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殡葬文化差异

2017-10-14 11:18石桐桐
魅力中国 2017年23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石桐桐

摘要:“大众好生恶死,莫识生从何来,死从何去。”[1]死亡是人们不得不接受的唯一事实,而对于告别已逝者却存在着很多种方式,无论你信奉着哪一种信仰。殡葬文化是全世界众多绚烂文化表现形式之一,是人们对已逝者遗体进行处理的一种文明形式。殡葬活动是生命终结仪式,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人文风俗、社会环境等集中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中西方殡葬文化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掌握中西方不同文化所呈现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中美殡葬文化;殡葬习俗;文化差异;差异原由

一、殡葬文化的内涵

殡葬文化也称死亡文化,它是围绕死亡事件所产生和进行的,是对已逝者的一种文明的处理方式。殡葬是神圣的生命终结仪式,它代表着已逝者在世间的最后离别,代表着世间给予已逝者的尊重,承载着亲人们无尽的思念。

殡葬文化分为三种形态意识:一是观念形态,就是人类的生死观;二是操作形态,就是对死者进行的一系列殡葬活动形式,如丧葬等;三是实物形态,如棺材、墓地等。这三种形态意识,不管是在中华文化还是美国文化都有其相应的文化表现形式,背后展现着各自社会文明的文化礼仪制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素养累积、灵魂信仰的认识,以及人们对死亡本身的恐惧,殡葬活动变得越来越繁琐和神秘、不可侵犯。殡葬活动从传统发展到现代方式,人们似乎更喜欢简单又不失礼仪、迅速又不悖信仰的殡葬方式。人们根据自身文化的宗教信仰、意愿和习俗来进行已逝者在世间最后的文化洗礼。

二、中式传统殡葬仪式

中华文化由56个民族文化组成,每个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各民族的葬礼活动的有着不同的形式,这也使得中国的殡葬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一)汉族传统的殡葬活动。

第一,停尸仪式:俗称“寿终正寝”。亲人们要给临终者穿戴好寿衣。寿衣一定是传统的样式,因为传统的观念相信,人死后要去认祖归宗。穿戴寿衣之后,再把临终者移送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

第二,报丧仪式:也就是讣告。这是人死后的第一步仪式。亲人把人去世的消息告知亲友们。死者的直系亲属会沿路哭喊,不仅是对外宣布,也有“叫魂”的说法。

第三,招魂、送魂仪式:丧家会在门口树起招魂蟠,让死者的灵魂回到家中,不要到别处漂泊。

第四,吊唁仪式:在葬礼活动全程,亲人们必须头裹孝布、身披孝布,孝布有为死者“免罪”的含义。一般都会停尸三天,在这三天中亲友们不断地来吊唁来表示悼念。灵柩旁会放死者的遗照,有香炉、一碗生米和生肉等供品,还有火盆以便吊唁者来烧纸给死者。老一辈的人相信,若是家人们哭喊得太过伤心,死者的灵魂会舍不得离开。

第五,出丧择日仪式:选择出殡的日期。根据迷信说法,刚柔要配合:刚日去世,应柔日下葬;柔日去世,应刚日下葬。

第六,入殓仪式:收尸入棺。有“归大屋”之称。男棺材上要由“寿”字,而女棺上要有“福”字。这也是亲人们最后见到死者遗容的机会。入棺之后,亲人们在棺材旁转圈瞻仰遗容,但是眼泪不可以掉在死者的皮肤上,据说眼泪会灼烧到死者,也有说法是尸体会变成僵尸,会没办法轮回。

第七,哭丧与出殡仪式:出殡,俗称“送葬”。哭丧是中国殡葬活动的一大特点。出殡当天会请来乐队,大放鞭炮,这样可以减少一下悲伤恐怖的气氛,而亲人们则哭丧。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在棺材前拿着引魂蟠来引魂。摔破一个碗,表示“打发”死者出门,避免其再来纠缠生者,或说是送一个碗给死者到阴间去吃饭。

第八,下葬仪式:灵柩至少要停三天,“终七”会入葬。旧俗下葬大多是棺木入土,现代大多数都采用火葬的形式。尸体火化后,由长子或长女端着骨灰盒,一路送往墓地。下葬当天亲人们会把死者的衣服、为葬礼准备的纸人像和牛像会一起烧给死者。但是衣服上不能有拉锁、扣子和领口。

第九,做“七”仪式:据说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不再世上了。传统殡葬礼仪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算结束。生时罪大恶极者会下地狱,善功极多者会升天。家人们会在“七七期”为死者诵经、做善事,也就是超度亡灵,那么就可以免去来生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

一系列的殡葬活动结束后,亲人们每年都会进行祭祀活动,表达对去世亲人的怀念。在中国,清明节和“鬼节”这天,焚烧纸钱、金元宝和纸人等殡葬用品已经成为普遍的祭祀行为。但是由于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涌现,国家也已经大力提倡绿色安葬。目前中国已有些地区开始实行禁止生产、销售和焚烧祭祀等殡葬用品。

(二)下葬方式及墓地。

下葬方式从古代演变到现代,已经都很多种方式了:土葬是旧中国主要葬式;火葬是原始的葬式,俗称纵火焚尸;天葬又称鸟兽葬是信奉佛教民族的特色葬式。这三大葬式是我国主要葬式。现代人主要采用的葬式就是骨灰安葬。

下葬是与墓地是分不开的。其中秦始皇陵是古代封建制度带有阶级性质的典型墓葬。秦始皇陵规模的豪华程度,可谓是把传统等级观念的殡葬习俗发挥到了极致。随葬物品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随葬品是一种身份的体现,甚至有些帝王驾崩后,他未去世的妃子也会随之下葬。

现如今,家族制墓地已经是国内外地区都盛行的墓地群。家族制墓地是氏族制墓地的最終发展,现已成为最深入人心的一种墓地制度。这表明了,文明社会不断取代旧制,家庭观念逐渐加强,弱化了古代权力地位的观念以及男尊女卑的观念。

三、美国殡葬仪式

美国人的殡葬活动—通往天堂的仪式。传统的殡葬活动基本上是宗教式的殡葬礼仪,通常在教堂举行。

基督教式传统的殡葬活动:

第一,停丧。在弥留之际,临终者要在神父面前忏悔,这样能够使临终者正确看待死亡,摆脱恐惧。接着会给死者洗身、更衣,带有宗教含义洗去一生罪过。

第二,守灵。在举行葬礼之前,灵柩要放在教堂中,家人们轮流守灵。神父会做主持、念悼词、向家人们讲述逝者的一生并为他祈祷。家人们也会念诵悼文,他们会在棺材火化或下葬之前,轮流触摸棺材,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和无尽的思念。endprint

第三,下葬形式。

火化形式:当仪式结束后,教堂的幕帘会隔绝棺材与家人们。棺材随后会被推进火化间进行火化。家人们可以通过窗口看到熊熊大火。骨灰會洒向河流,流向大海。家人们相信逝者更希望与大自然亲近。

墓葬形式:棺材从教堂运到墓地,再把棺材慢慢地放在挖好的墓地。人们会一个接一个在棺材上献上白色的鲜花来表达告别。之后会用土一点点将棺材埋上。他们相信在之后不久,逝者的灵魂就会坐起来,升上天空去寻找他的归宿。

美国埋葬死者有一定之规。传统风俗是在死者胸前放上十字架,或把他的手交叉放在脑前,然后朝向东方埋葬,即脚在东;头在西。据说这是早期“拜日说”的反映。[2]

第四,墓地风情。墓地的东、南、西三面都排满了墓碑,唯独北面墓碑极少。这是因为北边通常是下葬犯人、凶手和自杀者的地方。据称,教堂的圣坛北面就是宣读福音的地方,人们都相信北面是为了那些需拯救的罪人所设置的。而且美国墓地都是处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四周绿植覆盖,是生命的象征。

在美国,有一部分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人们,对于这样的人,通常会采取非宗教式葬礼,采用已逝者生前所信仰或认同的活动或事物来纪念他的一生,或是一场只属于逝者自己的独特的告别仪式。

四、中美殡葬文化比较

由于中美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死亡的理解,有着不同的定义、诠释和不同的生死观。通过对中美殡葬文化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出三大殡葬文化差异因素。

(一)宗教信仰不同。

1.中式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相信灵魂的存在,有着“灵魂不死”、“灵魂永生”的观念。而且旧时人们对“鬼魂说”有着执念,墨子的《明鬼》篇中就提到了人死后会成为鬼,相信有鬼神的存在。《礼记·祭法》 说:“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 人死曰鬼。”对祖宗亡灵的崇拜就起源于对鬼的崇拜。[3]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华文化受儒家思想的深远。随着老子的道教的深入,逐渐被人们接受和信奉。两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 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本土道教互相碰撞,于是就形成了“三教合流”的传统思想和宗教信仰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极少直言死,多称“仙去”、“归去”、“功德圆满”之类。这些词在挽联中使用频率尤高。它们留下了道教和佛家的痕迹,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看法。[4]中国宗教信仰有着浓厚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所以有“临时抱佛脚”、“无事不登三宝殿”等这样的词语出现。

2.美国宗教信仰。

清教主义现已成为全美主流文化,是美国民族的特性,它属于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清教主义,起源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得以实践与发展。清教徒在自己的祖国遭受迫害,对英国严酷的社会现实不满而移民到美国。他们希冀按自己的意欲信仰上帝。在早期的美国,清教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促成建立现代劳动、职业和财富观,以宗教的理想勾勒出国家未来追求的目标。[5]清教徒相信,灵是上帝赐给人类特有的。人去世后,上帝会在天堂等待亡灵,逝者交代在地上的作为,接受上帝的审判。他们相信永生和来世,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而不是终结。西方社会的生死观,可以说是,超越所有社会文明对于生死的理解。他们接受安乐死的存在,在西方国家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人们给病重的亲人服用安乐死,让他不再受着身体上的折磨,家人们在身边看着他安详地离去,这种做法对于逝者也是一种解脱。

心里怀揣着某种信仰,对于家人来说也是一种支撑,家人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继续他们的生活。

(二)主调颜色不同。

1.中式主调颜色—白色。

中国葬礼活动全程用白色以示悼念,这也是受了佛教的影响。在中国大部分人眼里,白色代表着死亡和凶兆。在殡葬活动中,亲人们披麻戴孝,穿上白色的孝服,头上裹上白色的孝布以示悼念。人们必须穿深颜色的衣服,忌讳颜色鲜艳的衣服,据说颜色鲜艳的衣服会刺激到亡灵,会使亡灵不敢脱离肉体。百合和白菊花成为葬礼上比较常见的花束。因此在生活中,人们去看望生病住院的亲戚朋友时,花束中不能有白色的花出现。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深入,年轻的新婚夫妇都会效仿西方婚礼,即使他们没有任何信仰,新娘都会穿上优雅的白色婚纱。他们认为,在婚礼这种场合,白色代表着纯洁、美好和爱情的坚贞,也是希望他们的婚姻也能这般美好。

2.美国主调颜色—黑色。

在美国,与中国相反,他们认为白色是纯洁,是天使,是神圣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黑色是禁忌色(死色),象征着死亡和悲痛。在美国所有殡葬活动中,如灵车、着装等,都必须是黑色的,它代表着肃穆,庄重的场合。人们相信黑色文化可以帮助他们摆脱死亡所带来的恐惧感。不管在教堂为逝者祷告或是下葬的时候,人们必须身着黑色西装、黑色领带、黑纱等,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在很多英文词汇中,西方国家对于黑色的这种理念也有所体现,例如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black tiding 噩耗等。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是指耶稣在复活节前受难的星期五。

(三)伦理文化不同。

1.“以孝为主”的中式伦理观。

中国提倡“百事孝为先”,这一理念自古以来都是我们判断一个人品性的重要标准。儒家著作《曾子大孝》中说“夫孝,天下之大经也。置之而塞于天地,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孝”不仅是人们德行的根本,而且总括一切德行,因此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形成了“重孝”的观念,而“孝”的体现之一就是丧葬活动的重殓厚葬,而简办丧事便会被视作“不孝”。[6]

2.“崇尚个人与自我”的美式伦理观。

美国崇尚“重个人”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他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崇尚个人与自我。他们注重人权,有着鲜明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在殡葬方面,更是注重简丧薄葬,注重灵魂的安葬。

五、阐述中美殡葬文化的影响意义

研究分析中美殡葬文化差异,有助于人们了解不同文化对于死亡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的殡葬习俗,以及不同文化习俗背后所反映的中美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增多,培养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认知也变得越发重要。同时,在接触外来文化时,可以减少不同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有效地避免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误会,有益于中美进一步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参考文献:

[1]佚名,《性命圭旨》,宋至明朝.

[2]田莱芸.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5期第6卷,《从丧葬礼俗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齐秋生.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月第2期第5卷,《中国宗教信仰分析》.

[4]王治国.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月第1期,《殡葬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5]360百科 http://baike.so.com/doc/1764200-1865555.html

[6]李涛.中国期刊网2009年第1期,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从丧葬看中西方文化差异》.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