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研究

2017-10-10 21:53华志芹陈凌文
文教资料 2017年18期
关键词:创业能力创新能力课堂教学

华志芹++++陈凌文

摘 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在主体定位、课堂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及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将面临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应当以观察能力为模块、逻辑思维能力为模块、应用能力为模块循序渐进激发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提高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旨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转变为课堂有效实施,提高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创业能力 课堂教学 课堂主体 模块化内容

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青年创业”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及通过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了30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到了驱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已经贯穿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之中,大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模块之一,那么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导向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当如何转变呢?本文从课堂主体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及课堂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课堂主体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被认为是课堂主体,其角色是讲授者,不断地将知识通过言语传递给学生,语言风趣幽默,教师的个人魅力成为吸引学生的筹码,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可能与听课效果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能否真正理解知识比较难以衡量。在創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下,学生的角色由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他们是课堂的主体,需求在课堂上被满足,在课堂上消化与理解所学的知识,建构知识体系。教师的角色应当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与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启发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理解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联想,形成触类旁通的思考过程。在这个引导过程中,教师要训练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当学生理解知识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应当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维瓶颈。因此,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转变之后,教师需要对课堂有更强的把握能力,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是听者,更是思考者与表达者,应当做到心、耳、眼、脑并用,能够理解知识与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

二、模块化的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不同的能力

角色发生转变之后,教师需要设计好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学内容是资源,如何提高主体对资源的理解能力呢?考虑资源的模块化设计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考过程。根据CBE(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以行知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使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有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1]。具体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可以分为认识现象的教学内容,分析现象的内容深化模块,以及总结与举一反三的内容模块。这三个模块的内容符合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同时促进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能够结合现象剖析原因,找到规律,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如图1所示:

1.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

课堂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培养目标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看到”与“观察”有显著性区别,“观察”需要学生仔细辨别事物之间的区别,在静态属性及动态行为特征方面存在什么区别,如果可以用定量的数据衡量,那么应当精确地测量,如果只能定性描述,那么应当用准确的词语刻画差异性。“观察”不仅要观察事物本身,而且要观察事物的外在环境。环境比较复杂,也要尽量全面、动态地观察环境的变化,观察之后就要记录,这是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观察能力之一即是看到差异,看到联系,看到静态事物的内在动态变化属性。

“听”也是观察能力之一,尤其是外界环境中对事物本身的评价,因为往往我们只能关注到某一个时点的事物属性,但是“听”能够了解多个时点的属性,而且听别人的描述有可能会弥补自身观察的盲点。但是听的同时也不是全部听,可能有些已经言过其实了,所以听的基础上还要加以思考。

总而言之,观察能力是利用眼睛与耳朵认识事物的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当让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表象,通过数据与文字准确地描述表象,如果缺乏这样的观察能力,那么如何创新呢?

2.强化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认知现象模块之后,有些学生已经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感兴趣,而有些学生不愿意思考,甚至有些学生理所当然地用现象解释现象。创新能力的基本动力就是思考事物的本质,能够从本质解释事物变化的原因,从本质改变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从而创新事物本身,以及改变事物对外界环境的联系等。目前学术界对创新能力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种以张宝臣、李燕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者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二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2]。从这两个观点不难看出创新能力都是在现有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新的发现,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改变,从而实现创新。逻辑能够为创新提供思维方法,拓展思维空间,畅通思维渠道,提高思维效率[3]。因此,引导学生思考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非常重要,要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本质影响因素是什么”,哪些环境的变化会使得影响因素发生改变,导致事物的本质发生改变。

逻辑分析能力不仅有对数据的基本计算能力,而且根据数据可以体现出事物的一些属性,逻辑分析应当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按照一定理论与方法解释数据产生的原因。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会利用一些常用的方法处理数据,但是为什么要依据这样的方法计算数据呢?这里有一个原理性问题,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对原理性问题的思考,如图2所示,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行逻辑分析。

3.锻炼学生的逻辑演绎能力

分析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能力,新的思想、新的概念设计都来源于分析,分析之后要能够举一反三,这种演绎能力也是关键能力。实践中有很多相似问题,一旦发现问题相似,那么解决方法也是相似的。要锻炼学生的类比、类推能力,这样可以将相似性问题都通过相似方法解决,学生的知识迅速积累,知识框架逐渐形成。

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类比、类推能力,如果让他们在两个相似的事物之间进行比较找规律,他们很容易就发现了,但是当他们在很多相似事物之间找出一个相同规律的时候,就会比较困难。因为要先归纳出一个共性的规律,再做演绎分析,验证能否满足这个共性规律。演绎能力比分析能力要求更高一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多进行发散性思考,多联系实际让他们自己找寻实例。

4.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在课堂中只能模拟部分现实情景,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对于简单情景而言,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问题的本质,然后结合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对于复杂情景而言,需要分析哪些是根本性问题,哪些是次要性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没有联系,解决方案是一个还是一套。需要学生分析思考之后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应用能力是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才能逐渐培养出来的,课堂教学更注重让学生从逻辑上形成解决方案,但是能否真正实施该方案还需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必要调整。如果没有从思想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面对复杂的实际情况,学生只会更无所适从。

模块化教学内容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从简单到复杂,从认知到分析再到应用,讓学生的眼、耳、脑在课堂上都活跃起来,真正转变学生的角色。

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1.课堂情景教学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样化方法辅助,例如上文提到的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景下进行角色扮演,然后依据不同角色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大学生喜欢轻松的课堂氛围,愿意参与一些课堂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学生参与角色扮演,老师则是情景的设计者,因此在课堂情景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做一些调整,使得学生更好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

除了情景教学方法以外,还有案例教学方法,这在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时候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或者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案例的背景及案例阐述的问题,使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一个较长的案例学生刚接触的时候没有办法把握重点及不清楚分析什么内容,因此教师要从设置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步让学生把握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产生问题,由什么原因引起,怎样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是什么,从案例中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吗,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等等。让学生不断结合案例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会思考,学会将问题清晰定义,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依据学生对案例的不同理解,让其多进行发散性思维,可以传授跨学科知识,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应当不断思考、不断讨论,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式教学

课堂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即使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存在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小组讨论,然后对其中明显不合理的观点提出反问,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教师不能专断地否定学生的观点,这样会打击学生讨论的热情,应当正面鼓励学生,使得他们多结合已有的知识提出正确的观点,然后论证观点的可行性。通过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4.模拟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方法论知识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怎么做,他们根本没有印象,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并实践。对于特定的内容,应当让学生准备好电脑与素材,然后针对特定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电脑上模拟操作,这样学生会有直观的体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这种方法需要教师与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实验素材准备,然后才能在课堂中展开模拟实践。

以上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每一种方法都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需要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主体地位,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理解与再定义的过程,从而架构知识体系。因此,转变课堂教学主体,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内容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能力培养的双向交流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景愈,金佩璇,王亚亚.模块化教学模式在管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34:174-176.

[2]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3]吴格明.创新能力培养:切不可忽视逻辑思维素质[J].中国教育学刊,2002,6:40-42.

基金: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创新创业能力导向下的课堂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管理沟通课程为例”(111416224)。

猜你喜欢
创业能力创新能力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