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若干思考

2017-10-23 08:26傅先菊
学习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公平现代化政府

傅先菊

摘要:地方政府治理能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能不能科学有效地实行,决定着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加快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建立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推动地方政府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从“封闭”向“开放”转变、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从“低效”向“高效”转变,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地方政府 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且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为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但就改革现状而言,和中央政府相比,不管是改革意愿还是改革进度,地方政府都相对滞后。因此,加快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概念

所谓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我个人觉得通俗点来说,就是要改革地方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使其达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特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宏观改革,而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则是微观改革。这种微观改革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地方政府由“管制”政府转变为“治理”政府;二是地方政府也应是“法治”政府;三是地方政府要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四是要提供足够的有效的公共服务;五是地方政府要从“封闭”政府走向“透明”政府。

二、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着不少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权力下放不彻底。虽然行政审批权近几年总体上精简了不少审批事项,但取消的“含金量高”的事项还不够多,很多企业和群众普遍反映还不够“解渴”,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实质性的放权很少,很多是“空放”。

二是改革动力不足。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少部门过多地平衡本单位的利益,尤其是在一些重点领域、主要部门之间,改革创新工作不同步、不衔接、不配合,部门自己改自己的,存在碎片化倾向,导致相互牵扯、动力不足,影响了改革进程和质量。

三是法治观念淡薄。政府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有待转变,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法治意识还比较淡薄,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和科技网络化等特点,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常常把“官”与“管”画上了等号,甚至出现了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的现象。

四是群众参与有限。虽然政府为公民提供了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监督等形式,但是政府在决策的时候,这种参与形式非常有限,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群众期待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参与政府决策的愿望十分强烈。

三、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优化权力结构,推动地方政府从“管理”向“服务”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过去地方政府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的治理弊端日益显现,抑制经济社会的健康成长。当前,地方政府应当加快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优化权力结构,向市场分权、向社会分权,推动政府从“管理”向“服务”转变,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要简政放权、化繁为简。加大简政放权是建设现代化地方政府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进行了7次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已由100个削减为25个。地方政府也要紧跟中央步伐,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加快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用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的“乘法”,打造一流的行政审批环境,做到思想上放胆、工作上放手、政策上放宽、机制上放活,激发发展活力。要让社会组织各归其位。机构改革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职能转换,而是让政府及各种社会组织的职能各归其位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自身的职能,以促进社会参与和公民社会的形成,让地方政府从越位的职能中退出,从市场中缺位的职能进行补位,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要加快地方政府职能由外延式到内涵式转变,做到凡是市场能调节的坚决放给市场,凡是社会能承担的坚决放给社会,凡是基层能审批的坚决放给基层。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地方政府简政放权后,不等于减掉放任不管,而是要考虑如何加强监管。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放是放活,而不是放任;‘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政府从大量繁杂的审批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并不意味着政府无事可做,反而意味着政府应承担更多的监督责任。从某种程度上说,强化监管是简政放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放就乱”,才能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建设法治政府,推动地方政府从“人治”向“法治”转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因此,地方政府履行职能、运用权力和开展治理能力建设,都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要公平。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确保公平的政府形象和群众得到公平的利益。要公正。当前,迫切需要规范行政裁量权,梳理执法依据、细化量化标准,推行阳光执法,防止“暗箱操作”和执法腐败,做到公正执法。同时要按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加大对执法人员过错责任追究的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要公开。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投资项目、重要民生事项和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政务公开,以彰显“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原则,切实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三)加大公众参与,推动地方政府从“封闭”向“开放”转变。要广开门路。地方政府要具有包容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要在认真倾听民众的声音中不断矫正和完善自己,积极回应和有效吸纳群众的合理建议和诉求,不断扩展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渠道、推动公共信息的全面透明公开、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组织,充分用好“两种资源”,全面积聚加快发展的动力活力。要科学决策。要拓展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公众参与的路径与渠道,推行政策听证、民主恳谈、公民议事会等方式,构建需求表达机制。凡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不断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切实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作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政府工作过程公开透明,科学有效。要阳光透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和生长剂。地方政府要坚持透明原则,把各项公共政策、法规、规章、条例等公共信息公开,只有把自己置于阳光之下,才能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才能激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才能根除权力“寻租”的土壤。

(四)加强信息建设,推动地方政府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政府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的技术工具。截至目前,我国已有7亿网民,信息化社会的端倪已经显现。如果墨守成规,顽固按照传统的治理模式进行公共事务管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南辕北辙、激化矛盾。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要构建公开电话、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云端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要打破数据壁垒。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现代化的治理工具,更为其带来了崭新的治理思路,要以科学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为支撑,充分运用《关于促进国家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制度红利所开拓的政策空间,进一步打破职能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加强与相关企业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信息监管。随着互联网经济和网络社会的兴起,大大增加了违法机会、降低了违法成本,在利益面前,各种各样的违法犯罪将成为高发态势,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严峻考验。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监管的监测、分析、研究、判断和预警处置等,建立完善全天候舆情监测机制,及时研究分析,尽早准确研判,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五)激发干部活力,推动地方政府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干事创业,关键在人。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推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保障。建立公务员工资增长机制。最直接服务群众的是基层干部,他们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生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建议出台基层公务员工资增长机制,以激励广大基层公务员更好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探索政府绩效管理机制。借鉴佛山顺德区政府绩效管理的经验,让政府人事管理由关注制度本身向关注岗位人员转变、由约束职工向激励职工的转变,实行全员设岗定责绩效考核。在绩效系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岗位和任务,工作做得怎么样,考评系统中一目了然。让结果、成效说话,让基层、百姓评价,真正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使“南郭先生”无处遁形。同时,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将考评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等方式相结合,全面激发公务员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平现代化政府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必须公平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我的女巫朋友
完形填空三则
公平的决定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