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加强水利基本建设 不断提升农田灌排效能

2017-10-19 02:42皇甫全欢
水能经济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农田水利管护水利工程

皇甫全欢

【摘要】水利工程是我国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现代化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淮安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总结了当前在农田水利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田灌溉;节能减排

一、全市农田水利发展情况

建国以来,全市农田水利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建设、配套、提升和完善,农田灌排标准不断提高,农村水环境不断改善,水管体制不断健全。建成小型圩区513个,面积2107平方公里,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4个,其中淮涟、洪金等8个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耕地面积376万亩。新开大、中、小沟等28342条37327公里,新开渠道39625条27236公里;山丘区兴建塘坝2561座,有效库容4040万方。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防洪、排涝、灌溉、供水、降渍等水利工程体系。积极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为促进淮安市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从十二五初的65%提高到85%。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一是建设引排通畅的农村河网体系。

在实现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基本疏浚整治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河道轮浚和长效管护制度,疏浚县乡河道1656条、长5336公里,疏浚整治村庄河塘7228条(面),完成土方8000萬方。达到农村河道“恢复引排,沟通水系、提高水质、改善环境”的治理要求。

二是完善灌区灌排工程体系。

实施了淮涟、洪金等10个大中型灌区30期节水改造及小农水重点县等工程,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灌排条件,灌区骨干涵闸、泵站、防渗渠道,田间配套等工程的先后实施,灌区用水调度控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增强了灌区抗灾减灾能力。

三是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按照“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专业化施工、科学化调度、常态化管理”要求,积极整合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规模化节水、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达572.5万亩,占耕地面积80%;高标准农田面积达363.85万亩,占耕地面积50.2%。

(二)小型农田水利管护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我市于2013年6月启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较好地完成了调查登记、确权发证、建章立制、筹措管护经费、落实管护责任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扩大至112个乡镇1456个村,涉及耕地面积651.6万亩,基本实现乡镇、村全覆盖。全市完成了121座小型水库、4.48万公里沟渠、4座小型水电站等的调查登记工作,明晰了工程产权,颁发了产权证书,落实了管护责任及管护经费,建立完善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及绩效考核机制。

(三)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推进措施得到强化

一是突出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将其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层层明确责任,狠抓措施落实,全力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特别将农村饮水安全、县乡河道疏浚等工程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有力推动了民生工程建设。

二是突出规划统筹协调。

积极推进县级层面规划统筹工作,成立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发改、水利、国土、农业、农业开发等部门协调配合,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据,对各类支农涉水项目统筹规划安排,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是突出规范建设管理。

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特点,认真总结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在严格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基础上,积极推行规划设计听证制、工程建设公示制、参建单位承诺制、农民监督员制新“四制”,努力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在项目建设中,高标准、高起点打造新亮点,项目区做到沟、渠、田、林、路,桥、涵、闸、站全面配套,并与农业园区、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等项目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条件。

四是突出打造精品工程。

工程建设上,按照“建一处工程,成一道风景”的理念,坚持典型示范、全面推广,对工程质量、标准、标志、形象等统筹考虑,全面提升。大中型灌区改造工程在结构型式上,按“节水、生态、景观”的要求,做到工程实用、协调、美观,洪泽周桥、洪金、淮安渠南、涟水涟东、涟西等灌区,建设生态节水型灌区取得良好实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科技先行、注重形象”的要求,大力推广装配式配套建筑物。农村河道疏浚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抓好工程实施和生态河道建设,推进水美乡村建设,高水平建成 “水美乡镇”5个和“水美乡村”32个。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全市的机电排灌事业发展较早,大多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机电设备老化严重,部分泵站设备年代久远,有的厂家早已倒闭或转产,修理配件已无法买到。全市现有固定泵站4320座,其中完好3221座,带病运行1033座,处于报废状态有66座,完好率较低。每年更新改造200座左右,仅占需要改造泵站的1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化的泵站积累越来越多,每年新增老化泵站近180座,建设改造的速度远跟不上设施设备老化的速度,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灌排需求。对照江苏省农田水利现代化指标要求,中沟以上建筑物配套率要达到100%,小沟以上配套率达到90%以上,我市农田水利工程配套率、完好率仍然不高。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统筹推进力度不大

虽然各县区根据《农田水利条例》要求,编制了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将其作为各部门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依据,但是各部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考核评价等建设要求不尽相同,规划统筹协调难度较大。各地都成立了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但是有的县区还没有实质性运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各管一块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工程规划布局、建设标准、骨干田间工程衔接等方面未能做到统筹安排,导致后期项目调整较多,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

(三)农田水利建设维护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农田水利投入需求大。

根据农田水利规划,全市农田水利工程估算总投资98亿元,重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以及高效农业设施建设等项目,重点实施水源工程、泵站更新改造、渠系配套、高效节水灌溉等建设内容,争取到2020年,全县能够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环境优美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体系。而全市平均每年投资在9亿元左右,需求和投入差距较大。

二是配套资金压力加大。

随着国家、省对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基层配套资金数额也随之增加,水利部门项目地方配套在2016年以前是30%-40%,2017年开始才降低到20%-30%,近三年我市农田水利工程每年都要投资和配套4亿元左右,配套资金筹集的压力和难度很大,少数县区难以足额、及时配套。面临水利建设的投入政策,部分县区、乡镇处在没项目想争取项目,有了项目又配套不起的两难境地。

(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一是基层水利站建设与水利发展不相适应。

主要体现在:工作经费来源不足。目前,还有盱眙县19个乡镇水利站没有明确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市水利站在编人员工资已全部纳入县区财政预算,但仍有212名在岗不在编人员工资没有着落。工程技术人员不足。目前全市水利站107个,核定编制491个,现有人员668人,其中在编在岗379人、在岗不在编212人、占编不在岗77人。在职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50%,其中相关专业类毕业的仅占20%,中高级职称人员仅有73人,50岁以上人员占近5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和人员老化是水利站面临的最大问题。阵地建设滞后。有的县区水利站基础设施落后、办公条件简陋,乡镇水利站“一个人、一间房、一张床”,技术装备短缺,水准仪、全站仪、GPS等工程勘测、施工管理设备无法配备,工作效能不高。

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田水利工程缺乏专业化管护,村级水管员和管护人员主要是农村中的留守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加之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只能开展简单的清理、保洁,无法胜任农村灌溉用水管理、设施设备故障维修等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工作。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我市也积极成立了一批,但是因为缺乏持续保障及补贴补助机制,无法真正形成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独立工作格局,不少协会或者组织没有实质性运行。

三、措施及建议

(一)继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各县区要及时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和工程管护资金,通过建好、管好农田水利工程,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来争取更多的上级资金投入。在同一区域、同类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同部门的项目补助标准不同,建议市财政统筹安排,加大转移力度,提高市级配套标准,统一农田水利市级投入标准,减轻县级配套资金压力。

二是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维修管护投入。

农田水利“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进一步优化农田水利投入结构,建议加大维修、管护经费投入比例,研究专项安排维修、管护经费政策,制定工程建设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维修、管护费用措施,保证工程维修、管护工作得到稳定经费保障,农田水利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按2元/亩进行专项补助,确保县、乡财政安排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不少于5元/亩。同时鼓励管护组织自筹、“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管护经费,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

(二)加大農田水利统筹整合力度

一是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职能。建议县区政府进一步明确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职责,规范议事审查操作程序,确立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据,积极整合中央与地方、各部门之间的相关资金、技术等资源,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强部门合作,统筹安排,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完善健全农田水利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实现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议事常态化、决策制度化和作用最大化。

二是强化农田水利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建议各县区成立党委分管领导为组长,水利、财政、农工部、农委、住建、交通、国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村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管护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党委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配合,从深化推进农村改革的全局出发,立足统筹解决“三农”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行“五位一体”管护模式,进一步创新整合机制,统筹推进农村其他领域管护体制机制改革,使农村要素资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保证有限的管护经费充分发挥效益,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护水平。

(三)加大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

一是强化乡镇水利站建设。乡镇水利站是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末梢,与群众的联系最直接,是水利工作全面实现其价值的最后一个环节,承担着编制、组织实施本地农村水利规划以及本地各部门实施的农村水利工程监督管理等诸多职能。建议市、县财政将乡镇水利站办公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乡镇水利(务)站各项收支。针对近年来基层水利站进人难的问题,建议人事部门能够降低水利站事业人员录取的学历门槛,让一些水利、工民建毕业的大专生能够充实到基层水利队伍。

二是加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县区认真落实五部委鼓励和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的文件精神,用好用足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2%,支持开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基础设施、设备装备、人员培训等能力建设,鼓励其成为农田水利及其他涉水支农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主体。小型水利工程要强化分级管理,县级水利工程,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落实县级专管机构管理;乡级水利工程,可由乡级人民政府委托乡镇水利服务站统一管理,探索财政购买服务,实行物业化管理;村级水利工程,要大力推行“五位一体”或“5+1”管理模式,与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建设相结合,提高管理水平和效果。

猜你喜欢
农田水利管护水利工程
水资源平衡调度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新方式研究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农田水利渠道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和对策
云 南 立法保障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
谈如何做好海伦市天然商品林管护工作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
天保工程森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