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的修辞学解读

2017-10-11 10:26陈苗苗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修辞

摘 要:《人类的浩劫不能忘却》这篇新闻评论收录于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网络专题《祭.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该评论结构严谨,语言凝练,分析了记住历史的必要性,阐释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本文将用修辞学的理论方法解读该篇佳作,展开分析该评论中语言选择的互动律、适应律,叙述表达的适度性、适量性和语言思维的逻辑性、形象性。

关键词:修辞 新闻评论 “国家公祭日”

新闻修辞的概念于1985年首次提出,之后便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这不仅为新闻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写作思路,也拓宽了修辞学的研究视角。①相比于其他新闻作品,新闻评论的写作更具灵活性,更容易与修辞学进行跨学科的融合。新闻评论是作者基于新闻事实的背景,对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议论和评价,要求用精炼的语言和话语策略将作者的观点准确地阐述给受众,并达到最好的传达效果。而修辞讲求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得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新闻修辞概念提出之后,新闻界开始意识到修辞学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价值,新闻作品中的修辞运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将对《人类的浩劫不能忘却》这篇“国家公祭日”的新闻评论进行修辞学解读。

一、选择语言精炼准确

李名方总结出修辞的四条规律:同义手段选择律;互动律;适应律;效果律。②语言的选择过程便是同义手段的选择过程。选择的过程是以“互动律”和“适应律”为基础,以达到“效果律”的一个过程。许多学者认为,“同义手段选择”是修辞原理的核心。如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说:“修辞学本来就是研究语言的表达形式问题的,就是研究怎样结合语境,面对群众,很好地选择运用民族语言的表达形式(主要是广义的同义形式)问题。”③利用修辞学中的同义手段原理,选择新闻评论中具体使用的语言,往往可以收到更准确、形象的表达效果。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在侵华中屠杀中国人最集中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例。”笔者以此句强调了“为何不该忘记”。本句中有这样一层语义,“南京大屠杀”是一场“人类的浩劫”,但这只是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对中国人民进行的迫害中的一场,是“最集中的、最有代表性的一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能忘记,对中国人民泯灭人性地残害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这场“人类的浩劫”就更不能、不应该忘记。短短的一句话,准确精炼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态度。“这种‘传承,昭示的是中国人‘不计前嫌,而不是‘不记前嫌。”两个词语“不计”和“不记”放在文章的最后,筆者利用同音词这种语音修辞的手法,形成鲜明对此,指出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记忆历史不是无法释怀仇恨,也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吸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现。

二、叙述表达真切适度

新闻事实的叙述主要以真实明晰为主,透过文字的表达让读者了解新闻的真实原貌。新闻事实的陈述需要运用精确的语言,不能使用含糊语,更不能使用带有歧义的语句。以陈望道先生对修辞的划分,新闻事实部分的语句主要运用的是消极修辞。④王希杰提出修辞的三项原则为:1.语言材料的规范性和变异的适度性;2.信息的真实、切题、适量性;3.对语言环境的得体性。⑤他提出修辞的最高原则是“得体性”。新闻事件时地的差异、社会环境的不同、具体新闻内容以及受众的各异,都应注意运用不同的语言和修辞手段,以达到最有效的传播效果。

“从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6个星期内,集中屠杀了30多万人。”该句体现了新闻稿件真实严谨的写作特点,表述的日期明确、数字准确。“这段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由国际社会做了总结,下了‘日本军国主义是侵略者,日本对外发动的是侵略战争的定论。”笔者引用了国际社会的定论,利用这种权威性的语句提高了新闻内容的真实度。引用是体现新闻权威性的有力修辞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经常被新闻人使用。“日本有不少学者如洞富雄、藤原彰、本多胜一等……在如山铁证的面前抵赖、狡辩,千方百计地否定南京大屠杀及其他种种罪恶。”这段文字简洁、清晰地叙述了日本当局仍有一些政客否认南京大屠杀,不正视历史,不承担责任的行径,进一步证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和认知历史的重要性。

三、逻辑性和形象性并存的语言思维

新闻评论属于政论语体,相比于公文语体、科技语体和文艺语体,具有综合性。在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选择上更为自由。公文语体和科技语体主要运用逻辑思维,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文艺语体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描绘方法;⑥政论语体则可以兼有两者的某些特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并用。

《人类的浩劫不能忘却》新闻标题直接点出本篇评论的论点。引用诗歌《祭》中的语句作为导入,生动形象地引出了本文的主题。第二段运用设问辞格引出原因的阐述,并再以三个分论点,即“历史是需要记忆的”“历史是需要认知的”“历史是需要传承的”分别进行论证。在这段评论中,“是一种……,更是一种……”“不是为了……而是为了……”“应该不要……而应该……”,连续运用三个复句,即递进复句、转折复句、转折复句,阐述了“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和目的。第三段用准确数据列出肯定日军大屠杀的日本学者,并引用国际社会的言论,科学有依据地证实了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日本的右翼势力“在如山铁证的面前抵赖、狡辩,千方百计否定南京大屠杀及其他种种罪恶。”这些都会蒙蔽国际社会的眼睛,误导大众的历史认知,故再一次证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第四段指出,历史不仅需要被认知,还应对其进行总结和思考,并举例南京市为中小学提供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就是一种对历史传承的体现。本段同样连续运用递进复句、转折复句的表达方式,阐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意义——“交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合格答卷”。篇章结构布局严谨,条理清晰,语言准确简练,这是新闻稿件逻辑思维的运用。文章中利用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对观点进行阐述,则是形象思维的运用,增强了新闻评论的可接受度和评论观点的传达效率。

注释:

①曹保健、胡东霞:《新闻修辞艺术》,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11-20页。

②李名方:《修辞学科学化的积极追求——兼评王希杰修辞思想》,

《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发表,第157-159页。

③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4页。

④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42-54页。

⑤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版,第421-455页。

⑥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版,第438-443页。

(陈苗苗 江苏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修辞
浅析设计中的修辞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修辞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