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

2017-10-13 00:06闫凤梅齐有臣
黑河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习习惯有效途径培养

闫凤梅+齐有臣

[摘要]良好学习习惯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学习效率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使学生终身受益。本文主要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 ; 学习习惯 ; 培养 ;有效途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新的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的持久学习方式,它是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为将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加强思想教育,加大宣传力度

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习组织性和系统性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学习高效益的具体操作方式。从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来看,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思想的重视,培养方法的得当。为此,教师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在循循善诱,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启动学生坚强的意志去努力实践,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可以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开学典礼、国旗下的讲话、班队会、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组织体现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各种竞赛与评比活动,如行为规范达标竞赛,文明班级、优秀班集体、文明学生评比,学习习惯标兵等,激发学生自觉加强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意识。

二、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表现,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品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不良学习习惯形成后,改变它的过程十分困难。在不良学习习惯改变的初期,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会阻碍不良学习习惯的改善。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写字姿势不够正确,上课不爱发言等不良习惯,即使在教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彻底改掉。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三、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化的行为动作,而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生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生成要遵循习惯形成的心理发展规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都是靠自己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努力实践的结果。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训练,持之以恒地渗透。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就要逐步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为此,师生必须密切配合,教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指导学生多次练习,养成每月重点抓、日常坚持抓,天天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自然养成了。

四、堅持进行常规反复的训练

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形成,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不良学习习惯的改变,需要有一个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过程。对小学生而言,很难靠自身来形成一个好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要有信心,有耐心,不断严格要求,耐心疏导,反复训练,反复巩固,让他们在固定的时间做相同的一件事来强化它,促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直至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并永久保留下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需要教师放在课堂上进行,结合教学实际,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在教学和与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自觉意识,教给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方法,在课堂中进行实际训练,并给学生课后的学习行为方式给予及时反馈,才能构成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环境。

五、教师要树立良好形象

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教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在仪表、情绪、语言、板书和解题等方面,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师要求学生书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作业本上龙飞凤舞;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这样的教学,学生是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出榜样,让学生模仿,在不断模仿训练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六、运用榜样的作用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可望又可及,把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在全班宣传,这样的榜样更具有模仿性。小学生的年龄小,可塑性大,向师性强,只要教育者善于引导,比较容易令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对于小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我在平时注意发现并及时表扬在学习习惯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每学期利用班会的时间,召开交流总结会,对于做得好的同学,让他们站出来介绍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其他同学效仿的榜样,以此达到示范目的,引领更多的同学进步。对做得不好的同学,要帮助其分析做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之后对症下药,慢慢纠正,以口头表扬为主,以物质奖励为辅,以达到表扬先进,促动后进的目的,最终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各种教育力量要齐抓共管,密切配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所有的任课老师、家长、同学都有责任。为此,班主任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要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学校内,班级的要求和学校的要求必须一致;在班级内,班主任的要求和任课教师的要求必须一致;家庭的要求要与学校的要求相一致。为此,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交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做法,利用家长会宣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及有效的培养方法。同时,学校把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工作纳入教学常规管理,成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组织机构,制定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并采取平时抽查、听课打分、期末评比等各种方式对这一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把每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检查的成绩纳入班级任课教师的量化考核之中。同时,积极进行有关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促使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从早抓起,从点滴抓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此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苏思慧,金盛华.学习习惯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J].学科教育,1999,(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习惯有效途径培养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