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摭探

2017-10-17 00:48陈仲
成才之路 2017年27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史料实证问题链

陈仲

摘 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文章以一节高中历史校本课“朱熹,是圣贤吗”为例,从于起点寻疑设问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于课前多方搜集可信史料以备课堂探究、于课中依托史料与问题链体会实证精神几方面,研究在历史校本课程中涵养“史料实证”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校本课程;史料;问题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7-0025-0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不可或缺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作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如何才能涵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呢?本文以一节高中历史校本课“朱熹,是圣贤吗”为例,研究在历史校本课程中涵养“史料实证”素养的路径。

一、于起点寻疑设问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鉴于校本课程主要由教师和学生自己开发、自己管理、自己实施,校本课程的设置不应由教师“专断”,而应取决于师生双方。同时,鉴于喜欢探索未知、喜欢追随问题是大多数人的共性,校本课程的设计应通过寻疑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朱熹,是圣贤吗”为例,对了解朱熹的学者而言,这似乎是毋庸置疑、不证自明的。然而,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高一学生尚未学过《宋明理学》一课,对朱熹的认知大多仍然局限于小学、初中语文课本所学,因此在他们的记忆中朱熹是一个诗人。另一方面,当学生借助网络渠道自主了解朱熹,接触到的关于朱熹的评价则往往褒贬不一,其中亦不乏种种不堪的流言,如果不加以审辨,朱熹在许多学生眼中自然便沦为了“伪君子”。

二、于课前多方搜集可信史料以备课堂探究

所谓史料,“即‘历史资料或‘历史材料,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要涵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教师要在课前有意识地围绕探究方向多方选取可信史料,以便学生从中了解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史料的多种类型以及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以本课为例,从史料性质的角度,教师不仅搜集了关于朱熹的一手史料(如辛弃疾为朱熹撰写的一段祭文,朱熹撰写的《朱子家训》,而且还搜集了关于朱熹的二手史料(如美籍华人学者、朱子学专家陈荣捷撰写的《朱熹》,学者杨金鑫撰写的论文《朱熹与福建书院的兴盛》等)。从史料形式的角度,教师不仅通过网络搜集到了关于朱熹的文献史料、邮票图片以及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为《百家讲坛》开设的关于朱熹的系列讲座,还通过亲自走访福建三明尤溪朱熹的故里进行实地考察搜集到了与朱熹相关的文物图片等。

三、于课中依托史料与问题链体会实证精神

要涵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最关键的还在于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教师可依托课前多方搜集的史料与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使学生能通过对史料的辨析与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能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能据此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从而树立起“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分证据而后信”的实证精神,最终实现涵养“史料实证”的素养这一终极目标。

以本课为例,在“探究一:同时代人眼中,朱熹,是圣贤吗?”这一部分中,本文作者依托史料,设置了如下一组问题链:

材料一:南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出生于福建。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人民出版社,2009。教师设问:据材料一,朱熹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材料二: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宋)朱熹著,朱杰人编注:《朱子家训》,3页~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教师设问:据材料二,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最重要的品格是什么?教师设疑:朱熹既被后人誉为圣贤,也被骂作伪君子。何谓圣贤?何谓伪君子?朱熹为什么会被骂作“伪君子”呢?(播放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述的《走近朱熹》片段)教师设问:作为负责监察百官的监察御史的沈继祖,他对朱熹的弹劾可信吗?

材料三: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陈思《稼轩先生年谱》,见傅小凡:百家讲坛《走近朱熹·不寻常的少年》。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三——朱熹生前的挚友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朱熹撰写的这段祭文,你能看出辛弃疾眼中的朱熹是圣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教师设问:沈继祖与辛弃疾,一个是著名的爱国词人,朱熹生前的挚友;另一个是负责监察百官的监察御史。他们谁说的更可信呢?我们究竟该相信什么?历史学中的证据源于什么?

材料四:七月宁宗即位,诏赴行在奏事。八月差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十月奏事。宁宗之立,皇太后亲属韩侂胄(1207)自谓有功,居中用事。朱子上书直斥左右操权之失。——陈荣捷:《朱熹》,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教师讲述:根据材料四——美籍华人学者、朱子学专家陈荣捷撰写的《朱熹》一书的叙述,朱熹所以能够入朝为官,得益于谁的赏识与推荐?而入朝为官后的朱熹上书直斥皇帝左右之人操权的过失,又会直接得罪于谁?

材料五:庆元元年乙卯(1195),朱子年六十六。侂胄誣陷丞相赵汝愚不轨。丞相乃逃永州(今湖南零陵),途中死于衡州。丞相既逐,大权悉归侂胄。——陈荣捷:《朱熹》,1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材料六:二年丙辰,朝廷攻程朱之学甚急,称为伪学。选人余嚞上书乞斩朱子。沈继祖启奏罢职落祠。十二月果从其请。于是朱子二十余年之祠禄生涯,遂与其政治生涯一同终结。——陈荣捷:《朱熹》,1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教师设问:据材料五、材料六,朱熹政治生涯的结束与哪些事件相关?

材料七:开禧三年丁卯(1207)侂胄伏诛。嘉定二年己巳(1209)诏赐谥曰文,是以世称文公。——陈荣捷:《朱熹》,1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教师设问:据材料七,嘉定二年朱熹获得赐谥说明了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朱熹得到宋宁宗的赐谥很可能与什么事件相关?由此可见,朱熹所以遭遇沈继祖的弹劾,与什么有关?教师设问:读完这组材料,你更愿意相信沈继祖对朱熹的弹劾还是更愿意相信辛弃疾对朱熹的赞美?为什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料实证”作为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与素养,其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中的渗透,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2]陈斯风,戚青平.高中综合文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柴静.看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何成刚,彭禹,夏辉辉,沈为慧.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胡适.胡适文集:第五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史料实证问题链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