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

2017-10-14 14:56李兆华
神州·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校本课程素质教育

李兆华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思考和策略:一什么是校本课程:二是对校本课程的思考:三开辟校本课程的途径

关键词:校本课程;信息技术环境;素质教育

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 fschool-basedcurriculum起源于欧美,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从字面上理解,校本课程就是以校为本的课程 也就是学校根据自己学校、学生以及地域文化特色而开发编制的。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并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相适应的学校特色课程。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把课程进行重组和再造,教育教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会得到与以往学习不同的知识和体验。

一、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1、要树立“新的课程观念”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要树立“发展性的校本课程功能观”

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国家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校本课程就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地方特色、学校实际和学生现实需求,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

3、要树立“综合性的校本课程结构观”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具有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4、要树立“生活化的校本课程内容观”

开发生活化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要立足学校实际,挖掘学校的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传承学校的文化内涵,以学校文化为主线,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一是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校本课程必须体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提升,必須突出学校育人特色的打造与优化。

二是挖掘地域资源。学校教育发展与地域资源息息相关,校本课程自然要整合地域特色,让地域资源成为课程要素。

三是挖掘特色育人资源。我们可以将学生参与的学科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都应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来。

5、要树立“多元化的校本课程评价观”

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跟上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程实效,保证长效。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评价作为由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分析与评估的过程。

二是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是指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评价。

三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既要有行为观察,又要有成长记录;既要有表层的作业,又要有深层的学习日记。

6、要树立“民主化的校本课程管理观”

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课程领导力,引领教师开发学校课程,积极构建学校完善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特色化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要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学校管理者应善于学习、不断思考、深入课堂、加强研究。同时,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开发课程)”。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1+X”型教师,那就是除了专业科目以外,还要开发实施一门甚至多门校本课程。

7、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二、积极探索,开辟校本课程建设的三条途径

1、国家课程校本化

认识国家课程的不足:国家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国家课程以知识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不足;基础性、统一性强,学生适应选择性、个性化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落实策略:增加探索实践、体验学习,增加能力、人格培养。

2、地方课程乡土化

认识地方课程的缺陷:地方课程主题单一,不能覆盖乡土特色的全部;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有些主题内容重复,浪费了资源;地方课程知识化倾向严重,缺乏与乡土实际的有效结合。

落实措施:利用地方课程的主题,挖掘地域文化、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实践体检活动。

3、校本课程生活化

认识对待校本课程观念上的局限:模仿国家地方课程,注重知识本位;内容脱离学生个性,注重统一;实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注重传授技能。

落实措施:联系学生实际,开发足够学生喜欢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生本化校本课程;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体验学习过程,增强学习力培养。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张雪梅.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范例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3]张广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环境校本课程素质教育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效益的方法与策略探讨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改革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