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色彩运用与情感的表述

2017-10-16 06:26王双凤
国画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惠安女韩熙载工笔画

王双凤

工笔画色彩运用与情感的表述

王双凤

瑞士色彩学家约翰内斯·伊顿先生说:”色彩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像死的一般。我们的生活因为色彩才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色彩是以光为媒体的给人的一种感觉。色彩不同,其光波作用于人的视网膜使人产生的感受也不同,于是面对不同的色彩人们就会产生冷暖、强弱、轻重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红、黄、橙给人以热烈、温暖、兴奋,近似于暖的感觉;蓝、绿、紫给人以文静、清凉,近似于冷的感觉。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影响着人们心理感受和情感的变化,被人们用来创造心理空间,表达内心情绪,反映思想感情。尤其在工笔画领域中,色彩是作品的生命力。

色彩是中国工笔画构成形式语言中的重要因素。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用途。子曰:“恶紫之夺朱也。”孔子认为,紫色和红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阶级,这说明颜色与人的思想是有紧密联系的,而色彩也常常因为被赋予人的主观意志而变得个性鲜明。色彩是构成某种艺术情调和艺术风格最基本的要素,色彩可以表现真情。画家笔下的色彩不仅是为了表现画面本身的美感,更是画家内心情感的流露。

中国绘画对色彩的运用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工笔画。早在战国时期的帛画中就有体现。隋唐时期出现了张萱、周昉的“绮罗人物”和展子虔的《游春图》。据记载,张萱画的贵族妇女“以朱色晕染耳根”,画长门怨词,以“金井梧桐叶落黄”渲染汉代陈皇后被遗弃的悲戚寂寞,这说明他很善于赋色,善于用色彩来抒发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感受。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随类赋彩”,即按照物体的类别来上色,不考虑光源的变化,双钩填色,三矾九染,即以线为“骨”,以色为“肉”。画家先用线条勾好物象的轮廓,再根据客观物象的基本色调,通过对主观色彩的配置布局,融入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为表现情感赋以想象的色彩,层层渲染,薄中见厚。所以传统工笔画的色彩带有很强的理想的主观象征性和装饰性。

装饰性色彩是在感受自然色彩真实的前提下,为了使色彩更加具有条理和规律,对色彩进行提炼美化、归纳夸张,统一中有变化,调和中求对比,重视色彩在画面上的搭配关系与和谐统一,而运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形成统一的画面色调,注重色彩的情感表达和画家的主观色彩感受,充分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联想强化色彩的情感,是一种更加趋于理想化和象征性的色彩。这种色彩的装饰性在汉唐壁画、隋唐卷轴画、宋、明时期的画坛上皆有表现。如唐代,画面以暖色系为主要基调,富丽明艳,清丽雅致,体现大唐雍容华贵的国风。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在宫女的簇拥下游春的场面,整幅画不画背景,省略了春天的自然场景,着力于人物和马的刻画。画家通过人物欢快的情绪、骏马轻快的碎步和虢国夫人及随从身上衣服的颜色,如浅青色,浅黄色、红色、紫色等,联想春天的色彩感觉和情感把握,烘托出春天欣欣向荣的气氛。画面没有表现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然而通过人物的表情和特定的色彩产生的微妙作用和整个装扮得花团锦簇的队伍,使人联想到春天的和风与美景,从而点出“游春”的主题。这说明色彩既能表达情感又能反映内容。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描绘服饰华丽的贵族妇女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人物色彩光洁华美,服饰图案多彩柔丽,纱衣的透明质感和肌肤的丰腴,使画面富丽明快,呈现出绚丽辉煌的装饰效果,与画中人物冷落的表情形成对比,反映了幽禁在宫廷中妇女的不幸和苦闷,寄托了画家对她们生存状态的同情。

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受命在韩熙载宴请宾客的时候,悄悄潜入韩府看到了夜宴的全过程,回来后主观用色目视心记完成的。南唐后主李煜想任韩熙载为相,但韩熙载已对南唐前途完全丧失信心,为了躲避政治迫害,故意让自己纵情于声色。顾闳中作为同僚,一定是和韩熙载有着同样的感触和心情,所以韩熙载虽然气宇不凡,但面部沉郁寡欢。在大面积单纯的中性赭色背景下,亮色的衣裙、黑灰色的家具和服饰与小面积的鲜艳色彩融合在一起,调和中有对比,统一中有变化,红黑白三色贯穿画面构成主旋律,整个色调浑厚、沉着、和谐、响亮,洋溢着强烈的节奏装饰美感,取得了出色的艺术效果,表现了韩熙载的心理矛盾及生活面貌,表达了画家的忧虑之情和对画中人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

传统绘画作品的色彩单纯、鲜明,极具装饰意味和固有色倾向。现代工笔画色彩受到了西画的影响以及现代科技促进了画材和颜料的研发,使现代工笔画家对色彩的运用变得丰富多样。金属色、水干色、闪光材料等新材料,新颜料的使用,给画面带来了极大的改变,突破了装饰性色彩的范围和线对色彩的限制,使传统工笔画自身的内容和语言内涵得以拓展延伸,技法的创新和发展,大大增强了工笔画的表现力,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淋漓尽致。

我自己在工笔画创作中,以传统的技法和颜料为根基,同时利用矿物质,岩彩等现代颜料,结合多种技法表现,力求使我的作品能够传达出我的情感。

《晚风》表现的是几个惠安女在海边收海带的劳动场面。惠安女生活在福建惠安,作为闽南美妙动人的传奇风景而闻名遐迩。她们有一身很奇特的装扮,“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男人大多出海捕鱼,家庭、田园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就落在惠安女的身上,她们默默无闻地劳作,劳动几乎是她们全部的生活内容;而且经常有童婚、早婚的陋习,她们默默忍受着所有的艰辛,勤劳持家,日复一日地为生计而操劳。惠安女的这一生存状况让我深深同情,我多次到惠安崇武采风,对她们了解越来越深入,她们身上透出的一种无言的忧愁,一种苦涩郁结的情怀,让我无法忘怀。她们勾起了我记忆深处的忧愁,一种无法排遣的心灵郁结,让我想起了童年生活的地方,闽东沿海的一个美丽的小镇,镇里的劳动妇女有着和惠安女一样的命运遭际,她们起早贪黑的操劳,为了生计,默默地奉献一生。她们是那么坚强伟大,又是那么平平淡淡,她们身上折射出中国劳动妇女勤劳善良,朴实无华,坚韧不拔的品格。我想借助惠安女的可视形象,抒发我内心深处对她们的尊重和同情,这是我创作这一作品的初衷。

为了突出惠安女的生存空间和对生活的无奈,在色彩的选择上,我以暗蓝色为背景,因为蓝色是天空的色彩,给人辽阔、广漠、深远之感。当蓝色饱和度降低,变成暗蓝色时,便有阴森恐惧的味道,也是痛苦、不幸的悲剧色彩,以此反映惠安女生存空间的恶劣。用特殊技法处理的迎风飞舞的海带与阴暗的背景融为一体,似梦似幻,夜色已经降临,可勤劳的惠安女却还在劳作啊!在人物造型上,夸张了惠安女的动势和神态,注重面部和手部细节的刻画,用淡墨、赭石,胭脂,藤黄、三绿等色彩对肤色层层渲染,惠安女渴求的双眼透出深深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似与不似之间挥写心灵的低吟浅唱。惠安女的服饰用统一的白色,白色是明亮而圣洁的颜色,以此表现惠安女的单纯和高尚,同时在深色背景的衬托下,人物优美的身姿分外响亮。惠安女头上点缀的花朵和衣服上的红色块,象征着光明,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幅作品在“2005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被选为制作画展海报的专用图片。我想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充分运用了色彩的性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的情感。

岁月如梭,一晃光阴已过几十载,昔日的家乡已经换上新颜,百姓安居乐业,惠安女也一样,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此不再有悲伤。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创作了《丽日和风》,表现新时期惠安女的精神风貌和我的情感体验。为了不干扰整幅画的主题表现,舍去了背景,力图以画面的纯粹性来表现主题。惠安女全身的色彩分为四大色块,头巾和衣袖的红色,上衣的白色,裤子的黑色和皮肤的肉色。头巾和衣袖上的图案,融入了传统民间文化,吸收了东北大花布的图样,红底粉牡丹,以活泼热情的红色为主调,造成欢快的气氛,红色在中国是最喜庆、吉祥和富有的颜色,给人以热情、温暖、完满的感觉,当红色加白粉变成粉红色时,它代表温柔、梦想、幸福和含蓄,是温和的中庸之色,更有“柔情”之感。除了大色块的安排,我也注意小细节的变化,色块与色块之间过渡明显,力求在不同的色阶中寻找丰富的纯度变化,视觉顺序分明,主体人物突出。为了表现生气蓬勃的惠安女,在肤色的处理上,偏向赭石和胭脂。人物上衣用统一的白色,象征着光明,在庄重有力的黑色裤子的衬托下,人物显得热情、奔放,同时形成黑白灰节奏和富有韵律的装饰美感,给人以明快的色彩感觉,整体效果在精美中见典雅。

清代画家恽寿平说:作画贵在摄情。艺术作品的生成,是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有感而发,以丰富的情感为中心来刻画表现的。情感是作品的灵魂,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要传达好情感离不开色彩,色彩是诱人的感官手段,有很强的情绪感染力,影响着整幅画的艺术效果。我们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主动地、科学地去分析色彩规律,灵活地运用色彩来经营画面,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反映自己的思想,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理想化的艺术作品,使其成为传达个人思想、感情、个性的艺术品,使鉴赏者通过画面的色彩直接体会到画家的独特心情,从而产生共鸣。

丽日和风 200cm×116cm 2017年

晚风 180cm×180cm 2010年

猜你喜欢
惠安女韩熙载工笔画
美丽的惠安女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布艺贴画——勤劳的惠安女
要怎样称赞你
狂欢派对中的局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
被误读的《韩熙裁夜宴图》
骆雪芳:梦飞国际教育的惠安女
粉红荷花工笔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