夏洛特桃花源
麻花
菊与星
夏洛特烦恼
《桃花源记》
麻花
你心中的桃花源
罐头和麻花都让我委屈
看不见的横杆
虚构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虚构
爆笑成语来袭,开心麻花请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