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共治的农村水源保护模式探讨

2017-10-19 03:10周筝李曲王钡石航源
水能经济 2017年12期
关键词:成都市农村

周筝 李曲 王钡 石航源

【摘要】针对目前农村水源保护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一种基于社会共治理念下的农村水源保护模式,对水源保护社会共治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并以成都市郫都区水源保护模式为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共治;农村;水源保护;成都市

我国的水环境面临着水资源缺乏和水体污染的双重困境,成都市自来水六厂、七厂以成都市郫都区境内的徐堰河、柏条河为取水河道,现担负着全市主城区90%以上的供水任务。郫都区成为成都市最大的饮用水源保护地,由于水源地保护区的要求,当地农村在种植、养殖等方面有很多限制,不能发展传统农业经济,需要通过水资源治理保护体系的构建强化当地农村村民对水资源治理保护的认同,同时也使村民通过承担了保护责任获得经济回报,为建设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水源保护区新农村构建一种新模式。

1、当前农村水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单向工作,民众没有参与感

水源保护作为公共事务,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只是单向性的自上而下进行工作,民众觉得是政府的事情,部分环保意识薄弱的不想参与,想参与的又不知道如何参与,导致民众与政府之间无法建立一致或取得认同,在公共事务领域无法共同发挥作用。

1.2 对当地民众强调责任和义务,忽视权利和收益

水源保护区有基本的保护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只是告知农户保护区内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他们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成都市建立了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每年拨六千万元用于郫都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对农户也有了补偿机制。但是,让水源保护区的农户们能够可持续地创收、增收,才是工作的重点。

2、水源保護社会共治模式的内涵

社会共治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基于平等和自愿的价值理念解决公共问题或提供公共服务。社会共治强调共有权力、共同治理,有着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水资源的保护涉及到政府、社区与农民三方利益主体,三方主体在保护水资源的问题上实现“共治”。

2.1 公众参与是水源保护社会共治的基础

公众参与是水源保护社会共治的基础。第一,公众参与有利于增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公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第二,公众参与可以不断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行为方式,促进社会共治的产生和良性发展。第三,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可以有效化解有关环境问题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促进环境问题和平解决。

2.2 经济共生,实现可持续收入增长,是水源保护社会共治的重要目标

实现经济共生是水源保护社会共治的重要目标。可以通过高质量的生态产品作为水源保护的产出,市民在参与购买产品的同时间接地支持了水源地的水质保护。这种生态产品也可以为当地的农户增收,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的“生态补偿”。因此,如果通过广泛纳入利益相关方的参与,能够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各方受益的效果,最终环境保护就能够走向经济共生。

3、农村水源保护社会共治模式实施——以成都市郫都区为例

成都市郫都区为实现水源保护社会共治,通过提升基础设施环境、引导生态产品产出、形成多层次水源监控参与和构建多渠道水源保护平台等方式,在实现水源保护的同时,加强了公众参与力度,服务群众,从生态旅游、生态产品产出上提升了当地农户收入,实现了水源保护的生态价值转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1服务群众,提升水源保护基础设施与环境

成都市郫都区在水源保护区涉及的乡镇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改造,沿河纵向发展可循

环的生态健康绿道。可用作日常水源巡查、应急检查通道,将防护林带、生态湿地、绿色有机蔬果和花卉产业有机融合,并为休闲运动、生态观光提供天然氧吧。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要求,整治村庄沟渠,改善周边环境。以人工湿地为典型,结合现有坑洼、水塘打造千亩湿地;建设体验式、学习研究性科普教育实践示范基地。

3.2积极引导开展绿色有机蔬果和花卉产业等生态产品产出

统筹考虑水源生态保护与农户增收,在徐堰河以北集约利用区积极引导家庭农庄、大园区小业主发展模式,依托现有有机农业基地,发展绿色、有机蔬果。在新民场镇云桥村、唐元镇青杨村发展绿色、有机蔬菜,资金投入2000万元。依托云凌花乡发展万亩花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3.3形成多层次水源保护共同监控参与模式

郫都区政府安排专人对饮用水源保护进行长效监管和巡查,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水源保护巡查工作由三级巡查机构组成,分别是县级巡查部门、饮用水源执法中队和镇级巡查部门。县级巡查部门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每月至少进行2次巡查;饮用水源执法中队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每日进行巡查;各镇巡查员对辖区内饮用水源保护区每日进行全天候巡查。

3.4引入社团和环保组织,构建多渠道水源保护平台

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加大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宣传力度,鼓励相关项目进入农村社区,与四川省、成都市等各个环保学会、协会和社团开展合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

4、结束语

通过水源保护社会共治,充分发挥引导者、实施者和监督者的作用,郫都区的案例可以借鉴好的方面,但也会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在构建水源保护平台方面还不够开放,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朱狄敏.社会复合主体与环境公共治理的走向:嘉兴模式的经验启示[J].环境保护,2014,42

[2]林丽梅,刘振滨,许佳贤,郑逸芳.水源地保护区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效果评价分析——基于农户收入异质性视角[J].生态经济, 2016, (11)

[3]王春婷. 社会共治:一个突破多元主体治理合法性窘境的新模式 [J]. 中国行政管理, 2017.(6)

[4]孙远东.社区重建抑或国家重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公共治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

作者简介:周筝,女,1981年出生,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水资源保护。

猜你喜欢
成都市农村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数看成都
数看成都:2018年1~7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