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彝族地区新村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7-10-17 14:57邹光发
办公室业务 2017年9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邹光发

【摘要】新农村建设作为彝族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任务,已经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资金、环境、资源、地形、人才、观念等问题与困境。生态文明作为全新的文明形态,蕴含了人本、和谐协同、文明、安全、有序、系统、发展等理念,为破解彝族地区新村建设诸多问题、困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路。笔者以盐源县为例,在分析彝族地区新村建设问题、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下彝族地区新村建设的协同机制构建与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彝族地区;新村建设

这些年,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在四川各地蓬勃开展;在精准扶贫的今天,新村建设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作为特殊的民族地区,彝族地区是建设美丽中国特殊而重要的区域,历来为中央、四川省委省府以及凉山州府高度重视,其新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不均衡发展态势明显,绿色发展理念贯彻不够。作为生态较好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大潮对彝族地区的建设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因此,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来探讨彝族地區新村建设的对策显得很有必要。

一、以盐源县为例分析彝族地区新村建设现状

根据盐源县的调研情况,彝族地区新村建设开展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一)新村建设的取向更加完善,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创新整合。以笔者调研的盐源县为例,盐源县提出了坚持“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的发展理念,围绕“环境大改善、观念大变革、素质大提升、产业大发展”的总体目标,遵循“规划先行、试点先行、先易后难、量力而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六大发展原则的思路,彰显了彝族地区新村建设价值取向的成熟与完善。

(二)新村建设项目上,特色产业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良好,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与广度。一是经济产业上,注重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据调研,盐源县非常注重 “产业建设与彝家新寨建设同步推进”,避免“空壳村” ,为抓好产业支撑,盐源以“龙头牵引、基地示范、科技支撑、品牌带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全力建设高原优质苹果、蛋白玉米、优质马铃薯、巨星辣椒、优质烤烟、生态核桃、特色林果业、果园生态鸡、绿色猪牛羊、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与食用菌等 “八大基地、十大产业”。目前,盐源农业“八大基地、十大产业”初具规模,助农增收效益明显,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98元,同比增加了806元。二是注重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生产生活的条件与环境。据调研,在盐源棉桠乡木邦营村的彝家新寨中得到完美注解——“前庭后院”的新寨新房里,设计别致,干净整洁,客厅、厨房在前庭,厕所、畜圈在后院,家家户户建起沼气池。

(三)新村建设的平台与方式上,政府主导型的新村建设模式较为普遍,其余方式融入不够。据调研,彝族地区从县政府到乡镇政府非常重视新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在乡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发挥乡村精英的带动带头作用。

(四)注重新村建设的环境与保障供给,但保障力度还有待强化。据调研,彝族地区各个县、乡、村都根据国家、省、市的要求,根据本地的实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为新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注重具体政策的出台与支持、环境改善、资金支持、人才培训,为新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各项保障。

二、契合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取向,完善理念促发展

(一)坚持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新村发展为了当地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考虑到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力求推动彝族地区新村建设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坚持和谐与协调的理念。推动彝族地区新村建设切实做到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环境、资源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各行业、乡村、社区之间协调发展。

(三)坚持创新、绿色、开放与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彝族地区各项事业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注重彝族地区各项事业生态化发展;注重彝族地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积极引进外来先进的观念、技术、管理经验、人才、项目等,构建开放型的发展态势;注重彝族地区与其他发展地区共享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彝族地区各个阶层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坚持地区性、民族性与共性的统一。彝族地区发展不仅仅要注重共性发展原理的坚持,更要注重个性化与差异化发展,从文化与经济上打造具有彝族地区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经济产业、文化产业;同时,要注重与国内发达地区、国际发展接轨,力求不落后于国内水平,赶超世界水平;社会建设上,充分发挥地方习俗法、地方法的积极作用,全力化解各类矛盾与纠纷。

三、回应生态文明建设各场域,丰富建设项目内涵

(一)以扶贫开发为契机,按照生态文明对经济产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彝族地区的特色。抓住扶贫开发的大好机遇,用好国家和省给予的各项政策、资金等支持,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新型工业与服务业,努力形成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有发展愿景的生态产业。 (下转第56页)(上接第53页)

(二)以文化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村文化建设。注重宗教文化、乡村文化、现代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做好各项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努力丰富做好乡村的精神生活,充实彝族地区村民的精神家园,提供国民素质;全力通过网络媒体、自媒体以及各种传统的学习教育形式,提升国民的生态素质、生态意识、生态生活及生产能力,为彝族地区其他各项事业发展奠定文化基础、人才基础。

(三)以环境建设为契机,珍惜天赋的优美环境。保护现有自然资源,合理合法开发各种资源;切实执行生态文明制度和环境保护相关法规,严格防止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督导各个单位务必遵守与执行环保法。

(四)以和谐社会构建和小康社会建设为契机,重点解决彝族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解决各类民生问题,全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与纠纷,努力改善村民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以此建构一个安全稳定、有序的乡村社会。

(五)以现代政治文明建设为契机,做好相应的生态制度与规制的制定与执行。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开展各类政治生活,努力建设乡村基层民主;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性功能;加大反腐败力度,全力净化乡村地区政治生态。

四、开发利用各种载体,推动新村建设多样化发展

(一)建立专业型“村社共同体”和“城乡共同体”来消弭“村社空心化”的多重困境。发挥各大主体在新村建设中的联动协同作用,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均衡,以此形成彝族地区新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彝族地区应以空间理论为指导。空间布局如何关乎彝族地区的有序发展,做好彝族地区自然空间、政治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发展,推动彝族地区新村的空间布局科学化与专业化发展;树立全域发展的大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化、信息化发展之中,推进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统筹发展与均衡发展。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克服区位条件短板。强力推进“互联网+新村”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各项事业发展的信息传播,推动各项事业的管理和建设信息化发展。

【项目来源: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生态文明视角下彝族地区新村建设与农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研究” (项目编号:YZWH1614)】

【参考文献】

[1]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2]刘国斌,杜云昊.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07).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