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会稽士族的学术著述及贡献

2017-10-16 03:42渠晓云
关键词:经籍贺氏隋书

渠晓云

(浙江工商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中古会稽士族的学术著述及贡献

渠晓云

(浙江工商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中古时期士族文化经历了兴起、走向兴盛,最终衰落的过程。士族的学术著述会直接反映出家族的学术传统,也与家族的兴衰直接关联。中古会稽士族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侨姓士族共居会稽,既与侨姓有融合,又保留了独特的个性;在学术上,既与整个中华学术传统有一致性,又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创新。文章拟揭示中古会稽士族在中古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表格的形式将会稽士族的著述从经、史、子、集四方面作全面统计,并根据统计分析某类著述分布的朝代、家族、著述的学术重点等,最后总结中古会稽士族的主要学术贡献。

中古;会稽;士族;著述

中古时期士族文化经历了兴起、走向兴盛,最终衰落的过程。士族的学术著述会直接反映出家族的学术传统,也与家族的兴衰直接关联。中古会稽士族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侨姓士族共居会稽,既与侨姓有融合,又保留了独特的个性;在学术上既与整个中华学术传统有一致性,又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创新。本文拟揭示中古会稽士族在中古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表格的形式将会稽士族的著述从经、史、子、集四方面作全面统计,并根据统计分析某类著述分布的朝代、家族、著述的学术重点等,最终总结中古会稽士族的学术贡献及其学术特征。

本文以《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为主,兼及史书、方志等文献的记载,统计如下:

一、经学著述与分布

①《隋书·经籍志》所载:《梁宾礼仪注》九卷。卷数与《南史》、《梁书》不同。《南史·贺玚传》载:“《宾礼仪注》一百四十五卷”。《梁书·徐勉传》载:《宾礼仪注》“一百三十卷”。此处采用了《南史》本传所载。

从以上的统计可以看出:

第一,从朝代来看,会稽士族东吴时期经学著作有四部,两晋有十一部,南朝有二十部,其中宋代两部,齐代一部,陈代一部,其余十七部都集中在梁代。由此可见,东吴时期是会稽经学著述的开端期,两晋时期是会稽士族经学著述的发展期,梁代是会稽士族经学著述的高峰期。

第二,从家族来看,东吴的经学著述集中在虞氏,主要是虞翻一人的著述。到了两晋,除了虞氏外,更多的家族参与到经学研究中来,谢氏、贺氏、孔氏都有著述。南朝时期,除了虞愿、谢峤的两部著作外,其余全部集中在贺氏、孔氏。由此可见,会稽虞氏在东吴时期经学兴盛,两晋时期仍以经学为主,南朝时经学衰落;会稽谢氏仅两晋时期有著述;会稽孔氏不以经学著称,但也时有著述,梁代达到高峰,孔子祛一人独著六部;会稽贺氏后来居上,东晋贺循为经学大家,到梁代以贺玚、贺琛为代表的贺氏经学一门繁盛。

第三,从著述内容来看,会稽士族关注《周易》《礼记》《毛诗》《论语》《春秋》《尚书》《孝经》等。

《周易》一直是会稽士族重视的经典。东吴虞翻《周易》著述两部。虞氏家传研习《易》。虞翻高祖故零陵太守从小就钻研孟氏《易》,曾祖父故平舆令虞成,赞述其业,祖父虞凤继续精研,父亲虞歆,受本於凤,世传其业,至虞翻为五世。虞翻与孔融书,并示所著《易注》。果然得到了孔融的认同,答书曰:“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又观象云物,察应寒温,原其祸福,与神合契,可谓探赜穷通者也。”会稽东部都尉张纮又与融书曰:“虞仲翔前颇为论者所侵,美宝为质,彫摩益光,不足以损。”[1]最终成为著名的易学大家。梁贺琛《周易讲疏》、孔子祛续朱异《集注周易》。可惜,书并不存。

会稽士族尤其擅长《礼》学。《丧服》是《仪礼》中的其中一篇,专讲人死后亲族丧事的礼节、服饰,会稽士族很重丧礼,上表列有六部之多。东晋三部,分别是贺循《丧服要纪》《丧服谱》,孔伦《集注丧服经传》。梁有两部,贺游《丧服图》、贺玚《丧服义疏》。陈代一部,谢峤《丧服仪》。会稽士族著述《礼》学甚多。贺玚《礼记新义疏》二十卷、《礼论要钞》一百卷,贺琛《三礼讲疏》,孔子祛续何承天集《礼论》一百五十卷。以上著述多亡,只有贺玚《礼记新义疏》因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多引,尚有条目留存。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佚本。该辑佚本从《礼记正义》《经典释文》等经注中辑录四十七条,主要内容涉及句读、字词释义、经义诠释、重释郑说、解说仪礼等方面。

此外,会稽士族所传《诗经》,主要集中在《毛诗》的解释上。两晋时期,虞喜著《毛诗略》,谢沈有《毛诗注》《毛诗释义》《毛诗义疏》三本著述。以上四书皆亡逸。会稽士族也重《论语》,上列有三部注释。虞翻《论语注》、虞喜《论语赞》、孔澄之《论语注》,今皆不存。会稽士族对《尚书》也有关注,上列三种,有晋谢沈《尚书注》,梁孔子祛《尚书义》《集注尚书》。会稽士族于《春秋》不太重视,上列仅两种,仅有虞翻《春秋外传国语注》、贺道养《春秋序》。会稽士族对《孝经》也有研究,上列两种,晋虞槃佐《孝经注》、梁贺玚《孝经义疏》。以上著述皆不存。

对五经的整体把握,总述类的著作有五种。齐梁时虞愿《五经论问》,梁贺玚《五经异同评》《五经义》,贺琛《五经滞义》,孔子祛《五经讲疏义证》。

二、史学著述与分布

朝 代著 者书 名卷 数资料来源东吴谢承《后汉书》130《隋书·经籍志》谢承《会稽先贤传》7《隋书·经籍志》贺氏《会稽先贤像赞》5《隋书·经籍志》贺氏《会稽先贤传像赞》4《新唐书·艺文志》贺氏著作列于谢承之后,钟离岫之前。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2《隋书·经籍志》贺氏《会稽太守像赞》2《新唐书·艺文志》贺氏著作列于钟离岫之后。朱育《会稽土地记》4《隋书·经籍志》晋谢沈《后汉书》85《隋书·经籍志》贺循《会稽记》1《隋书·经籍志》虞预《晋书》44《晋书·虞预传》:“著《晋书》四十余卷。”《隋书·经籍志》:“《晋书》二十六卷。本四十四卷,讫明帝,今残缺。”《新唐书·艺文志》:“《晋书》五十八卷。”虞预《会稽典录》24《晋书·虞预传》:“《会稽典录》二十四篇。”虞预《诸虞传》12《晋书·虞预传》:“《诸虞传》十二篇。”孔愉《晋咸和咸康故事》4《隋书·经籍志》虞槃佐《高士传》2《隋书·经籍志》虞槃佐《孝子传》1《隋书·经籍志》宋虞览《虞氏家记》《隋书·经籍志》孔灵符《会稽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不录,但《会稽记》多为古书所引。鲁迅辑录《会稽记》佚文一卷,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虞愿《会稽记》《南齐书·虞愿传》:著“撰《会稽记》,文翰数十篇。”虞龢《法书目录》6《隋书·经籍志》虞通之《妒记》2《隋书·经籍志》虞通之《后妒记》4《新唐书·艺文志》齐孔稚珪《陆先生传》1《隋书·经籍志》孔逭《三吴决录》《南史·文学·孔逭传》:“著《三吴决录》,不传。”

朝 代著 者书 名卷 数资料来源梁虞孝敬《广梁南徐州记》9《隋书·经籍志》虞孝敬《高僧传》6《隋书·经籍志》慧皎①《高僧传》14《隋书·经籍志》贺玚《梁宾礼》1《隋书·经籍志》贺玚《梁宾礼义注》9《隋书·经籍志》贺玚《朝廷博议》《梁书·贺玚传》:“著《朝廷博议》数百篇。“贺琛《谥法》②5《隋书·经籍志》贺琛《梁官》《梁书·孔子祛传》:“中书舍人贺琛受敕撰《梁官》,启子祛为西省学士,助撰录。”总计22人31部386卷①②慧皎,俗姓不详,会稽上虞人。《隋书·经籍志》载“《谥法》五卷(梁太府卿贺玚)”,误,当为“贺琛”。其一,贺玚未任太府卿,贺琛曾任;其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载:“贺琛《谥法》三卷。”朱彝尊《经义考》载:《谥法》四卷,贺琛撰。王谟《汉魏遗书钞》辑录100条。

慧皎,俗姓不详,会稽上虞人。

《隋书·经籍志》载“《谥法》五卷( 梁太府卿贺玚) ”,误,当为“贺琛”。其一,贺玚未任太府卿,贺琛曾任; 其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载: “贺琛《谥法》三卷。”朱彝尊《经义考》载: 《谥法》四卷,贺琛撰。王谟《汉魏遗书钞》辑录100 条。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到:

第一,从时代来看,史学著述东吴时期有七部,两晋时期有九部,南朝有十六部,其中宋六部,齐二部,梁八部。由此可见,会稽士族擅史学,史学著述在东吴时期就进入繁荣期,之后各代史学传统不辍。

第二,从家族来看,东吴时谢氏、贺氏、钟离氏、朱氏等会稽士族皆有著述,其中谢承两部,贺氏两部,钟离岫两部,朱氏两部。到了两晋,谢氏、贺氏仍有著述,各有一部,孔氏开始著述有两部,虞氏开始著述即多达五部。南朝时期,主要集中在孔氏、虞氏、贺氏,其中孔氏三种,贺氏五种,虞氏七种。由此,会稽谢氏东吴、两晋有著述,南朝则无继;会稽钟离氏、朱氏仅在东吴时有著述;会稽孔氏不以史学著称,但两晋、南朝时有著述;会稽贺氏在东吴时期史学兴盛,两晋著述较少,南朝又达高峰;会稽虞氏从晋代开始到南朝,史学著述达十三种之多,可见会稽虞氏以史学传家,史学繁盛。

第三,从内容来看,会稽士族的史学著述形式多样,有正史、传记、地理、政书、杂史、目录等。

正史类三部,分别是东吴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两晋谢沈《后汉书》八十五卷、虞预《晋书》四十四卷。前两种《后汉书》已佚,虞预《晋书》散见史书,尚有汤球《九家旧晋书辑本》中辑录40条。

杂史类一部,孔愉《晋咸和咸康故事》四卷,今不存。

传记类最多,有十六部。其中郡书类为多,有七部。郡书主要记载会稽先贤,东吴时期有六种,分别是谢承《会稽先贤传》、贺氏《会稽先贤像赞》、贺氏《会稽先贤传像赞》、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贺氏《会稽太守像赞》。晋有虞预《会稽典录》,此书虽不存,但多为后世史书引用。鲁迅《会稽郡故书杂集》辑录七十二人,分上下两卷。南齐孔逭著有《三吴决录》,不传。

谱牒类有两种,均是虞氏所著,分别是晋虞预《诸虞传》、宋虞览《虞氏家记》。关于这类著作,《史通·采撰》评价曰:“郡国之记,谱牒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士族。”

总录类有六部,记录高士、孝子、高僧、妒妇等某一类人的传记。《隋书·经籍志》载:虞槃佐《高士传》二卷,《新唐书·艺文志》载:虞槃佐《孝子传》一卷。此二书皆散亡。《旧唐书·经籍志》载:虞通之《妒记》二卷,《新唐书·艺文志》载:虞通之《后妒记》四卷。《隋书·经籍志》载:虞孝敬《高僧传》六卷、慧皎《高僧传》十四卷。虞孝敬《高僧传》亡。慧皎《高僧传》,是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高僧的传记。另,有孔稚珪《陆先生传》一卷,属单传。

地理类有五部,包括汉末朱育《会稽记》四卷,晋贺循《会稽记》一卷,宋孔灵符《会稽记》,齐虞愿《会稽记》,梁虞孝敬《广梁南徐州记》九卷。以上地理类除了一部是记录徐州外,其它均是写会稽的地理。以上书亡。孔灵符《会稽记》,《隋书·经籍志》及《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不录,但其《会稽记》多为古书所引用。鲁迅辑录《会稽记》佚文为一卷,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会稽记》为记载古代会稽地理传说的重要资料,多介绍会稽境内名山胜水的地理地貌、传说故事、历史掌故以及民俗民风。这类书和郡书类似,也是为了“美其邦族”。

政书类有五部,基本是仪制、典制类,皆出自梁代。贺玚《朝廷博议》,当为仪制类。贺琛《谥法》为仪制类。贺琛《梁官》,当为官职类政书。可以见出,在梁代恢复礼制的过程中,会稽士族尤其是贺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录类一部,《新唐书·艺文志》载:虞龢著《法书目录》二卷。《法书目录》,当为最早的关于书法的专门目录书。史书中未记载虞龢善书,但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有虞龢《论书表》,可见虞龢对书法有极大兴趣,且有独到的看法。

三、子部著述与分布

朝 代著 者书 名卷 数资料来源东吴虞翻《老子注》2《隋书·经籍志》虞翻《杨子太玄经注》14《隋书·经籍志》虞翻《周易集林律历》1《隋书·经籍志》虞翻《易律历》1《隋书·经籍志》晋虞潭《大小博法》1《隋书·经籍志》虞潭《投壶经》4《隋书·经籍志》虞潭《投壶变》1《隋书·经籍志》虞喜《志林新书》30《隋书·经籍志》虞喜《广林》24《隋书·经籍志》虞喜《后林》(《后林新书》)10《隋书·经籍志》:《后林》10卷。《新唐书·艺文志》:《后林新书》10卷。虞喜《安天论》6《隋书·经籍志》宋贺道养《贺子述言》(《贺子》)10《隋书·经籍志》:《贺子述言》10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贺子》10卷。虞通之《善谏》2《隋书·经籍志》梁虞孝敬《内典博要》30《隋书·经籍志》贺玚《老子讲疏》《庄子讲疏》《梁书·贺玚传》:“著《礼》《易》《老》《庄》讲疏。”总计7人16部136卷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到:

第一,从时代来看,子学著述东吴时期有四部,两晋时期有七部,南朝有六部,其中宋二部,梁三部。由此可见,会稽士族也擅长子学,两晋时期著述繁盛,之后各代都有著述。

第二,从家族来看,主要集中在虞氏、贺氏,尤以虞氏为主。东吴时虞翻独著四部。两晋,七种著述全部来自虞氏。南朝时期虞氏两部,贺氏开始著述,有三部。由此可以看到,会稽虞氏子学最是兴盛,从东吴开始到南朝各代子学著述总计十三部,占了总数的81%。会稽贺氏子学著述较晚,在南朝有著述。

第三,从内容来看,会稽士族的子学著述内容丰富,有儒家、兵家、天文历算、释家、道家、杂家等。

儒家类有一种,《隋书·经籍志》载:虞翻著《扬子太玄经注》十四卷,此书散亡。

兵家类有三种,皆出自虞潭。虞潭善于武略,为东晋初期的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颇有文才,善著述。《隋书·经籍志》载:虞潭著有兵书《大小博法》一卷,《投壶经》四卷,《投壶变》一卷,三书皆亡。

天文历法类三种,皆出自虞氏。《隋书·经籍志》载:虞翻著《周易集解律历》一卷、《易律历》一卷,虞喜著《安天论》六卷。虞氏向来以天文历法著称。虞喜是西晋著名天文学家,为申论宣夜说而作《安天论》,以难浑、盖。

释家类有一种,虞孝敬著《内典博要》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虞孝敬《内典博要》三十卷。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记载:“湘东王记室虞孝敬撰《内典博要》四十卷”,“颇同《皇览》《类苑》之流。后得出家,改名道命。”[2]唐释道宣《续高僧传》记载:“逮太清中,湘东王记室虞孝敬,学周内外,撰《内典传要》三十卷。该罗经论,条贯释门。诸有要事备皆收录,颇同《皇览》《类苑》之流。渚宫陷没,便袭染衣,更名道命,流离关辅,亦有著述。”[3]

道家类三种,分别是《隋书·经籍志》载:虞翻注《老子注》两卷,《梁书·贺玚传》载:贺玚著《老子讲疏》《庄子讲疏》。

杂家类五种,分别是虞喜著述三种、虞通之著作一种、贺道养著述一种。《隋书·经籍志》载:虞喜撰《志林新书》三十卷,梁有《广林》二十四卷,又《后林》十卷。《晋书·儒林·虞喜传》载:“为《志林》三十篇”。《隋志》作三十卷,《唐志》二十卷,并题为《志林新书》。鲁迅据《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三国志·吴书》注、《太平御览》等十种古籍校录而成一卷,共四十则。《隋书·经籍志》载:宋领军长史虞通之撰《善谏》二卷。《隋书·经籍志》载:宋太学博士贺道养撰《贺子述言》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载:《贺子》十卷。此书与《隋志》中的《贺子述言》当是一种。

四、集部著述与分布

朝 代著 者书 名卷 数资料来源东吴虞翻后汉侍御史《虞翻集》2《隋书·经籍志》谢承《谢承集》4《隋书·经籍志》晋贺循晋司空《贺循集》18《隋书·经籍志》虞喜奉朝请《虞喜集》11《隋书·经籍志》孔坦晋侍中《孔坦集》17《隋书·经籍志》孔严吴兴太守《孔严集》11《隋书·经籍志》孔汪太常卿《孔汪集》10《隋书·经籍志》谢沈《谢沈集》10《隋书·经籍志》谢沈《文章志录杂文》8《隋书·经籍志》宋贺道养《贺道养集》10《隋书·经籍志》贺《贺集》11《隋书·经籍志》贺弼《贺弼集》16《隋书·经籍志》虞通之宋黄门郎《虞通之集》15《隋书·经籍志》孔琳之宋太常卿《孔琳之集》9《隋书·经籍志》孔宁子宋侍中《孔宁子集》11《隋书·经籍志》孔欣国子博士《孔欣集》9《隋书·经籍志》齐虞羲齐前军参军《虞羲集》9《隋书·经籍志》孔稚珪齐金紫光禄大夫《孔稚珪集》10《隋书·经籍志》梁虞炎《虞炎集》7《隋书·经籍志》虞皭《虞皭集》6《隋书·经籍志》虞骞《虞骞集》《梁书·何逊传》:虞骞“工为五言诗”,“有文集”。孔休源奏议弹文15《梁书·孔休源传》:“凡奏议弹文勒成十五卷。”孔翁归《孔翁归集》《梁书·何逊传》:孔翁归“工为诗”,“有文集”。孔奂《孔奂集》15孔奂弹文4《陈书·孔奂传》:“有集十五卷,弹文四卷。”总计23人25部238卷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到:

第一,从时代来看,会稽士族集部著述东吴时期有二部,两晋时期有七部,南朝有十六部,其中宋七部,梁五部,陈二部。由此可见,会稽士族集部著述丰富,从晋开始繁盛,宋、齐、梁、陈各代都有创作。

第二,从家族来看,集部著述主要集中在孔氏、虞氏。东吴时,虞翻别集一种,谢承别集一种。两晋,贺氏一种,虞氏一种,谢氏两种,孔氏三种。南朝时期,贺氏三种,虞氏五种,孔氏八种。总计,集部谢氏三种,贺氏四种,虞氏七种,孔氏十一种。由此可以看到,会稽孔氏文学最是兴盛,其次虞氏也擅长,而贺氏并不擅长文学。

第三,从形式来看,会稽士族的集部著述形式基本有两种:一是别集类,一是杂文、弹文、奏议类。其中,除谢沈《文章志录杂文》八卷、孔休源奏议弹文十五卷、孔奂弹文四卷等三种外,其余二十二种皆为别集。其中,《虞骞集》《孔休源集》《孔翁归集》《孔奂集》等四种别集《隋书·经籍志》未著录,可见在隋代已散亡。又《虞皭集》六卷见于《旧唐书·经籍志》,其余别集皆见《隋书·经籍志》。

五、中古会稽士族的主要学术贡献

根据上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会稽士族在中古时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学术贡献:擅长经学从而儒学大师辈出、史学方面不仅有深厚的传统且创新不断、文学方面开创了新的体裁、在天文学的某些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一)儒学大师辈出

会稽士族的经学贡献主要集中在《易》学和《礼》学。会稽虞氏,尤其是虞翻是象数解《易》的代表,在易学史和哲学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会稽士族擅长礼学,尤其是会稽贺氏家族贡献突出。从东晋贺循到梁代贺玚、贺琛,贺氏家族从礼节、礼制、《礼记》讲疏等多方面,代表了那个时代礼学的最高成就。

1.三国硕儒虞翻

虞翻(164-233),字仲翔。善武力,有谋略,通医学,懂占卜,不仅博学洽闻,著述丰富,尤其在《易》学上做出重要的成就。据《隋书·经籍志》载虞翻著有四部关于《周易》的著作:《周易注》九卷、《周易集林律历》一卷、《易律历》一卷,与陆绩合撰《周易日月变例》六卷。其中多关涉天文历算。最终成为三国著名的《易》学大师。汤用彤按照地域思想的不同,将三国《易》学分为三派:一是江东一带,以虞翻、陆绩等人为代表;二是荆州,以宋忠为代表;三是北方,以郑玄、荀融等人为代表[4]。虞翻是汉代以象数解《易》的代表。提出卦变说、旁通说,“使得一卦变为两卦以上的卦,然后再以互体说、取象说,解释经传文句。”[5]虞翻在易学史和哲学史都有自己的价值。就易学史而言,“他继承了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释《周易》经传,取代了京房易学和《易纬》中的阴阳灾变说。”在哲学史而言,“其卦变说蕴藏着一种理论思维,即以对立面的推移和转化,特别是以阴阳二爻互易及其地位的转化为变易的基本法则。”[5]

虞翻实为硕儒,非只精通《易》,长期专注于学问与讲学。正如韦昭《国语解》:“建安、黄武之间,故侍御史会稽虞君、尚书仆射丹阳唐君,皆英才硕儒,恰闻之士也。”晚年被徙交州时,收徒教授,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终其一生以文化的传播为己任。

2.晋儒宗贺循

贺循(260—319),字彦先。言行举动,必以礼让,好学博闻,尤善三《礼》。

贺循有高德志操,才识清远。早年任武康令时,深得顾荣、陆机、陆云的赞赏。三人皆为才德兼备之士,联合上表举荐贺循。又陈敏作乱时,诈称诏书,以贺循为丹阳内史。贺循以脚疾拒绝,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陈敏竟不敢逼。而此时州内豪杰无不受陈敏爵位,只有贺循与同郡朱诞不豫其事。被时人评价“会稽贺生,体识清远,言行以礼。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秀。”[6]入东晋,深得晋元帝司马睿的器重。贺循为人谦退,虽一再上表辞让,拜太常、太子太傅,晚岁改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临终前,太子三次前往探视。去世后,晋元帝素服举哀,哭之甚恸。贺循善著述。《隋书·经籍志》载:《丧服要记》十卷,梁有《丧服要记》六卷,《丧服谱》一卷,《会稽记》一卷,《贺循集》十八卷。

贺循博览众书,尤精礼传。东晋朝廷初建,宗庙制度多有疑滞。尚书仆射刁协时与贺循有不同意见,贺循答义深备,最终按贺循的意见来实施。朝廷礼制每有疑异,皆向贺循咨询。贺循总能依经礼而议,从而为东晋礼制建设提出了不少合理的意见,被尊称为“当世儒宗”[7]。

3.晋通儒虞喜

虞喜(281-356),字仲宁。少立操行,博学好古。朝廷多次征召不仕,专心治学,著述颇丰,在史学、文学、天文学等方面皆有突出成就。

虞喜终其一生,专心经传,兼览谶纬,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隋书·经籍志》载:梁有《周官驳难》三卷,孙琦问,干宝驳,晋散骑常侍虞喜撰;《论语》九卷郑玄注,晋散骑常侍虞喜赞;《新书对张论》十卷;《志林新书》三十卷;梁有《广林》二十四卷,又《后林》十卷;《安天论》六卷。另有《奉朝请虞喜集》十一卷。

虞喜因深谙礼制,深受时人崇敬。虽不作官,但其礼学尤为朝廷见重,当世不能决策之礼制问题皆要向虞喜咨访。同乡贺循为司空,“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8]

4.齐梁大儒贺玚

贺玚(452-510),字德琏,贺循玄孙。贺氏世代以儒术显,父贺损,亦传家业。贺玚少传家业,学《三礼》。齐时,刘为会稽府丞,见贺玚而非常器重。一起造访吴郡张融,指贺玚对张融说:“此生神明聪敏,将来当为儒者宗”[9]。并推荐为国子生。后果然为其言中。贺玚历任齐、梁奉朝请、太学博士,太常丞等,在齐梁的礼制创建中做出了贡献。

贺玚于《礼》尤精。梁武帝天监初,命群儒制礼,《通典》卷四十一载:“吉礼则明山宾,凶礼则严植之,军礼则陆琏,宾礼则贺玚,嘉礼则司马褧”。中由太常丞贺玚掌《宾礼》,六年乃成。徐勉《上修五礼表》曰:“《宾礼仪注》以天监六年五月二十日上尚书,合十有七秩,一百三十卷,五百四十五条。”[10]梁武帝召见说《礼》义,异之,诏朝朔望,预华林讲。天监四年,开五馆,以贺玚兼任《五经》博士,别诏为皇太子定礼,撰《五经义》。当时梁武帝方创定礼乐,贺玚所建议多见施行。

贺玚乡里聚徒教授,四方受业者三千余人,馆中生徒常百数,弟子明经封策至数十人。著《礼》《易》《老》《庄》讲疏,《朝廷博议》数百篇,《宾礼仪注》一百四十五卷。

5.梁通儒贺琛

贺琛(约482-约550),字国宝。幼孤,伯父贺玚授其经业,一闻便通义理。贺玚异之,常曰:“此儿当以明经致贵。”[11]贺玚卒后,贺琛因家贫常往来于诸暨贩米以养母。余闲则习业,尤精三《礼》。二十余岁时就有贺玚生前的门徒从其问道。年将三十,在郊郭之际筑茅茨数间,从事讲授。因有深厚的家传礼学,贺琛能探究精微,占述先儒,吐言辩絜。受业听讲者终日不疲。

贺琛深谙礼学,又善经学。湘东王幼年临会稽郡,到溉为行事,听说贺琛美名,命驾造访。正值贺琛讲授,学侣满筵。闻上佐忽至,莫不倾动,而贺琛说经不辍。到溉下车,欣然就席,便申问难。贺琛往复从容,义理该赡。到溉叹曰:“通儒硕学,复见贺生。今且还城,寻当相屈。”[11]

后出仕,普通中,召补祭酒从事,已四十余岁。历官中书通事舍人、尚书左丞、御史中丞、通直散骑常侍,参礼仪事。梁武帝闻其有学术,特在文德殿召见,与语悦之,谓仆射徐勉曰:“琛殊有世业”[12]。每觐见梁武帝,常与之语良久,中书省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12]。贺琛容貌行止都雅,故有此语。

贺琛任职时,凡涉及郊庙的礼仪制度,多由他创定。贺琛所撰《三礼讲疏》《五经滞义》及诸仪法,凡百余篇。

6.梁大儒孔子祛

孔子祛,会稽山阴人。少孤贫好学,耕耘樵采,常怀书自随,役闲则诵读,勤苦自励,遂通经术。尤明古文《尚书》,兼国子助教,讲《尚书》四十遍,听者常数百人。为西省学士,助贺琛撰录,书成,兼司文侍郎,不就。

梁武帝撰《五经讲疏》及《孔子正言》,专使孔子祛检阅群书以为义证。事毕,敕孔子祛与朱异、贺琛于士林馆递日执经。后加通直正员郎,卒官。孔子祛著《尚书义》二十卷,《集注尚书》三十卷,续朱异《集注周易》一百卷,续何承天集《礼论》一百五十卷[13]。

(二)史学传统的发扬

会稽士族史学传统深厚,不仅历代皆有正史类著述,如东吴谢承《后汉书》、晋虞预《晋书》,而且尤为关注本地的先贤、历史和地理。郡书类如谢承《会稽先贤传》、虞预《会稽典录》等,谱牒类如虞预《诸虞传》、虞览《虞氏家记》等,地理类如贺循《会稽记》、孔灵符《会稽记》等,各类史学著述丰富,反映了会稽士族对地域乡邦的真挚情感。正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杂述》曰:“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闻爱异。”[14]同时,留下了几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或首开该类著述,或是现存该类著述的第一部。

1.虞龢《法书目录》:第一部书法目录类著作

虞龢,会稽余姚人。任太学博士,后又任中书郎,与其才学相关。虞龢少年即好学爱书,“少好学,居贫屋漏,恐湿坟典,乃舒被覆书,书获全而被大湿。时人以比高凤。”[15]

因受宋明帝的重视,虞龢受命编辑先贤法书名录,著有《法书目录》六卷。《法书目录》是第一部关于书法的目录学著作。书虽逸亡,但仍然可见当时书法的盛行。虞龢现存与书法有关的,是一篇呈给宋明帝的表文《论书表》。据该表所载还有其他著作《诸杂势》一卷,《二王镇书定目》六卷,《羊欣书目》六卷,《锺张等书目》一卷。

2.慧皎《高僧传》:第一部记录历代高僧的传记

慧皎,生卒年不详,梁会稽上虞人,俗姓未知,当为会稽某姓士族子弟,学通内外典籍,常住会稽嘉祥寺。春夏讲经,秋冬著述。其中最著名者即《高僧传》。

慧皎《高僧传》,是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高僧的传记载了从汉明帝十年,到梁天监十八年,共四百五十三年间“包举南北二百五十七人,又旁出附见者二百三十九人”[16]的高僧传记。详细记录了从汉代到梁代各时期高僧的生平事迹,以及高僧与名士的交游,是佛教的重要典籍,不仅可以见出佛教的繁荣,而且也是研究汉晋南朝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唐释道宣受其影响著有《续高僧传》。

(三)文学体裁的开创

1.虞喜《志林新书》:最早的学术笔记

《晋书·儒林·虞喜传》载:虞喜为《志林》三十篇。《隋志》作三十卷,《唐志》二十卷,并题为《志林新书》。鲁迅据《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三国志·吴书》注、《太平御览》等十种古籍校录而成一卷,共四十则。

据鲁迅辑录《志林》一卷来看,《志林》应该是一部学术笔记,内容涉及地理、训诂、典故、历史、职官、礼制、礼器、神话、传说等,多为考证性札记。《志林新书》是现存最早的学术笔记,开启了后世学者著述之风气。

2.虞通之《妒记》:导后世院本小说之先路

宋虞通之,秉承家学,善言《易》,能著述。《隋书·经籍志》载:《妒记》二卷,子书《善谏》二卷。《宋黄门郎虞通之集》十五卷(梁二十卷)。

虞通之《妒记》是第一部关注妒妇的著作。《隋书·经籍志》载:虞通之《妒记》二卷,《新唐书·艺文志》载:虞通之《后妒记》四卷。二书皆亡,仅见于《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及《艺文类聚》等类书,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录《妒记》七则。

史书记载,虞通之作书出于圣意:“宋世诸主莫不严妒,明帝每疾之。湖熟令袁滔妻以妒赐死,使近臣虞通之撰《妒妇记》。”[17]可见妒妇已经是当时非常普遍、严重的社会现象,不但引起皇帝的重视,还指定人来撰写这类妒妇的故事。《妒记》与《世说新语》一样属于志人小说集,内容多为真人真事,被后世史书采录,如关于王导妻曹氏条被《晋书》采用。

从现存七条内容来看,《妒记》记载了两晋妒妇的事迹,主要表现在拒绝丈夫纳妾、限制丈夫交往,“这部《妒记》大约是我国第一部以夫妇关系为题材的小说集,很值得重视。”[18]钱锺书《管锥编》曰:“盖《记》、《表》为一事而发,且出一人之手也。所刻画诸状,每导夫后世院本小说之先路。”[19]

《妒记》对后世影响深远。首先,出现了一些补作。如唐王方庆《续妒记》五卷、宋王绩《补妒记》八卷等著作,使妒妇文学一直延续。其次,后代几部大类书受《妒记》影响,皆设有“妒妇”一门,如《艺文类聚》《太平广记》等。

3.孔灵符《会稽记》:地理游记小品

宋孔灵符(?-465),孔愉曾孙。孔灵符关注地域文化,著有《会稽记》。虽《隋书·经籍志》及《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不录,但《会稽记》多为古书所征引。鲁迅辑录《会稽记》佚文为一卷,收入其《会稽郡故书杂集》。

根据鲁迅所辑录内容,《会稽记》为记载古代会稽地理传说的重要资料,多介绍会稽境内名山胜水的地理地貌、传说故事、历史掌故以及民俗民风。从地理到传说,内容丰富,文字流畅清新,有如山水游记,故《会稽记》可看作南朝地理游记小品文。

(四)天文学上的重要贡献

通儒虞喜,不仅史学、文学成就突出,在天文上亦有贡献。他发现“岁差”,以及所持“安天论”,在天文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1.“岁差”的发现

晋虞喜在咸和五年(330)发现“岁差”。《宋史·律历志》曰:“《书》举正南之星以正四方,盖先王以明时授人,奉天育物。然先儒所述,各有同异。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20]这是中国天文学上的大事件。

虞喜第一次发现岁差后,得到何承天、祖冲之等人的认同,祖冲之编订《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入。

2.“安天论”

虞喜著《安天论》,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该文指出:古来言天体者三家,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今见《昕天论》、《穹天论》为浑天说、盖天说张目,故特别要为宣夜说申论。虞喜主张:“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即天地有无限的空间,日月星辰各自运行。接着指出“浑然包地”的浑天说、“浑然有盖”的盖天说的不合理处。如果“天裹地似卵含黄”,则“地是天中一物”,古人何必再用“地”这一名称来配“天”[21]。这一主张既否定了主张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又批判了主张天地浑圆、天包地如同鸡子卵裹黄的浑天说。

虞喜赞同宇宙无限的宣夜说,并予以继承和发展,这在天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宣夜说展示了一幅无穷无尽的宇宙景象,日月众星在气的托浮下自然运行,在天文学上具有开创的意义。李约瑟认为:“这种宇宙观的开明进步,同希腊的任何说法相比,的确都毫不逊色,亚里多士德和托勒密僵硬的同心水晶球概念,曾束缚欧洲天文学思想一千多年。中国这种在无限的空间中飘浮着稀疏的天体的看法,要比欧洲的水晶球概念先进得多。”[22]

综上,中古会稽士族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经学、史学、文学、天文等方面,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陈寿.虞翻传[M]//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1320.

[2]释道世.法苑珠林[M].卷一百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

[3]释道宣.续高僧传[M]//大正藏:卷一 史传部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426.

[4]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3.

[5]朱伯昆.易学哲学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218、220.

[6]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3-114.

[7]房玄龄.贺循传[M]//晋书:卷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1830.

[8]房玄龄.虞喜传[M]//晋书:卷九十一·儒林.北京:中华书局,1974:2348.

[9]姚思廉.贺玚传[M]//梁书:卷四十八·儒林.北京:中华书局,1973:672.

[10]姚思廉.徐勉传[M]//梁书: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382.

[11]李延寿.贺琛传[M]//南史: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1507、1509.

[12]姚思廉.贺琛传[M]//梁书:卷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3:541、542.

[13]李延寿.孔子祛传[M]//南史:卷七十一·儒林.北京:中华书局,1975:1743-1744.

[14]浦起龙.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55-256.

[15]李延寿.丘巨源传附[M]//南史:卷七十二、卷七十一·文学.北京:中华书局,1975:1770.

[16]汤一介.绪论[M]//慧皎,汤用彤.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2.

[17]李延寿.王藻传[M]//南史: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619.

[18]向楷.世情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35.

[19]钱锺书.管锥编: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1324.

[20]脱脱.律历志[M]//宋史:卷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1689.

[2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1933.

[2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115-116.

Abstract:The culture of aristocratic families 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rise, flourishing and decline. The academic works of these families not only directly reflect the academic tradition, but also has a strong link with the vicissitude of them. Aristocratic families of Kuaiji 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is a special group, which lived together with the immigrant aristocratic families from the North, kept their special characters while fusing with the immigrant families, and retained their own innovation while inheriting academic tradition. Aimed at uncovering the importance of Kuaiji families in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kes full statistics of academic works of Kuaiji families from the aspects of Confucian classic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in the form of charts, analyzes the dynasties and families to which certain academic works belonged and the focal points of some academic works, and finally summarizes their academic contributions.

Keywords:middle ancient times; Kuaiji; long-established family; academic work

(责任编辑林东明)

TheAcademicWorksofKuaijiAristocraticFamiliesinMiddleAncientTimesandTheirContributions

Qu Xiaoyu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K204;I206.2

A

1008-293X(2017)04-0068-13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7.04.011

2017-05-21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课题“中古会稽士族研究”(11JDYW1ZD)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渠晓云(1974- ),女,山西临县人,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 向:魏晋南北朝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经籍贺氏隋书
彝文经籍《祭龙经·祭彩虹经》中的敬畏自然观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对《国史经籍志》的利用与考订
中国瑶族文化经籍的海外传播及其意义
裴矩《西域图记》研究拾零
贺氏源头考
杨坚的儒学阅读及其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
拼搏之后的贺氏孤儿:联想曾力图存亡续绝
无贞洁,吾宁死
关于梅山地区民间宗教习俗中经籍的个案调查
贺氏399植物生长微电活能在小麦与油菜上的肥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