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画山水的写生方法

2017-10-23 07:11王本祥
青年时代 2017年25期
关键词:提炼记录观察

王本祥

摘 要:中国山水流传千余年间名家迭出,经典无数,是中华民族大观园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师古人”与“师造化”是山水史上备受关注的两大基本问题。“师古人”是指向历史汲取营养,在临摹古代传统画家留下的技法图示中打好基础。“师造化”是指画家到真山真水中体味自然,在真实独特的景色中积累素材。在名山胜水中升华意境并运用到画家的创作中去。古人张璪有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者赴养马岛写生数日,就写生体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观察;提炼;记录;创作

一、观察

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有别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而自成体系。我认为这与东西方思维逻辑的差异有关。中国多山川,西方多田园,中国多以山川表达哲学思辨,而西方多由田野来体现自然光线的变化。当魏晋时期山川成为贤人君子的“载道”之物时,文人画家们便涌入名山大川,在云游写生的同时,一幅幅山水经典欣然面世。

在进行山水写生时首先要做的便是深入观察。在到达写生地时,先不要急于动笔。应当迈开步子,睁大双眼,围绕着山川、小岛走上一遍,选取合适入画的景致。选景是基础,试问一位画家若对写生的对象不感兴趣,又如何能够画出好的风景写生呢?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养成善于捕捉景色特点的能力。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齐白石老先生的眼中,随处可见的一只蜻蜓、一条鱼、一只小鸡都充满了趣味。运之于笔,熠熠生辉,传为经典。“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在观察一座山时,画家不应只是“动眼”,重要的是要“动腿”,“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体会山势的变化,从各个角度观察山峰的形状。当走到山脚、山腰和山顶时,同一座山在画家眼中的映像是不同的。这也是“三远法”的由来。从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李成的指责可看出中西观察方法的差异。李成作画时往往“仰画飞檐”,他认为人站在地面上看屋檐,就必定会看到屋檐上的椽子。这其实是中国早期朴素的焦点透视方法的初步形成。沈括指出,若是遵循这种严格的观察方式的话,那画面中就不应该出现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会大大的影响画面的丰富性。人站在山顶往下看时,只能看到一两座山峰,画家又怎能表现千山万岭的壮阔场景呢?进而沈括提出他的观点:画家在游览群山的过程中,把看到的景象看成是假山,即真山的一部分。虽然画家身处深山,但又有一双画家的眼睛在更高更远的角度像看一个苹果一样把握着整体的山势,而眼下游览的过程中所看到的不过是对整体布局的一些深入和补充罢了。用这样“以大观小”的方法把山川游览一遍,在游览的过程边走边画,在山脚则高远,在山腰则深远,在山顶则平远。于是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由此而来。

二、提炼

在经过仔细的观察后,我们已经对描绘对象有了初步的理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概括与提炼以及并出有观察得来的各项素材。

王微在《叙画》中指出:“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将山水画与地图区分开来。由此可知,画家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并非照搬照抄,将原有景物原封不动地移到画纸上来。画家在作画时要做到“意在笔先”即对原有景物素材进行综合和提炼。这其实是一个“加”与“减”的过程。“加”指的是综合不同素材的趣味,使画面更加协调和丰富。例如在描述一座幽深的祠堂门口的景色时,由于门、墙、石狮、石板等都是死物,难免给人以沉寂、凄闷的印象。这时若在门口加上一位正在与幼儿玩耍的老人,那整个画面便活了起来。这“臆造”出来的老人和小孩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画家的巧妙安排,将自然的美景经过情思的熔炼后升华到艺术美。山水写生的艺术源于自然而不同于自然,这是一个自然意象上升到艺术意象再化成艺术表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情思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减 ”的过程顾名思义,及画家经过概括提炼,在画面组成上祛除不利于画面构成的素材。这个过程并不是仅凭画家的个人喜好,而是根据画面的主题,该强调什么,该突出什么以及画面中点、线、面的分部组合,繁与简的节奏,留白,以及景物的精神实质来决定。

三、记录

写生手稿的记录是写生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写生对象的特点记录在草稿纸上时,一定要强调地方特色。此类手稿不要求畫面结构完整,但要求记录准确真实,透视统一。景物的特征要尽量详实。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之前“师古人”所得的临摹功底与实物山水做出印证与对比。是一个由临摹到写生的转换适应的过程。

在积累写生手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将实景纪录到手稿上还要将各种奇山峻岭记录到心中去。苦瓜和尚石涛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被传为画坛的经典名句。黄宾虹先生曾说:“昔年浏览地,都上地图来。”黄宾虹的写生稿,大都抓住了眼中山川树石的大致关系,大轮廓并草草勾勒于纸,将其做了恰到好处的艺术纪录。他曾自豪地讲:“有观索拙画者,出平日所记游画稿以示之,多至万馀页,悉草草勾勒于麻纸之上,不知皴染。”像黄宾虹先生这样真正做到搜尽奇峰,达山川为我所用,才能将眼中美景变为“胸中丘壑”、“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四、创作

前面三个部分的观察、提炼、记录都是创作的准备过程。前三个部分准备充分,创作时自然不成问题。创作的过程就是将胸中丘壑运用笔墨技法显化于纸的过程。显而易见,风景写生创作的目的是画家眼中山水之神的充分表达。它不仅要求画家有扎实的笔墨功底,还要求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做到笔墨与自然的结合。千百年来,历代的山水大师们在写生与创作的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例如,再画树干时,画家往往由下及左,由左及右。这样,由于笔中的墨色变化,树木的受光变化也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再画柳树时,河边的柳树被长期修剪,往往在粗大苍老的树干上长出细嫩修长的枝条。所以人们常常以枯树法刻画柳树树干,再加上细长的枝条,在深山的野柳则不同。

另外,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在同一区域的透视一定要统一,不能同时出现俯视与仰视两种角度。山的排列不能太重复或者相互冒犯,树的排列也不能太整齐。画家在做到“意在笔先”时更要做到随机应变,正所谓“经营布置,更在临时”

五、总结

“师造化”是学习山水画重要的途径,在真山真水中研究、体察大自然的变化,酝酿构思,汲取创作素材是每位画家必经的过程。画家通过观察、提炼、记录、创作四个过程,从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品,形成新的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1]《傅抱石中国画法要论》.傅抱石.2015.上海人民出版社.

[2]《林泉高致》.郭思(宋).杨伯编著.2010.中华书局.

[3]《山高水长——黄宾虹山水画艺术论》.叶子著.2005.上海人民出版社.

[4]《中国山水画史》.陈传席.2001.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提炼记录观察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感悟数学思想,领略数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