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鸣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音乐学分析

2017-10-23 10:35何亚男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协奏曲调性和弦

何亚男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杜鸣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音乐学分析

何亚男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杜鸣心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体裁涉猎广泛。《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杜鸣心先生于1982年创作的作品,并献给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采用了西方传统的协奏曲结构,第一乐章在结构上采用典型的奏鸣曲式。同时,作曲家并不拘泥于传统,采用了民族调式和现代作曲技术,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现代性。本文主要从作品的结构、主题材料及发展方式、和声及调性出发,进一步总结音乐作品内涵的社会文化成因,为研究杜鸣心及其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式;民族性

杜鸣心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1928年出身于湖北潜江,早年师从于贺绿汀、任光、范继森等学习音乐,1949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1954年留学前苏联,师从于楚拉基教授学习作曲,之后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在近60年的创作中产生了百余部作品,其体裁涉猎广泛,涵盖了除歌剧和音乐剧以外的所有传统音乐的各种体裁,他的音乐热情、温暖、抒情、富有灵气,反映出人们(更多的是他自己)内心真挚和善良的情感。他的音乐创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40~50年代,以创作歌曲为主,歌曲有《薪水是个大活宝》《山歌》。50~60年代(留苏时期),以创作器乐作品为主,代表作有《钢琴三重奏》《练习曲》等;60~70年代,以创作舞剧音乐为主,代表作有《红色娘子军》《鱼美人》;70年代至今是杜鸣心先生创作的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大量优秀的作品涌现,有声乐曲、舞剧音乐、管弦乐、交响幻想曲以及电影配乐,如交响曲《青年圆舞曲》、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交响幻想曲《洛神》、小提琴协奏曲2部、钢琴协奏曲3部、电影《原野》《伤逝》《李四光》等配乐等。除此之外,他为新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门下英才云集,有郑秋枫、叶小纲、瞿小松、刘索拉等。

1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应拿索斯唱片公司老总克劳斯·海曼委约为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而创作的一首作品。完成于1982年9月,同年11月在香港“杜鸣心作品音乐会”上首演,1985年在北京上演(国内首演),1987年被选为首届全国小提琴中国作品比赛决赛曲目。

2 音乐本体分析

2.1 曲式结构

第一乐章主要采用了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在再现部之前出现一个较大的华彩段落,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乐曲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五个部分构成,作曲家对每一个重要的主题结构都有明确的速度要求,使得结构之间泾渭分明。

图1 奏鸣曲式

2.2 音乐材料的构成及发展方式

全曲主要的3个不同的音乐材料,即引子、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均采用了民族调式,旋律的框架都是由四五度构成,引子主题如图2所示。首先,五声性的旋律线条构成了清晰的民族音调,锯齿型的旋律形态不断攀升,前两句框架形成四五度呼应。其次,开始处的四度框架中形成大三+小二的音程,为主部主题的和声框架提供了基石。最后,以四五度结构框架为基础,调性在不断游移中,旋律音域逐渐向两边展开,直到最后出现A音,为主部主题出现做好了铺垫。

图2 引子主题

独奏的小提琴演绎着欢畅的主部主题旋律,基本由波浪型长线条的下行进行为主,前两乐句旋律框架由A—D,调式由A角-D羽调式构成,最后一次由乐队演奏,直接进入连接部。由图3可以看出,西方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双呈式部后来发展成重要主题的双呈式,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体现。前两乐句持续音的运用使得和声进行相对缓慢,而快速律动的16分音符伴奏和优美的主题旋律相对突出。乐队演奏主题的重复部分、和声的运动加剧、纵向高叠和弦的运用、根音下行的推动力使得音响形成丰富的变化。

图3 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的旋律悠长如歌,第一段旋律线条凸显跌宕起伏,采用了主题的呈示、巩固、裁接和综合的创作手法。材料框架C—F,副部调性打破传统结构在属调上建立,突出小三度关系的调性布局。中段旋律的线条起伏相对平缓,框架由C-G构成,再现段是出现加花装饰。从图4可以看出,副部旋律线仍然建立在四五度框架之上。可以看出,引子主题采用了两短一长的音乐创作手法,主部主题采用了加环绕装饰的长音线条,而副部主题则采用了动机发展手法。不同的技术赋予民族音调的音乐主题不同的性格色彩。

图4 副部主题特征

2.3 和声的风格特征

2.3.1 多样化的和弦结构

传统的西方音乐中,三度叠置的和弦是其主要的音乐语言,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后,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功能和声体系。杜鸣心在这部作品中,既借鉴西方传统和弦,又采用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和弦。具体有:四五度叠置的和弦,省略三音的空五度和弦、附加音和弦、高叠和弦等。如下谱例(图5)所示:第一小节采用高叠和弦,第二小节则是四五度叠置的和弦。

图5 和弦结构

2.3.2 局部淡化功能性和声进行,强调色彩性,突出民族韵味

(1)传统的功能性和声进行中,和声的动力依靠根音四五度关系的推动。在这首作品中,四五度根音关系的强力度和声进行出现在段落结构的终止处,在结构内部,低音声部的运动采用了具有五声性风格的旋律线,在增强和声音响推动力的同时又具有民族风格。如在主部主题的陈述中,乐队做主题重复陈述时,低音线条由bB-G-E-D-bB-A进行构成,这个具有五声性的旋律线条具有民族风格。同时,低音声部的脱离调性制约的半音化进行体现了现代音乐创作技术在作品中的渗透。

(2)平行或反向和弦的进行是指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音程(如大小三度)或和弦的连续进行。由于同一类音程或和弦的连续进行,既有纵向的和声效果,又是横向的线性进行,这使平行或反向的声部具有“声部层”或“和弦线”的意义,它既加厚了单声部线条,有和声意义,又有进行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和声进行。杜鸣心在这首作品中较多地使用了这种手法以淡化功能进行,突出色彩性的对置。

(3)持续音的运用作品中大量存在,古典时期,持续音的运用通常以主持续音和属持续音为主,主持续音通常用在作品段落的结尾,用来稳定作品的主调主功能,而属持续音通常用在结构段落的开始处及结构内部,并通过属功能不稳定因素的持续,为音乐进入新的段落做好了铺垫。在这部作品中,持续音的运用在音型化写法上与古典时期相比有了较大的拓展。其次,相对静止的持续和声陈述凸显了优美流畅的主题旋和富有动力感的节奏律动。

2.3.3 丰富的调性发展手法

(1)通过特定结构的和声模进来扩张调性,形成功能拓展。在这首作品的连接部中,作曲家采用了特定结构的和声模进,并进行重复移位来发展和声思维,在保持和声进行统一的基础上承担着调性过渡的性能和作用。在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八钢琴协奏曲》中大量地运用了这个技术,如谱例如图6所示。

图6 《第八钢琴协奏曲》部分谱例

(2)通过声部线条的半音化进行关系扩张调性,完成调性转换。在大小调体系中,声部的线性进行也是其主要的和声动力,但是这个声部的进行要受到调性的制约。在这首作品的引子结束处和呈示部结束处的线性进行则摆脱了这种制约,如引子结束处由bA直接进行到A,呈示部结束处由F调转入#F调,即采用了这种调性扩张手法,伴随着低音的半音化运用,自然平滑地过渡到新调性,并带来了鲜明的和声色彩变化。

(3)通过不同调性的和弦复合关系扩张调性而形成功能扩展。在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的音乐创作中,持续音的运用、和弦外音的运用以及高叠和弦的运用体现了最初的复合形态的思维特征。20世纪的作曲家把这种思维推向一个高度,运用复合调性产生和声进行,使得音乐织体层次增加,调性扩张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这首作品的展开部末尾采用了F调的和弦与bE调的和弦,形成复合关系,从而达到调性扩展的作用。

3 音乐内涵的社会文化成因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治上进行了拨乱反正,艺术上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类音乐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器乐音乐亦如此。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器乐作品。如陈培勋的《第二交响乐“清明祭”》、朱践耳的《交响幻想曲》、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以及杜鸣心的交响幻想《洛神》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2)这一时期,许多新潮的西方音乐创作技术大量涌入中国,与传统的东方文化发生碰撞,既相互靠近又相互交融,为专业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思维。“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创作理念使得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更加多样化,技术更加现代化。

(3)作曲家本身的生活经历、专业结构、性格修养及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了这部音乐作品热情、温暖的音乐风格。杜鸣心先生从小生活历经坎坷,但是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性格,这也决定了他的创作更多地关注和表现人的精神层面,特别能够与那些生活坎坷、但始终对生活抱有乐观向上态度的普通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也反映了他自己内心真挚善良的情感。其次,杜鸣心从小接受了正规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基础扎实,被国家公派到俄罗斯学习,对20世纪的各种音乐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他的创作中,杜鸣心先生可以娴熟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表达他对于音乐、人生的理解。

综上所述,从这首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中可以看出作曲家音乐创作的重要特征:采用西方传统的协奏曲结构和西方的音乐发展方式,结合五声性的旋律风格和四五度旋律框架,和弦的构成和进行以及调性的转化使得音乐语言和音响色彩具有着鲜明的民族性、现代性。他的创作以传统结构为基础,但从不自我封闭,尝试各种现代思维与技法,使民族音乐元素渗透到音乐创作中,让音乐更富有创造性,其质朴、纯净的音乐风格是作曲家本身真挚情感的流露。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气息,赋予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1]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杨儒怀.音乐分析论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6]汪毓和.质朴、深情、纯净——浅谈杜鸣心音乐创作的个人风格[J].人民音乐,1989(4):2-5.

[7]蒲芳.中国钢琴协奏曲创作中的民族化追求[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4):61-67.

[8]王颖峰.杜鸣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和声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6.

[9]傅显周.杜鸣心其人其作及研究[J].人民音乐,2008(7):18-23.

J62

A

2095-7602(2017)10-0181-05

2017-05-12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论非规范化曲式在布里顿音乐作品中的运用”(SK2016A0748)。

何亚男(1981- ),女,副教授,博士,从事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协奏曲调性和弦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海浪协奏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