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通讯漫画风貌及其特点略论

2017-10-23 08:56胡正强
关键词:通讯漫画

胡正强

(南京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中国现代通讯漫画风貌及其特点略论

胡正强

(南京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在中国近现代漫画新闻的发展过程中,“通讯漫画”或“报道漫画”曾经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品类,发挥过重要的新闻报道作用。通讯漫画大多有较强的叙事性,是漫画与新闻相结合后所产生的一种报道体式,具有直观形象与语言叙述的双重优势。一件好的通讯漫画要有问题意识,具理性深度,能给人启迪。它往往配以一定的文字说明,来引导读者的思维方向,或是通过多格形式,使不同的瞬间画面连缀起来,从而形成不同意义之间的自然过渡和有机联系,完成对某一时间性新闻事件的情节叙述和空间展示。通讯漫画的产生与发展充分反映出其时漫画家们希望通过漫画艺术手段,以介入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

通讯漫画;叙事性;报道特点

作为绘画艺术的一个品种,漫画通常被认为是用夸张、比喻、象征、拟人、寓意等手法直接或隐晦地“表达作者对纷纭世事的理解及态度”[1]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其实,漫画在表达观点、态度方面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优势,但也具有较强的述事功能,亦能表达一个概念或者有情节的故事。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发展中,漫画新闻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在通常的漫画新闻研究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其评论功能,却相对忽略了其报道价值。早在20世纪30年代,“通讯漫画”“报道漫画”曾经就甚为流行,例如,在《时代漫画》《独立漫画》等著名漫画刊物上,常常设有“通讯漫画”专栏,而1936年9月5日的《漫画界》第6期,更扩而大之,为“报道漫画专号”。可见,在中国现代漫画新闻的发展过程中,“通讯漫画”或“报道漫画”曾经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品类,承担着一定的报道或叙事功能,发挥过重要的新闻传播作用。本文通过摭拾几幅当年以“通讯漫画”命名、具有报道意义的通讯漫画作品,从叙事、传播和艺术的角度略作阐释,管斑窥豹,以展示中国现代通讯漫画的具体风貌及其特点。

(一)《蒙绥争执透视》(图1)。这幅通讯漫画发表在1935年4月20日《时代漫画》第16期。1934年4月23日,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正式成立,但由于同周围有关各省之间的区域和权限区分等问题未得到明确解决,蒙政会与各省政府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冲突遂逐渐发生,龃龉日增。当时,甘、宁等地出产的鸦片,经绥远草地运销平津、内地,绥远省政府在沿途设卡收税,每年可达200多万元。蒙政会成立后,即按照《蒙古自治办法原则》的规定,派人赴北平要求由军分会主持劈分鸦片过境税,但北平军分会一再推托。蒙政会又派人与绥远省政府直接交涉,亦因双方意见悬殊,无果而终。1935年初,蒙政会遂派保安队至乌拉特中旗黑沙图税卡,扣留绥远省载运鸦片的汽车,但很快被绥远当局派兵夺回。蒙政会于是又派保安队驻在黑沙图和几个旗的交通要道上,直接设卡征税,复被绥远当局派军队强行阻止,几至发生武装冲突。《蒙绥争执透视》漫画新闻在报道这一事件时,配有如下文字解说:

绥远省在昔本是内蒙乌兰察布,依克昭,两蒙蒙古牧地,蒙人最恨的是汉人赴蒙地垦荒,立县,建省。绥远省占了乌依两盟,和土默特独立旗的牧地,着实不少,并设县治十五,以致蒙古牧地日蹙,蒙人只得带了牛羊退往山沟及穷荒地带去,因此,他们的生活一落千丈。

此次争执为的是税收问题,本来蒙地无所货物可供抽税,但因阴山南之绥宁大道,军匪交乱,商贾裹足,故青甘宁新四省之烟叶,葡萄干,皮毛,烟土等,多绕道阴山之北,由阿拉善,乌兰察布一带蒙古地来往,最后各货经百灵庙向绥远各地分散,平均每年税收常达百万元以上。当今蒙古地方赤贫之时,鉴绥省越蒙设卡收税,遂引起剧烈之争执。

上月蒙绥争执最剧烈的时期,蒙政会方面竟欲扩大税争而至政争,拟将绥省未设县之地方一概归还蒙古,并将省方在蒙之卡税,收为蒙有,甚至蒙绥两方陈师漠南,将出之武力解决。

记者曾亲历蒙绥,知事实不致如外传之甚,今双方争执幸由蒙政会指导长官何应钦与该会委员索王(锡林郭勒盟盟长)及阎锡山氏之调解,将蒙绥税收八成归蒙,二成归绥,于是大事化为小事,结果,胜利属诸蒙古。

这幅通讯漫画的画面上,蒙、绥双方人员如同乌眼鸡一般,各自拦路设卡,近在咫尺而又互不相让,通过文字的有机配合,神情毕肖地把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发展脉络揭示得明明白白,使人一目了然,如同一篇袖珍通讯。

(二)《广州万善缘超幽大会》(图2)。这幅通讯漫画发表在1935年12月25日《独立漫画》第7期。超幽,即超度,指超越度过,是佛教、道教等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有脱离苦难、功德圆满、到达彼岸之意。佛道二教认为,僧、尼、道士为人诵经拜忏,可以救度亡者超越苦难。超度对象有三:一是现生中能令迷妄者、邪见者导归正见,由思想上的矫正破迷启悟,是思想超度;二是现生中能依正见而起修,因修而证悟,得入涅槃,解脱生死,远离六道轮回,是现生超度;三是人死亡之后,眷属以虔诚之心,邀请出家师父为亡者开示、念佛、诵经、做佛事等等,普令亡灵得以往生净土,是善后超度。作为佛教中的一种庄严而隆重的仪式,超度法会是其教义中“回向”的体现。佛教认为通过这种仪式,既能让一个已经澌灭了的生命再一次获得升腾,转化成力量的智慧,替已经死去的亲人积累善业,而且可以启示参加法会的人,思考生命的真义,对生死抱持一种潇洒的解脱态度。但是中国人的丧仪常具有多重意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表现儒家所推崇的孝道,因此操办者往往去追求场面的隆重盛大,甚至以一种狂欢的心态参与其事,这与宗教领域中的“超度”真义霄壤悬殊。《广州万善缘超幽大会》大标题下有一个“耗资十万,人鬼同欢”的副标题,且有一段总括性解释文字:“双十节狂欢会,那一套大场面的喜剧,弄得薄海欢腾,的是我们广州人的福气。有许多慈善先生,还恐纭纭众鬼,享受不着;于是再来一个超幽大会,务使达到‘人鬼同欢’的目的。大概不久的将来,‘宁做广州鬼,莫做乱世人’一句,会成为绝对通俗的流行语了。”这幅通讯漫画共由四幅漫画合组而成,各配释图文字。第一幅漫画的释图文字是:“会场前的木偶戏台下,仰着千百人头,真不失‘人鬼同乐’之旨。”第二幅的释图文字是:“警世图下的‘世人’,在施展好身手(?)。”第三幅的释图文字是:“一群穿时装披袈裟的青年男女,在诵经坛上念梵音,听说是要人亲属所组的青年佛教团。”第四幅的释图文字是:“有些信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朋友,特意来欣赏幼嫩发光的头颅。”可见这个超幽大会得到了当局的大力支持。“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作者通过精心选取的画面和视点,巧妙地达到引导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对比当下民不聊生的社会“乱世”现实,超幽大会越是盛大而热闹,其对当局转移社会焦点用心的讽刺和揭露就越强烈。

(三)《青岛小港沿巡礼》(图3)。这幅通讯漫画发表在1936年2月29日《独立漫画》第9期。青岛是民国时期与上海、天津齐名的著名港口,依托这三个港口的贸易经济而形成的上海、青岛、天津是当时国内最为繁华的三个城市。民国早期的青岛,是人烟辏集、车马骈驰、店肆林立、买卖兴隆之地,因为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和工作机会,所以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前来谋生。但是这里与上海、天津一样,也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贫富分化现象非常严重。这幅漫画的作者李劫夫曾在青岛从事过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对青岛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状况甚为熟悉。作为一个具有进步倾向的青年艺术家,李劫夫眼中不仅看到城市繁华处的喧闹,也见到平民贫苦的悲泣,他用细腻笔触真实全面地记录了这个社会的景况,尤其是把目光聚焦在失业的工人、缝穷的妇人、捡破烂的流浪儿等等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城市贫民身上,从中流溢出被生活压迫得扭曲的人们的痛苦呻吟。《青岛小港沿巡礼》漫画通讯共由五幅速写式漫画组成,并配有如下用以释图和解释绘画旨意的文字:“从早晨三四点钟到夜晚十二点,这里是永远在扰攘纷乱之中,成千上万的劳动者,全依着在这里赚得些许劳动的代价,以维持他们的生命,但结果差不多是失望的,他们不时的发出了这年头钱是真不容易赚了的嗟伤,可是他们终久还是不离开那里,万一再找到工作呢。笔者限于篇幅和能力的不足,不能把那里的全般情绪描写出来,只是这小小的几幅,但人们看到这些就足可证明青岛这个避暑的胜地也不只有花园和别墅吧。”这五幅速写式漫画分别是:渔轮停泊处、捡物屑的母亲和孩子、劳动着的工人、运货的舢板、流浪的孩子们。李劫夫的速写式通讯漫画不仅有物而且有人,动静搭配,讲究人物和景物造型的各个部分的组合与互相照应,不但反映出人物的生活状貌,而且对人物的体态、神情进行了逼真的描摹和刻画,在动态多样中变化有致,既获得一种整体感的报道反映效果,又因其中流露出作者对这些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深深同情,而具有一定的咏叹、抒情意义。

(四)《“三不管”火烧活人的故事》(图4)。这幅通讯漫画发表在1936年4月1日《漫画界》第1期。20世纪30年代,天津南市附近原清和街与庆善街交口处的西南部位是一片开洼地,没有什么建筑物,是南市附近贫民聚集之地。那时候,南市里饭庄很多,每天顾客盈门,剩饭剩菜不少,于是有些人就上门收集,回来加热后出售,渐渐地在清和街形成了一个市场。这些人就是用一个大铁桶,支个炉子把剩饭剩菜倒在里面煮,要饭的人拿着捡来的罐头盒到那里去吃,虽然里面有鱼头也有肉,但是味道难闻。只是那个年月不讲究卫生防疫,也没有多少人明白传染病交叉感染的道理,所以虽说这里出售的都是残羹剩饭,但对于穷苦的百姓来说,还是很受欢迎。因为这里聚集的穷人较多,所以这里有华商公会设立的男女粥厂各一处,明德慈善会设立的暖厂两处。所谓粥厂,是官府、慈善团体或人士施粥以赈饥民之所。贫苦人或是逃难到此的灾民,可以到这里领一份稀饭。有的粥厂只施粥,不留宿夜;有的不仅施粥,还搭建棚子,留无家可归的穷苦人居住。这种既施粥又留宿的粥厂又被称为暖厂。暖厂全用芦席、稻草围就,当时有千余穷人和乞丐在此苦度寒冬。1936年2月14日凌晨,南市清和街附近一个暖厂突发大火,活活烧死百余人,一时焦尸叠列,惨不忍睹。《“三不管”火烧活人的故事》通讯漫画即是对这一重大人间悲剧的报道。这幅通讯漫画共由24幅图画组成:街头冻毙之无告者;慈善家出资举办粥厂暖厂;千数贫民藉此度日;突然起火梦中纷起逃生;仅半小时即全部焚毁;灰烬中掘出尸骸149具;被难家属啼泣认尸;老妇哭其幼子傍观者泪下;友邦僧人到场超度亡灵;市府抚恤机关派员致祭;红十字会实行消毒工作;慈善心肠为亡魂焚香化帛;焦头伤者在火场附近行乞;报贩喊“看火烧活人的报”;拾荒人乘机拣乱草破衣;延高僧诵经数天;警察以木棒维持秩序;公善施财社分别装棺;叹赏遗留下的一只脚;百余裸体贫民长眠地下;乞丐藉火窟余生名义求乞;被难人与被难家属受恤;起火原因互相推诿;记者梦见焦尸大打高射炮。这幅通讯漫画对火灾发生的来路去向以及社会各界对此的反应措施,作了多角度、全景式的呈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真实、客观的场景再现无疑会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引发深入的思考。

(五)《剿匪军成都遗迹》(图5)。这幅漫画通讯发表在1936年8月5日《漫画界》第5期。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根据川北敌人守备空虚的局面,趁势进军川北,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的建立使国民党中央和四川军阀惊恐万状,随之开始了对川陕苏区的长期围剿。1933年10月4日,刘湘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总司令部设在成都,集结四川各路军阀部队,兵分六路,从东、南、西三个方向,西起广元东至城口,在一千余里战线上,以弧形之势合围川陕苏区,企图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一口吃掉正在逐渐壮大的红军。参加六路围攻的兵力共有110个团,约20余万人,另有空军2个中队、飞机10架参战。面对来势汹汹的四川军阀联军,红四方面军召开会议,集思广益,确定了反围攻作战的基本方针:先期占据有力地形,坚守阵地,节节阻击,持续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不断削弱其进攻能力;在战斗中寻觅敌之弱点,捕捉有利战机,然后适时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快速反击,各个歼灭;对撤退中的敌人,实施纵深迂回,分割包围。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战役前后历时10个月,最后以毙、伤敌官兵6万余人、俘虏2万余人、缴枪3万余支、炮100余门、击落敌机1架的胜利而告结束。发表《剿匪军成都遗迹》通讯漫画的1936年8月5日《漫画界》第5期,为该刊的“风月专号”,这时红四方面军已经离开川陕革命根据地北上长征,所以这幅通讯漫画视角独特,它报道了四川军阀在围剿红军时所留下的“遗迹”,当然也是他们所谓“剿匪”的“战绩”之一。从这“战绩”中,人们可以知晓这些“剿匪英雄”们当时为何屡战屡败的原因。这是一幅四格漫画,第一幅“未经雕琢”,画面上是一当地不谙世事的少女,正偎依着窗户向外张望。第二幅是“剿匪英雄来自下江,解解闷气,赁屋暂藏”,画面上一个国民党“剿匪”军官在寻花问柳。第三幅描绘由于“军队突然开拔,英雄随去,不知所之,百无聊赖,公园里逛去”,暗示良家女子被始乱终弃。第四幅则是“杰作完成,‘大众情人’大家欣赏”,女子堕落,沦为风尘女子。通讯漫画有一句补充性的注释文字:“据算此项杰作有五百余件。”作者仿佛只是在冷静、不经意地叙述一个茶余饭后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风月”的故事,但“杰作”一词,讽刺和鞭挞的意义却尽在其中:这些所谓的“剿匪”者其实才是真正的土匪、流氓!

(六)《岱山盐潮漫画报道》(图6)。这幅通讯漫画发表在1936年8月20日的《时代漫画》第29期。1936年7月13日,浙江舟山群岛中的岱山上爆发了因渔、盐民反对国民党当局不合理盐政的岱山惨案(又称山东沙角惨案)。由于当地盐务当局对于圈用盐民盐田建场没有给出合理解释,建场之后又立刻施行分类交盐(归堆)新法,因此,7月8日,岱山渔、盐民2000余人在东沙角资福寺聚会,商量应对。他们议决向有关当局请愿,要求取消圈地建场、分类交盐等不合理政策。第二天,参加请愿的人日渐增多,达3000余人。12日晚间,一名盐民被税警队抓去拷打得皮开肉绽,追究聚众闹事的幕后主使者。13日,广大渔、盐民集会请愿依旧,并一致罢晒。这时,参加集会的民众被税警人员团团包围,并被后续赶来弹压的队伍冲散。税警在追逐四散而去的人群时,抓捕了一个盐民。这导致散去的3000多民众很快又聚集起来,要求释放被捕盐民。期间税警开枪打死了一名请愿盐民,于是双方混战起来,最终致盐务局职员4人、税警5人被打死,伤3人。被愤怒笼罩的民众群情激奋,放火焚烧盐务局,并将盐务局内的财、物抢劫一空。渔、盐民也被打死了30余人,百余人受伤。第二天,渔民纷纷驾船外逃,盐民也多进山躲藏,镇上商铺为避免牵连遭受损失,也都停业关门。往年在鱼讯期间繁荣热闹异常的岱山,顿时呈现一片萧条死寂的景象。岱山惨案有力地震动了国民政府财政部和浙省当局,财政部决定调整盐政,针对有关直接导致盐政弊端的因素进行必要革除,对原岱山盐务、税警人员进行撤换、调防,同时电令严加约束税警行为。(参见叶恒《从岱山惨案看民国浙江地区的盐政》,《盐业史研究》2012年第4期,第32-39页。)《岱山盐潮漫画报道》共由15幅漫画组合而成:归堆变色渔盐叫苦;开称定时大碍生产;用余官盐查获作私;税警苛扰渔盐怨恨;渔盐请愿要求改良;开枪示威激动公愤;数千渔盐混乱暴动;焚毁局屋以泄积愤;惨戕员警渔盐快心;惧祸远逸十室九空;调警增械防范震慑;严密追缉获犯五艘;善后办法各有成见;谣言暴动情急求援;解决问题尚难悬拟。这幅通讯漫画细密而周详地报道了岱山盐潮爆发的因果始末,为读者全面认识这一重大事件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材料与根据。看似客观报道,其实作者的倾向明显,漫画第一幅图“归堆变色渔盐叫苦”,开宗明义,不仅点出了事件的原因,而且大块的黑色画面使用显然并非作者随意为之,而是隐约地表达了“社会黑暗”的这一思想。

(七)《醉生梦死图》(图7)。这幅通讯漫画发表在1936年9月5日《漫画界》第6期“报道漫画专号”,是该期封底漫画,作者署名“田无灾寄自天津”。在中国民间文化中,老鼠不仅容貌不佳,而且因会盗食种子、毁坏树苗、啃咬衣物、传播疾病等毛病,令人讨厌,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千古骂名,被归入“四害”之列。1944年的中国,风雨如晦。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把盘踞神州大地的日寇比作啮啮害人的“群鼠”,独具匠心地创作了一幅《群鼠图》,并巧妙地题诗一首:“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灺灯残天欲曙,严冬已挨五更鼓。”①转引自查爱萍《齐白石题〈群鼠图〉》,《咬文嚼字》2012年第9期。控诉了日寇强盗对侵略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通过隐喻的方式,以“天欲曙”“五更鼓”的时令和物象来暗示眼前的“黑暗”“严冬”不会长久,坚信日寇终会被赶出中国!《醉生梦死图》通讯漫画的画面上,在一幢写有“华宅”字样的二层小楼之上、“亲善”匾额之下、“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楹联环抱之中,一日本女人搂着傻笑的中国绅士灌安眠药。屋外群鼠大闹,有的上房揭瓦,有的抡镐刨墙角,有的偷运财宝,有的杀人放火,有的填人入井,有的墙头放哨,有的摇膏药旗持枪操练,真是群鼠作乱,乌烟瘴气!这是当时国内局势的真实象征:1931年“九·一八”事变不久,日本侵略者策划成立了“满洲国”,1936年10月,又发动华北事变,策动汉奸冒充农民袭击香河县城;11月,在天津操纵汉奸、流氓、吸毒犯请愿示威,袭击国民党机关,制造要求自治的骚乱活动,还操控汉奸殷汝耕割据冀东二十二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1936年5月,日本将天津驻屯军改为“华北驻屯军”,司令部设天津。日本还源源不断地往华北增兵,控制军事要地和铁路沿线,并在天津修建机场、仓库、营房等军事设施。当时,日本驻天津总领事馆统率的警察迅速扩编,除设立警察总署,还在北平和冀东广设分署,日本还在天津设立宪兵队、调查部等特务机构,并统一指挥华北、西北各大城市的特务活动,并不断在平津一带举行以占领中国城镇为目标的各种军事演习,紧锣密鼓地为全面侵华战争施行准备。《醉生梦死图》通讯漫画虽然是采用象征的漫画表现手法,但其时局报道及其所揭示的事件意义则彰明昭著,一目了然,比一般的文字报道具有更大的震撼力量。

(八)《利国便民》(图8)。这幅通讯漫画发表在1937年4月20日《时代漫画》第37期。荀子曰:“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灾祸乃作。”[3]世界上物总必先腐而后虫生,一个国家祸患的发生,总是有着内部的原因。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汉奸多如过江之鲫的现象曾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讨论。有人指出,近代中国长期不统一是汉奸产生的基本原因、政治腐败造成严重社会矛盾是汉奸产生的社会原因、文化教育失误是汉奸产生的深层原因、日本的威胁利诱是造成汉奸的直接原因。[4]这一分析为我们理解抗战时期的汉奸众多现象提供了一个思路。“五四“运动以来,传统遭到否定,但新的文化并没有建立,欧风美雨的冲刷和市场经济的洗礼,使很多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陷入某种混乱之中,汉奸思想意识的潜滋暗长与此亦有一定的关联。《大公报》曾报道,抗战前夕“张家口竟成了‘汉奸世界’”[5]确实令人有锥心之痛。《利国便民》通讯漫画为我们真实描绘了抗战前夕部分国人对中日关系的认识已经到了何等荒唐而糊涂的地步。这幅通讯漫画共由12幅图画组成,分别展现的是各色人等对关乎中日之间某些问题、事件或现象的评价:(1)要人:“这次纱厂开工,又可救济敝国多少失业工人!”(2)店员:“没有人家,我们买不到这样便宜货!”(3)瘾士:“只有人家这样优待我们!”(4)委员:“改良棉业,是人家帮助我们有好收成!”(5)赌徒:“这里才是我们的天堂哩!”(6)高等华人:“假使人家不成立惠通公司,我们哪有环飞津市的福气!”(7)绅士:“自贵国增兵以来,我们这便太平了!”(8)走私奸商:“只有人家帮我们出气!”(9)局官(对浮尸):“这些穷人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他们死了,可以免掉许多麻烦!”(10)盐户:“芦盐不出口,我们去卖谁的钱?”(11)嫖客:“没有人家,我们也活不到今天!”(12)工人:“人家不建飞机,不盖营房,我们哪有饭吃!”把侵略、剥削理解为帮助、亲善、提携,完全没有民族大义,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善恶标准,更没有丝毫的爱国主义情感,愚昧、昏庸、颟顸、麻木、自私、短视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利国便民”的反语标题,蕴含着作者无限的痛楚和愤懑!它警醒我们:民族真正获得解放的条件首先应是国人认识的更替和思想的启蒙!

(九)《四川近来的灾状及求雨种种》(图9)。这幅通讯漫画发表在1937年4月20日《时代漫画》第37期。1936年至1937年夏之交,中国西南四川省却饱受旱灾之苦。据当时的新闻媒体报道,四川全境150个县,有141个县受灾,灾民多达3500余万,因饥而毙的大约就有100余万。从1936年初到1937年中,旱灾持续10个多月,全省大多数地方赤日炎炎,经年未见滴雨,秋不可播,春不可耕,农田龟裂,顿成不毛,多数县份农作物收成降至四成以下,重灾区则降至一二成,甚至有的地方几乎绝收。昔日千里沃野、食足衣丰的天府之国,短时间内变为死相枕藉、饿殍遍地的恐怖之域。过去人烟辏集、车马骈驰的集市村镇成了十室九空的荒凉之地。当时有一份调查数据表明,到1937年三四月间,四川全省94%县份有3500万饥民面临粮绝食尽之境。1937年3月10日《新蜀报》报道武胜县每日饥毙人数在400人以上。4月14日天津的《大公报》社评有云:“成都至重庆之公路两旁,为四川最富厚之区域,本年二月份统计,沿线饥饿倒毙之不幸同胞达三千余人;三月份半月之中,单成都至内江段五百里沿线,饿殍遗骸,亦三百具以上。”[6]《四川近来的灾状及求雨种种》通讯漫画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四川灾情的严重,以及在旱灾面前民间祈禳雨水的种种巫术,反映视角颇为独特。这幅通讯漫画共由9幅图画组成,每幅图均配有文字说明:(1)本年四川旱灾惨重,为近百年来所未有,灾区辽阔达一二七县,占全省面积五分之四,灾民人数总计三五○八万七三八四人,占全省人数二分之一(按四川素有天府之称,如何保存国家元气?凡我国民当然不肯忽略视之。)(2)灾民死亡之数,单指剑阁一县平均每日死一百人。(3)各重灾县份之树皮草根,均被吃尽,灾民乃向各地寻找观音土(白泥也)吃,……等。(4)或吃死尸!(5)灾区各县求雨法之种种;有设坛念经,进香求神,禁屠,……等。(6)亦有玩水龙等。(7)更有叙,永乡民集众锯断专员公署之旗杆,以求雨之暴举(因旗杆二字与齐干二字音相同)。(8)江安、南溪发起“科学”求雨法:于高山上同时焚烧大量废柴,以冀变动空气而致雨泽。(9)南溪集铁炮于环城山上向老天挑衅,期能震动空中水蒸气,然后沛然下雨。这组通讯漫画将事件相关元素集中起来,虽然没有区分空间内容的线框,但画面中存在隐形的版面结构,左右两列的版式对称而又不失灵活,使每幅图画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既很好地叙述了发生的事件及其发展历程,又使每一幅图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人想象的空间,寓意灾区的广大与灾情的严重。图像造型上方笔圆笔交错运用,线条粗细对比较为强烈,黑白色块穿插搭配,画面组织协调,使新闻事件得到了充分而细腻的描绘。值得指出的是,漫画叙述的所有内容中,看不到政府赈灾的身影,应非作者的一时疏忽,而应是对救灾中政府失位失能的不满表达。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3年,中国著名漫画理论家黄茅先生在《漫画艺术讲话》一书中论述漫画的表现形式时,曾专门提出“报告漫画”这一类型。他认为报告漫画在当时虽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称,实则是和以前出现过的报道漫画或通讯漫画相似,不过报告漫画是将其形式和定义确定罢了。报告漫画这种形式在中国近代就已经产生了,如清朝光绪初年间吴嘉猷所绘的社会新闻报告和风俗画,就是它的胚胎。“报告漫画是将一件突发事件或某地的风俗习惯加以分析,从各个视点去描写它,每一幅的题材当然有它的独立性,但也可以连结在一个总的主题。报告漫画的作者首先是留心环绕着其周围的社会现象,当他注视而加以线条或色彩捕足了某地某事就是代表他所认识的实生活底某一面影。”[7]93从以上几幅当年以“通讯漫画”之名发表的作品来看,可以总结其特点如下:

1.通讯漫画并不一定是多幅(格)漫画,单幅漫画也可具有“通讯”的效应。是否具有叙事的功能,端赖作者的叙述手段、视角选择以及对文字的调用技术。与一般新闻漫画有别的地方,通讯漫画大多有较强的叙述性,这是长于呈现片段场景的图像与长于叙事的文字相结合而后所产生的一种报道体式,因此,比较而言,通讯漫画具有直观形象与情节叙述的双重优势,优秀的通讯漫画可以切实地达到图文并茂的预期传播效果。

2.一件好的通讯漫画还要有足够的问题意识,具备理性的深度,能够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并不是将某地某事依样画葫芦的再现出来就算了,因为一件事情光只平面记叙是不够的,报告一件事情,要考察它为什么发生的?它发生的地方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它的经过怎样?事情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把这些前因后果演绎地配置,强调讽刺或加重表扬的成份,能够注意到这几点,一部报告漫画的先决条件已具备了。”[7]93构图造型技能与语词调用技巧的并美,使通讯漫画的运用具有更大的难度。

3.通讯漫画的主体毕竟是图画,一般来说,图画总是长于定格某一生活瞬间,而新闻事件一般多具有一定的时间长度,用图画叙述新闻事件,显然非其所长,这就是为什么在人类的叙事手段中,图像无法超越语言而获得优先地位的原因。当然,这并不说明漫画在新闻报道方面就无法施展身手。通讯漫画的存在,让我们看到漫画在新闻报道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甚至在展现某些生活意义时反而能获得相对的优势。

4.作为漫画类别的通讯漫画,要实现叙事的目的,一定的文字配合必不可少。漫画史上的纯图像漫画也具有一定的叙事性,但叙事功能无疑相对较弱。20世纪30年代的漫画通讯通常采用两种方法来完成对事件的叙述或报道:一是配以一定的文字说明,通过文字说明来引导读者的思维方向;二是通过多格形式,使不同的瞬间画面连缀起来,从而形成不同意义之间的自然过渡和有机联系,完成对某一时间性新闻事件的情节叙述和空间展示。

因此,20世纪30年代通讯漫画的流行是对漫画新闻报道功能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反映出当时的漫画家们希望通过漫画这一艺术手段介入时事政治,赋予漫画报道的功能,以担当启迪民众、唤醒国人时代重任的强烈渴求。这种言说行为的主体动力只能是漫画艺术工作者高昂的历史使命感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意识。

图1 沈逸千 蒙绥争执透视 1935年4月20日

图2 廖冰兄 广州万善缘超幽大会 1935年12月25日

图3 李劫夫 青岛小港沿巡礼 1936年2月29日

图4 田无灾 “三不管”火烧活人的故事 1936年4月1日

图5 蔡输丹 剿匪军成都遗迹 1936年8月5日

图6 傅其康 岱山盐潮漫画报道 1936年8月20日

图7 田无灾 醉生梦死图 1936年9月5日

图8 田无灾 利国便民 1937年4月20日

图9 梁正宇 四川近来的灾状及求雨种种 1937年4月20日

[1]西丁,主编.美术辞林·漫画艺术卷[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

[2]唐满先,译注.论语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08.

[3]荀子[M]∥二十二子(缩印浙江书局会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85.

[4]为什么抗战时中国出了那么多汉奸[EB/OL].http://bbs.tiexue.net/post2_6924343_1.html.

[5]孟秋江.孟秋江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1.

[6]为四川灾民请命[N].大公报(天津),1937-04-14.

[7]黄茅.漫画艺术讲话[M].重庆:商务印书馆(重庆),1943.

责任编校 边之

G210.9

A

2095-0683(2017)04-0052-07

2017-08-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XW007)

胡正强(1965-),男,江苏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通讯漫画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本期通讯之星:郭雨薇
本期通讯之星:王宁
漫画二则
漫画11幅
知识漫画
通讯简史
漫画4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