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2017-10-23 08:26赵康康
学习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解放思想邓小平中国

赵康康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作为解放思想的旗手,对当代中国的解放思想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当前,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解放思想的艰辛历程,重温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入手,介绍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历程以及邓小平思想的指导意义。邓小平抓住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根本,领导我们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 解放思想 中国 意义

一、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拉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

“两个凡是”作为指导方针首先出现于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按照这一方针,就要继续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继续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那就只能使中国继续陷入动乱和混乱。这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在这个关键时刻,“文革”中第二次被打倒、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最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自己的观点。

(一)复出前多次发表谈话,对“两个凡是”表示异议

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提出,邓小平立即表示反对。他在同前来看望他的王震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又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4月10日后的某日,邓小平同前来看望他的汪东兴、李鑫谈中共中央转发他4月10日和1976年10月10日致中共中央信的有关情况,在谈话中向他们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系统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其中,包括这样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第二,即使是正确的话,也不能到处搬用,“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要准确、完整地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他说,我给中央写信,提出“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是经过反复考虑的”。“我和罗荣桓同志曾经同林彪作过斗争,批评他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而不是把毛泽东思想当作体系来看待。”这些谈话是我国最早对“两个凡是”思想的系统批判。

(二)复出后第一次讲话的中心内容就是强调“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

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央召开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职务。邓小平在会上发表复出后的第一次讲话,中心内容强调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其锋芒仍然是指向“两个凡是”。他说:“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去获得正确理解”,更不能像林彪、“四人帮”那样,“引用毛泽东同志的某些只言片语来骗人、吓唬人”,那样,只能“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他建议,“除了做好毛泽东思想的整理出版工作之外,做理论工作的同志,要花相当多的功夫,从各个领域阐明毛泽东思想的体系。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他特别强调,在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中,“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特别重要”。其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而“两个凡是”正是同这两条根本对立的。

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身负众望的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对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他的这些谈话和讲话还没有公开发表,但是已经在中央领导人和一部分高级干部中开始传播,“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已经日趋鲜明,二者之间的斗争已经不可避免,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已經拉开。

二、邓小平抓住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根本,领导我们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拨乱反正深入开展,随着对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思想解放也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领导我们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解放思想,使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科学水平,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一)研究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破除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过去的体制“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即使在苏联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个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我们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框框,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邓小平说,过去“左”的教训就在于“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我们确认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就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摆脱了种种空想。

我们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说,关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加深了群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endprint

我们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倾向,坚持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同时他也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我们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

邓小平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在总结长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领导我们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锐意创新,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深刻地认识到: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针对“四人帮”所谓“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谬论,邓小平说:“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复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结论,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三)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发生了重大变化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具有密切的联系。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便谈不上正确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但二者之间又有区别。“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一般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同国情相联系的较为具体的理论问题。用哲学的语言说,前者回答“是什么”,属于认知观念;后者回答“怎么做”属于实践观念。

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领导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族、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同过去相比,最主要的是实现了三个伟大历史转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邓小平反复强调,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提供物质基础,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物质基础。

从僵化半僵化转到实行改革。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和我国原有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所决定的。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说:“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对外开放。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新的活力。从封闭到开放,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思路的重大创新。

三、学习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

胡锦涛同志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以新的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一)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的道路

实践在发展,事物在发展,众人的思想也必须随之向前发展。解放思想应该成为人们思想的常态,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时候就要犯错误了;哪个地方思想僵化了,哪个地方就要落后了。当前世界的大变动,中国的新发展,党情的新变化,尤其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应对新形势、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实现新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

(二)解放思想要紧紧围绕三大基本问题

三十年解放思想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来解放思想的历史。只有解决了这三大基本问题,才能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当前,尤其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胡锦涛同志说:“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围绕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要注重实效,努力做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各方面工作创新,努力做到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推进社会和谐。为此,就要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坐而论道,流于空谈;要注重开阔视野,从别人、别地、别国那里吸收营养、拓宽思路,不要闭目塞听,坐井观天;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育,勇于抛弃一切错误或过时的东西,不要把已有的经验、做法,绝对化、神圣化;要注重转变作风,从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文山会海、八股套话中解放出来,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解放思想要始终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满意标准

实践标准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认识标准。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坚持,不管有什么非议,不管有什么干扰;反之,就改正,做到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那样:“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历史标准。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就坚持;反之,就抛弃。人民满意标准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标准。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群众满意高兴的事情就坚持;反之,就反对,就抛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判断标准,解放思想就有正确方向,解放思想的灿烂之花就会结成丰硕的物质成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石仲泉.我观邓小平[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4]马兆明.邓小平理论研究史论[M].濟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5]孙华玉,建新.论邓小平科学的发展观[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放思想邓小平中国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加强企业党员思想教育
解放思想,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如何搞好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