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应的认知影响及教学应用

2017-10-19 20:58张军
化学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认知发展

摘要:分析了近因效应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并从学生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出发,探讨在化学教学中合理利用近因效应原理促进教学,减少近因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课堂安排,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联系生活实际等,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关键词:近因效应;认知发展;倒摄抑制;系列学习曲线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9–0024–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近因效应概述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对近因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他又发现,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个现象就叫近因效应。米勒和坎贝尔的研究也证明了近因效应的存在[1]。

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系列学习任务中经常会观察到:人们在学习前几个和最后几个项目时表现得更加快速和容易。如果把系列中对各项学习的速度和项目顺序关系畫一条曲线,就会看到如图1所示的结果。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儿童学习单词表的过程中:他们会先学会前几个字母(A,B,C,D)和后几个字母(X,Y,Z),然后才学会中间的字母(J,K,L,M)[2]。

在系列学习曲线中,对前几个项目的识记较为容易的现象就是首因效应,对后几个项目的识记较为容易的现象就是近因效应。

心理学对造成近因效应原因进行了研究。首先从遗忘进行解释,认为遗忘在两种情况下会造成近因效应:当时间长到足够分离两种信息,同时听众在接受第二种信息后立即表态时[4]。Kahneman和Tversky最早对近因效应做出了认知层面的解释[5]。他们在解释中使用了局部代表性启发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s),认为近因效应是人们对局部序列做出判断时使用了“小数法则”(认为局部具有总体所具有的全部性质的一种错误信念)的结果[6]。

2 近因效应对化学学习的影响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影响到学习活动中认知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值得关注。首因效应及其对化学教学的影响,笔者作了一定讨论[7,8],关于近因效应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有学者开展了研究[9,10],这些研究从近因效应出发探讨教学环节的安排,如结课设计等。笔者认为,近因效应对化学学习还有更广泛的影响,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和化学原理形成方面的影响更值得关注。以下进行具体讨论。

2.1 近因效应会导致较近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

化学知识的学习与所有的学习一样,存在先后顺序。由于各项内容出现的时间顺序不一样,就出现了近因效应。从一堂课来讲,就是学生对于课堂临近结束时学习的内容印象更深刻。从整个学习的过程来看,就是较近时间学习内容掌握更好。以溶液学习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方法。即分别确定溶质和溶剂的质量进行混合得到所需溶液,溶剂(水)的质量转化为体积,用筒量量取。高中化学中进一步学习了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应该说,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比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要简便,但是由于初中到高中间隔时间较长,而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实验在高中阶段强调较多,容量瓶也成为了学生经常面对的仪器。因此在教学中发现,让高中学生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他们往往将容量瓶作为必要仪器,而忘记了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过滤和萃取两个实验操作的认识上。以2012年重庆高考题的解答为例:

(2012年重庆高考化学试题26,节选)金刚石具有优良的耐磨、耐腐蚀特性,应用广泛。一定条件下,Na还原CCl4可制备金刚石,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后,回收CCl4的实验操作名称为 。

按照题目情景,反应结束为互不相溶的固液混合物,即液态(CCl4)和固态(Na、金刚石、NaCl),分离回收CCl4最好的办法是过滤。而高考结果却显示不少学生回答的是萃取。过滤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实验操作,该实验操作简单容易理解,学生掌握很好,照例说正确作答并不难。了解学生错误原因发现,他们一看到CCl4就想到萃取,因为过滤是初中学习,后期强调不多;而萃取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接触更多,且高中阶段的典型萃取实验常用CCl4作为萃取剂,学生就将萃取实验与CCl4建立了条件反射,见到CCl4就想到萃取。

2.2 近因效应会对已有认知造成干扰

由于近因效应的存在,后面的内容可能对前面内容造成干扰,也就是倒摄抑制[11]。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发现,这样的情况也比较常见,比如对于硫酸性质的学习。

3 近因效应的教学应用

从近因效应的心理学原理和实例可以看出,近因效应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对最近学习的、熟悉的知识有认知强化作用,也对以前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有干扰影响,即正近因效应和负近因效应。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关注该心理效应对认知的作用原理,合理选择教学素材,科学地进行教学安排,充分利用近因效应的认知强化作用,同时消除近因效应对认知发展的不良影响,提升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认知发展。

3.1 合理安排教学,发挥近因效应的认知促进作用

在教学安排中,应该充分考虑近因效应带来的认知影响,合理安排教学。首先,课堂小结有助于发挥近因效应[13]。孙成余运用近因效应,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提出了瞻前顾后,以问促思;左顾右盼,融会贯通;承上启下,构网建系;返璞归真,力求实效;归纳总结,自我评价等几种方案[14]。笔者在教学中,也比较重视课堂结尾,常在课堂结尾部分进行总结以强化课堂内容;或者通过巧妙的比喻,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除了关注课堂结尾以外,还要注意教学顺序的安排,将重要问题和内容在课堂结尾呈现。比如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和探索之后,在课堂后期呈现结论,以期留给学生更深的印象,加深知识的理解。

同样,还可以设计课堂起伏,制造多个近因效应。由于在结尾部分呈现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可以将一堂课进行分段处理,人为地制造多个开始和结尾场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笔者在进行“二氧化硫”教学时,将整个课堂分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应用讨论、废气处理四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环节,每个环节在结尾时进行小结。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认知逻辑,过程张弛有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规律性的复习也是有效利用近因效应的重要方式。我们常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意思就是复习可以提高知识的熟悉程度。而定期回顾、规律性的复习,将较为久远的知识时时温故,可以加深理解,促进新的认知——正是温故而知新。

3.2 加强前后知识的对比和联系,消除近因效应负面影响

前文敘述表明在化学学习中倒摄抑制存在比较普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前后学习的知识的关系,避免出现不良的影响。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已有知识,分析前后知识的异同,在对比中消除对已有知识的不良影响,在联系中促进新认知的形成。

以硫酸的学习为例,高中阶段新学习的浓硫酸氧化性干扰了已有稀硫酸性质认识。基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情况,充分考虑近因效应对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影响。在进行浓硫酸氧化性教学时,先回顾稀硫酸的相关性质,强调稀硫酸不能与Cu反应,在此基础上演示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稀硫酸和浓硫酸的差异;在平时练习中,也要同时关注稀硫酸和浓硫酸的性质,防止单一强调浓硫酸的氧化性。总的来说,就是促进学生思考前后学习内容的关系,使学生的认知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通道,有效地消除近因效应的负面影响。

同样,笔者在进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时,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将教学放在一个连续和发展的情景中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设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方法。笔者发现,学生最初的实验设计,会类比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先计算溶质和溶液的体积,然后混合得到所需溶液。然后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分析,指出其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容量瓶,学习新的配制方法,具体过程如图2。经过这样的思考和探索过程,学生较好地认识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与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异同,经过两种情况的对比,对溶液的性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形成溶液配制的策略。

以此,在遇到前后相似的内容时,为了消除近因效应造成的倒摄抑制,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分析和回顾先前知识,在对比和联系中理解前后知识的差异,促进认知的发展。

3.3 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近因效应的促进作用

我们常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是指距离越近,越容易收获益处。如果将这句话从认知上理解,也正符合近因效应心理原理。我们对于熟悉的、经常接触到的事物的理解,远远比陌生的、很少接触的更清楚。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制造“近水楼台”,让学生将教学知识和平时容易接触的事物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和生产应用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虽然很多知识和原理较为抽象,看似远离我们的生活情景。其实细心思考,我们会发现化学原理的应用正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在教学中,可以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素材。熟悉的教学素材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构建学生熟悉的心理场景,提供时常接触的机会,以增强学习效果。比如原电池原理较为抽象,如果仅仅进行理论上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被限制在课堂的几十分钟,不但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学习之后也很难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情景,提供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学习情景,就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如让学生制作水果电池,将天天吃的水果与原电池的学习建立联接;也可以将手机电池等常见的电池实例作为学习对象,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学习新知识,从日常接触的现象回顾知识,强化理解,促进新认知的形成。

为了最大化发挥近因效应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除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以外,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促进学生养成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学习习惯。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化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大原因就是忽视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他们将课堂的化学知识和生活问题相互隔离,没有主动地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和生产进行联系,即使对教材出现的生活应用性知识和教师课堂上引入的相关素材也缺乏兴趣。这样的行为导致学习上很被动,失去了随时巩固知识和加深理解的好机会。以“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为例,笔者发现不少高三复习阶段的学生,不知道含氟牙膏中添加氟离子预防龋齿的事实和原理。在选修4教材“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节课后知识介绍中有“含氟牙膏防止龋齿”,其中结合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分析了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原理。这些生活应用性知识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具体应用,了解这些知识有利于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由于这些知识可以近距离感受,可以经常性地接触,创造了利用近因效应促进学习的情景——每天都刷牙,刷牙时就是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生产情景,让教学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熟悉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生活情景强化学生认知。

4 总结与思考

学习是人类的典型特征,也是伴随人一生的重要事情。人类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由少到多、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处理好前后学习的关系将是能否有效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由于近因效应的影响,造成认知发展的系列位置效应,对学习结果可能产生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我们应该分析近因效应的心理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促进教学效果,消除不利的影响。包括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处理好前后学习内容关系在内的一系列措施。

为了有效发挥近因效应对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在学习中注重与熟悉的事物进行联系,养成前后对比,总结复习等习惯,充分利用近因效应的心理效应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4]戴维·迈尔斯著.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92.

[2][3]简妮·爱丽丝·奥姆罗德著.汪玲,李艳平,廖凤林等译.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21.

[5] Kahneman D, Tversky A. Subjective Probability:a Judgment of Representativeness [J]. Cognitive Psychology,1972,(3):430~454.

[6] Tversky A, Kahneman D. The Belief in the“Law of Small Number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1,(76):105~110.

[7]张军.复分解反应原理认知困境的成因与对策探析[J].化学教育,2017,38(7):35~39.

[8]张军.“首因效应”认知困境的教学对策——以守恒关系的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5,(11):24~26,58.

[9]孙成余.近因效应对化学结课设计艺术的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7):35~36.

[10]关朝珠.发挥课堂小结作用让化学教学更有效[J].化学教与学,2015,(6):35~36.

[1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12]宋心琦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3]单晓.化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0,(10):33~36.

[14]孙成余.近因效应对化学结课设计艺术的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7):35~36.

猜你喜欢
认知发展
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物理问题情境设计
浅谈幼儿园语言文学作品选择的标准
基于核心价值取向研究幼儿体育游戏的设计与实现
区角游戏对幼儿素质教育的作用论述
扮演游戏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中职数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小学英语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众人拾柴火焰高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