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十五年发展回顾与思考

2017-10-20 05:48贺咏梅荀晓慧谢晔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7年3期
关键词:发文环境保护论文

贺咏梅荀晓慧谢晔

(1.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 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十五年发展回顾与思考

贺咏梅1,2荀晓慧1,2谢晔1,2

(1.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 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办刊27 a,始终致力于传播与探索地质灾害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知网大数据平台,从发文数量、论文学科分布、作者及来源、论文影响等方面,对《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近15 a来发展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以便于人们较为全面地了解本刊论文的主要类别,以及与工程地质理论、实践的相关程度,寻求《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在我国地质类学术期刊的历史站位与发展方向。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数据;发文量;作者群;影响

1 引言

地质灾害是人类自有生以来遭受的最大自然灾害,地质环境恶化和地质灾害种类、频度、规模日益增加,使得人们对有效、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存环境,控制、减少、防治地质灾害发生的愿望更加强烈。21世纪以来,伴随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增速,一大批水电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大型桥隧、城市地铁纷纷开工,随之而来的工程技术困难节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问题给地质、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带来机遇和挑战。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办刊27 a,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经济从稳步到快速发展的历程,始终保持着促进我国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研究,交流和切磋此领域的发展进程和发现的问题这一办刊初衷,为中国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学者、技术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不断发展的信息化、大数据技术手段越来越多且方便地用于各行各业的统计分析,让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回望走过的历史。本文将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数据来源为主,参考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提供的数据,从发文数量、学科分布、作者来源、影响情况等方面统计和分析,回望《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走过的历史,由于2001年前已有相关文章做统计,本文的重点放在2002~2016年的15 a间。

2 发文数量分析

2.1 纵向发展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以下简称本刊)1990年9月由当时的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及成都地质学院创办,当年发刊两期,暂定为半年刊。1994年改为季刊,2000年全面改版,由最初的普通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页码也从84页增至112页。创刊至2016年共刊载论文1 960篇,2002~2016年总载文量1 396篇,占总发文量的70%以上。从各年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可以看出,本刊近15 a间基本保持期均发文23篇(图1),远高于办刊前10 a每期12篇的每期平均发文数量。年发文的篇数在2010年前总体呈上升至一个小高点,随后基本趋于平稳。这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统计有一定的对应。图2反映出2005~2008年期间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次较高,相应工作开展后,其研究成果从2008~2010年间逐渐增多。

图1 2002~2016年各年度发文量

图2 近十多年各年度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统计[1]

2.2 横向对比

根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统计,2002~2016年涉及地质灾害、环境保护主题的论文共有5 868篇,期刊论文5 215篇,本刊刊出量占该类主题总量的26%,相关期刊在此期间刊发同类论文的情况见图3。从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地质灾害与环境学术刊物对比分析来看,《工程地质学报》此类题材发文量持续增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近5 a发文量较多,其他相关期刊的该专题发文量维持在每年10篇以内。可以看出,本刊作为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专业特色是比较明显的。

图3 主要相关期刊地质灾害、环境保护类论文的发文数量(据万方统计数据)

3 论文的主要学科分布

根据万方数据,本刊论文涉及的学科一级领域主要有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交通运输等。各学科论文篇数统计如图4、图5。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为:地质灾害、滑坡、稳定性、泥石流、防治对策、成因、地质环境、防治措施、特征、防治、地下水、治理、形成机制、发育特征、地面沉降、成因机制、数值模拟、稳定性评价、影响因素、地面塌陷。从论文的学科分布同样可以显示本刊着眼于地质灾害这一专业特色。

图4 各年发文学科分类统计(据万方统计数据)

图5 2002~2016年总发文量学科占比(据万方统计数据)

4 作者来源及机构来源分析

4.1 作者来源构成

通过CNKI数据统计,近15 a来参与本刊投稿的署名作者合计3 746人,单篇论文作者数以2~4人居多,发文作者(含所有作者)平均2.6人/篇。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占比为21%,按照每5 a分段平均,平均每年单一作者发文量2002~2006年为19.4篇,2007~2011年为16.4篇,2012~2016年为14.8篇,呈下降趋势。这一数据趋势与中国论文总体统计数据是一致的,“合作研究有利于学术发展和研究成果的产出”[2],数据表明在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研究领域,科研活动的团队合作也在加强。

本文对所发论文第一作者的第一工作机构做了统计,其结果见表1和图6。统计结果表明,《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的论文作者机构来源以高等院校为主,其次是科研院所,排名前20位的来稿机构共有论文498篇,占全部论文的36%。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占比高这一统计结果与其他性质类似刊物的

表1 论文作者的来源机构变化

*其他为各地行政、企业、事业单位。

图6 论文来稿机构前20位的构成

论文统计相符[3]。其他机构主要是各地地质勘查队、工程公司以及地方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尤其是本校论文的量占总来稿量1/3多,远高于其他机构,这也体现出一直以来《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就承担着为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师生提供发表科研学术成果平台这一角色的特点。

4.2 作者来源的地域分布

表2为刊发论文作者地区分布统计,按照发文量递减排列。15 a里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者发文,其中来源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占近45%,也与我国西部环青藏高原的云、贵、川、甘、青、藏等省区山高峡陡、地质灾害问题居多这样一个情况吻合。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本刊在力图保持原有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也逐步走向全国。对比高芃、谢晔等发表论文[4]《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论文统计分析与评价,近15 a来本校来稿量比1994~2011年的情况下降15%,本刊论文的作者来源地域已经覆盖大陆地区,稿件来源在趋于分散化。

4.3 被引用高的代表作者

表3和表4分别统计了排名前20位的被引频次、下载频次论文题目、作者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的部分编委成员和业界一些知名学者,也多次为本刊投稿,他们的学术水平和论文观点居学科引领性地位,这样的论文,对提高本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有重要作用。

表2 论文作者的地域分布

*与本刊1994~2001年统计对比。

表3 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的论文及作者

表4 下载频次排名前20位的论文及作者

图7 本刊文献基金论文构成图

6 结语

(1) 本刊刊载的论文数量在近15 a内基本稳定,较办刊前10 a论文刊发量年均增加近一倍。与同时期其他地质类专业期刊相比,涉及地质灾害、环境保护主题的论文数量占总论文数量比例26%,作为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专业期刊,《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的特色是比较明显的。

(2) 在过去的15 a里,本刊作者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但还是相对集中在西南多山地区;作者所在机构涉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程公司、地质勘探队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其中高等院校占比达40%以上,尤其是本校师生论文居多。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仍然是作者集中的区域。这种作者来源过于集中的现象不利于本刊朝着既有理论前瞻,又结合工程建设实践,解决问题,提供参考,更好为读者服务这一思路发展。

(3) 专业化是当前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流。由于期刊出版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没有哪一个期刊能够在所有的专业领域取得成功。作为集中从事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这一专业领域期刊,利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在专业领域内形成出版规模,占领市场,重视专业化经营,并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是使得期刊发展良好的重要思路之一。

(4) 信息化社会,充分利用大数据以及网络平台,加强期刊数字化建设是本刊与时俱进的需要和必然。借助读者习惯使用的公众平台,推送专业领域热点事件、优秀论文,同时构建学术命运共同体,推进作者、编辑、编审和读者多方位有机衔接[5],为地质工程专业技术和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信息获取、文献查阅、资料搜集的渠道,是编辑部需要重点完善的工作。

[1] 黄润秋,祁生文.工程地质:十年回顾与展望[J].工程地质学报,2017,25(2):257-277.

[2] 马峥.中国科技论文合著情况统计分析(200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3] 宋玉环,刘英,许兵.《工程地质学报》近年发展状况[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6):852-856.

[4] 高芃,谢晔,刘旭东,王小群.《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论文统计分析与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12(4):80-82.

[5] 《财经科学》编辑部.大数据视角下《财经科学》的发展变迁[J].财经科学,2017,(5):9-19.

THEREVIEWANDTHINKINGOFJOURNALOFGEOLOGICALHAZARDSANDENVIRONMENTPRESERVATIONINPAST15YEARS

HE Yong-mei1,2,XUN Xiao-hui1,2, XIE Yie1,2

(1.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hazard Prevention and Geoenvironment Protec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JGHEP) which has been published for 27 years, is committed to disseminating and exploring major problem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By using the CNKI, we have made a statistic on the data of JGHEP in recent 15 yea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paper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ubject, the authors, and the influenceetc. So that the people can get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categories of this journal and its relevance to engineering ge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seek the historical statu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JGHEP.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JGHEP);data;number of papers;author group;influence

1006-4362(2017)03-0105-06

2017-04-10改回日期2017-06-15

X3;X4

A

论文情况

自有基金文献统计以来,在《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上发表的基金论文数量为146篇,基金论文占比不高。近年来本刊论文基金资助率基本维持在13%左右的水平(表5),与同类其他兄弟刊物差距很大,基金论文资助比率还亟待提高,这也引起编辑部注意,下一步将更积极主动地关注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寻找提高期刊吸引力的突破点。

在本刊有基金资助的论文中,55%左右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前5名的其他基金依次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经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计划(图7)。

贺咏梅(1965- ),女,汉族,甘肃酒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质工程。E-mail:393588474@qq.com

猜你喜欢
发文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