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体系研究

2017-10-19 17:02冉永琴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9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大数据

冉永琴

摘 要: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对于落实党中央“全面扶贫”政策意义重大。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认定程序简单、资助方式单一、资助管理低效的问题,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信息优势,努力构建精准宣传、精准认定、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资助育人体系,实现对贫困生精准资助。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贫困生 精准资助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梦想,要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必须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帮扶困难群体。面对新形势,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具有时代必要性和紧迫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进一步分析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现状,探索存在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对策,有助于发展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校精准资助现状分析

1.资助政策及项目

本次调研一共发放1050份调查问卷,实收1030份。经审核有效问卷1021份,有效率高达97.23%。调查围绕学生资助工作,从资助政策与项目、资助与回报、贷款诚信与教育、生活与消费、勤工助学、资助过程及其评比、资助效果、资助建议八个方面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到目前资助工作现状,为分析成因和提出对策提供翔实数据。

通过统计显示,大多数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学校的相关宣传。其中最主要的了解渠道则来自辅导员,有64.10%的学生从辅导员处了解过资助政策,辅导员在资助政策的宣传中担任了很重要的角色;其次则是从入学须知以及学生手册上了解过资助政策;从学校学生以及其他渠道了解资助政策相对较少。

2.资助与回报

在精准资助贫困生时,不仅需要帮助他们减轻经济压力,同时也应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以及情感等问题,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从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其次就是有15.4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认为家庭经济困难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学习和就业的学生都约在11%左右;认为最主要问题是情感的学生有7.84%;认为面临其他问题的学生有4.02%。

3.资助过程及其评比

由下图可知,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同学的消费情况,31.15%的同学认为他们很节俭,43.19%的同学认为他们消费状况一般,认为他们不节俭的同学很少,所以总的来看获得助学金的同学消费方面比较节俭。

二、影响高校精准资助成因分析

1.政策宣传不到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渠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保证。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各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绝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努力构建奖助、贷、勤、补、免、减的资助体系。教育部、财政部在2007年出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然而,在实际资助过程中,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偏远地区信息闭塞,部分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知晓资助政策而错失受助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助政策作用的发挥。

2.认定程序简单

目前高校对于贫困生认定通常按照如下程序:本人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学校审核。根据认定程序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提供家庭情况调查表和班级评议是认定学生贫困等级的关键环节。实际上,认定程序过于简单且缺乏规范性,无法真正公平地将贫困生甄别出来。一方面,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缺乏细致了解,通常是学生本人填写家庭基本情况交由民政部门盖章,真正落实走访的很少,因此难以避免学生为获得助学金而夸大家庭困难程度的情况。另一方面,班级评议小组对申请者的家庭经济情况和日常消费水平缺乏可量化的评判标准,往往是凭观察和感觉来认定,随意性大,容易造成实际情况与认定结果有一定偏差。

3.资助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力度大,体现在投入金额多、来源渠道广等方面,目的是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然而,仅仅从经济上资助贫困生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调查显示,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都需要帮扶。有的贫困生拿到数额较大的助学金后不能合理使用,用于旅游或购买高档手机、电脑,生活很快重新陷入窘迫之中;有的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导致自信心不够,在人际交往时显得被动和消极。

4.资助管理低效

目前,各个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通常是以学年为单位进行。但在实际资助过程中,缺乏动态追踪的资助管理方式显得滞后,不能发挥应有效能。有的学生在学期初家庭经济暂时困难被认定为贫困生,但在期中或期末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已脱贫,应该从贫困生库中移除但缺乏相应退出机制;有的学生遭遇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突然致贫,但错过申请认定时间而不能申请助学金。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对于贫困生日常消费是可以数字化的,一卡通消费、手机或网络消费都要纳入到资助管理体系中,尽量避免“资”而不“助”。

三、大数据背景下实施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对策探索

1.精准宣传

第一,宣传前置。通过门户网站、宣传栏、张贴窗广泛在中学、生源地村镇宣传国家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确保贫困生及其家长了解申请渠道和资助等级,有效避免大学新生进校后错过申请。第二,主題班会。大多数高校会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出,新生入校后辅导员在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中将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到位,提醒有需要的学生及时上交证明材料,为精准认定做好资料准备。即使由于各种原因在假期没有填写调查表的学生,在新生主题班会后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材料,通过传真或扫描的方式及时上交调查表。endprint

2.精准认定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16]6号)明确指出: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决定资助政策落实效果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的有力支持,运用数据采集、数据储存、数据访问、数据分析、数据应用,将定性认定和定量认定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校消费情况、学业表现情况、各类受助情况来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1)数据采集系统。高校精准资助的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一个复杂性、综合性、多维度的考量,应该涵盖申请者生源地区、家庭收入与支出、家庭成员构成、是否为低保户、在校一卡通消费、手机及网络消费、课堂出勤、学业绩点、获得资助等。客观、真实、完整、动态的数据采集为精准认定贫困生提供重要依据,杜绝在认定过程中的“人情分”,进一步从源头上规范认定程序。

(2)数据储存系统。每学期至少一次对已认定贫困生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对下学年拟申请贫困生的同学相关数据采集储存,对遇到突发状况的学生及时添加信息,为下学年贫困生认定工作准备好数据,实现精准资助的动态管理。

(3)数据访问系统。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抓手,教育部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为目标。各地民政部门、学生本人及家长、辅导员、资助办管理人员都可以登录访问该系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共同关心帮扶学生健康成长。

(4)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整合收集到的庞杂数据,根据申请者生源、家庭收入、家庭成员构成及在校消费和综合表现情况,对比非贫困生数据,统计和分析申请者实需受助水平。

(5)数据应用系统。在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后,将以上定量分析与班级评议小组定性分析结果相结合,实现申请者贫困定级和获助学金等级的功能。

3.精准帮扶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要生存发展都依赖各种需要,某一层级需要得到满足后追求更高层级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动机。这一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精准帮扶同样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精准帮扶是促进贫困生心智健康发展、完善积极独立人格的必要环节。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每个贫困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需求,要量身定制为贫困生打造个性化帮扶措施,提高资助管理效能。整合高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数字化中心等资源共同打造贫困生精准帮扶育人团队,建立以学生为本,多管齐下,以经济帮扶、学业帮扶、心理帮扶、就业帮扶为基本内容的精准帮扶体系。第一,经济帮扶。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高校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第二,学业帮扶。每学期考试结束时由辅导员进行贫困生学业分析,对学分绩点低、挂科率高的贫困生重点关注,联系专业教师和成绩优异同学组成帮扶团队,共同督促学业提升;第三,心理帮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心理健康贫困生库,在期初、期中、期末进行心理测试,对在人际关系、自我情绪及认知、躯体化症状方面等出现异常的学生用个案咨询、团体辅导的方式加以疏导和调节;第四,就业帮扶。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对贫困生在職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测试、求职技巧礼仪等方面加强指导,增加贫困生在职场的竞争力。

4.精准管理

要更好实现精准资助育人功能,必须提升资助资源的效益性。第一,健全工作机制。充分认识到高校贫困生资助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育人工作,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部署中重要一环。运用大数据加强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从部门到学院采取独立设置、职能细分、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显著提高资助工作质量和效率。班级认定小组成员组成充分考虑公平性,将寝室室友、班委干部、普通同学按一定比例纳入到认定小组中。第二,家访制度常态化。加大家校联系力度,定期走访贫困生家庭能有效避免在认定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出现的“误评”“错评”情况。第三,加强诚信感恩教育。高校贫困生资助是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以诚信、感恩为主题进行专题班会或征文比赛,号召广大同学用正确、理性的心态来看待贫困生资助。辅导员和级认定小组要善于观察,发现认定过程的作弊情况要及时指出纠正,严肃教育当事人,情节严重者要给予一定惩处。

四、实现精准资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精准资助过程中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创新,用宏观的视野分析、提炼、运用数据,制定更加科学的决策。“十二五”中期,各高校普遍建立以统一身份认证和公共数据平台为特征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化校园”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变得更加智慧。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精准资助中的作用,将学生一卡通消费、手机及网络消费等数据作为可量化的指标纳入到贫困生认定过程中。

2.把家庭属性纳入贫困生认定的重要考量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重要性,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依据其家庭经济状况,不能加入其他非经济因素。家庭经济情况具有客观性和可调查性, 是认定贫困生的首要因素,不能用学习成绩、比赛获奖、参加活动等其他因素影响高校资助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朝文.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

[2]孙婷.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大数据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