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7-10-12 06:19吴志强周萍
现代园艺 2016年21期
关键词:发病规律锈病黄花菜

吴志强 周萍

摘要:阐述了黄花菜锈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黄花菜;锈病;危害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1危害症状

锈病是黄花菜中后期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此病危害叶片及花茎,开始在叶片及花茎上产生泡状斑点,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初为寄主表皮所覆盖,后表皮破裂散出黄褐色粉状的夏孢子。有时很多夏孢子堆合并成一片,表皮翻卷,叶面上铺盖一层黄褐色粉状夏孢子。在夏孢子堆周围往往失绿而呈淡黄色。如叶片上孢子堆较多时,整个叶片变黄。在黄花菜生长后期,产生黑色长椭圆形或短线状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表皮不破裂。发病后期,其上产生黑色长椭圆形线条状的冬孢子堆,受害病株少抽苔或不抽苔,花茎变红褐色,花蕾干瘪,易脱落,严重的造成全株叶片枯死。此病轻度发生,减产10%-20%;中度发生,减产30%~40%。

2病源菌及发生规律

黄花菜锈病属真菌界、担子菌门、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主要寄主:黄花菜等。危害部位:叶片、花苔。传播因子:病株、病残体。防治指标:初见病叶或有发病中心时。属非检疫对象。

崇仁县症状始见期在5月上旬,天气转暖时发生,但此时发展缓慢,病菌适应的温度在24-28℃,相对湿度为85%以上;主发期在6~7月份,正值黄花花蕾采收旺季,如不进行综合防控,不仅影响产量,更关系到黄花菜加工品质。10月份气温逐渐降低,但在几次秋雨后此病又开始为害秋苗,潜伏越冬,影响来年。

3黄花菜锈病发病因素

3.1气候与发病的关系

据观测,气温20℃、相对湿度在85%左右时发病。平均气温在24-26℃、伴有雨濕时,有利锈病的发生和蔓延。崇仁县5、6月份正值梅雨季节,温度、湿度适宜该病害发生,必须高度重视。

3.2栽培管理与发病的关系

据试验,偏施氮肥的发病率高,发病早,产量低;N、P、K配方施肥(比例为2:1:2)的发病率低,发病迟,产量高。花蕾期有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花蕾脱落率减少16%。在傍晚喷施0.1%的磷酸二氢钾有保蕾作用。以上措施均能促进黄花菜高产、优质。

4防治办法

4.1农业防治

4.1.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猛子花、白花等抗病品种,提高抗病能力。

4.1.2做好土壤改良工作。及时清除病株残叶,增施锰硼等中微量元素,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料;早松土、勤除草,及时开好排水沟,促使根系发达,培育壮苗。

4.1.3红壤山地种植密度。可适度密植,行距70-80cm,株距30-40cm,呈品字形栽植。

4.2化学防治

在发病期间用12.5%病除净(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20%睛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对发病中心或辐射区重点喷药,其他区域均匀喷雾,隔7~10天喷1次,轮换用药,连喷2~3次。在采摘前20天停止喷药。

猜你喜欢
发病规律锈病黄花菜
为什么干黄花菜比鲜的更安全
黄花菜“凉了”
小黄花 有“钱”景
为什么干黄花菜比鲜的更安全?
2017年保山市蚕豆新育成品种锈病评价试验分析
玉米锈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