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风中飘》赏析

2017-10-23 16:28李莎
学习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迪伦鲍勃

李莎

摘要:《答案在风中飘》是鲍勃?迪伦著名的一首反战歌曲,此歌曲的诞生反应着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一些社会历史现象。本文意在分析鲍勃创作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以及这首歌对那一代人的影响。

关键词:答案在风中飘 鲍勃?迪伦 民谣摇滚

民谣摇滚鼻祖鲍勃?迪伦于2016年10月13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名摇滚歌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令很多不熟悉鲍勃的人一片哗然。他一生中创造了3000多首歌曲,而让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他于1962年创作的反战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使它被广而传唱。

谁是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于1941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犹太家庭,家境优渥,父母给其购买唱片机等,为其创作歌曲提供物质条件。他善于写歌词或短诗,性格外向,为成为民谣歌手奠定了基础。迪伦的歌曲被用于很多电影作品中,如《答案在风中飘》出现在《阿甘正传》中;《敲开天堂之门》最早出现在《比利小子》中,后用于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师姐》中。

什么是《答案在风中飘》

《答案在风中飘》歌词和旋律都简单顺口。这首歌有三小节,每节都以“朋友啊,答案在风中飘”结尾,三段用同样句子重复,起强调作用。此歌的字面意思,第一小节出现的情节词汇有“抬头look up、天空sky、哭泣cry、死亡die”,迪伦用疑问句连续三次发问“多少次How many”,引人思考“生死问题以及生命的意义”。第二小节出现的词汇有“多少年years、大山mountains、大海seas、囚徒people、自由free”,继续排比,三个疑问句向社会发问题,让人思考“自由以及一些社会问题”;第三小节迪伦把矛头指向战争,使用“路road、走walk、白鸽white dove、炮弹cannon balls”,加上排比三连问,文笔更加直白犀利,直戳社会矛盾,将这首歌推向高潮。

从修辞来看,作者使用了9次疑问句型。每小节自成一体使用疑问排比,自问自答;每小节各自内部的回答部分使用了重复。三小节各自互为排比,整个歌曲的格式和修辞简洁整齐。迪伦这首歌呼吁人民追求自由、爱、和平,鼓励人们建立和谐的社会。单词难度一般,修辞手法易懂,易广为传唱,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大背景之下,如星星之火一般被传唱开来。另一特点是它作为反战歌曲,放诸四海皆准,时至今日世界和平仍不是一个笑话。

为什么这首歌会经久不衰

60年代的时候,美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件,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这些事件使得那个年代的人们产生了连他们自己都无法捉摸透彻的心理。政治方面,美国1957年介入越南战争,这是一场侵略战争。很多年轻士兵带着美国所宣扬的“民主、自由、和平”奔赴战场,现实却是美国政府的贪婪导致的血肉模糊的战场。随着战争的继续进行,对政府的不满已经不仅仅是身心饱受伤害的士兵。一些主张和平的美国民众,特别是大学生,也开始自行组织各种反美国政府的运动。60年代,美国社会上还有民权运动、自由言论运动以及妇女权利运动,整个社会较为动乱,人们思想迷茫,迪伦便写出《答案在风中飘》这首歌,来替民众发声。

美国作为二战受益国家,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但随着干涉越战时间越长,经济增长率越来越慢。二战经济增长下成长起来美国人,家境优渥,属于美国中产阶级;而其父辈成长于一战后经济萧条环境之下,两代人的价值观不同。父辈信奉清教资本主义伦理精神,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尺是金钱的多少。这些年轻人反感这样的价值观,两代人存在很大的代沟。

这导致有些年轻人开始自己寻求人生真谛,50年代出现“垮掉的一代”,60年代衍生出以非暴力运动追求“爱、自由与和平”的“迷失的一代”,又被称为“嬉皮士”。他们崇尚东方宗教、追求乌托邦一样的社会、组织社团生活。《阿甘正传》里唱《答案在风中飘》珍妮就是嬉皮士。1979年促使中美建交的“兵乓外交”上,一名叫盖伦的嬉皮士问周恩来总理如何看待嬉皮士现象。周总理回答“世界的青年们对现状不满,正在寻求真理。在思想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些变化也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可容许的”。

在这样一个社会动荡、各种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的背景下,迪伦创造了反应民众心中疑问、表达心声的歌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答案在风中飘》的影响

在A foreign sound to your ear: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s music on American and Germany-speaking fans 中,歌迷阐述了迪伦歌曲对自己的影响。45岁的美国男性歌迷说:“His work shaped my politics, my theology, my writing and my soul”。52岁的美国男歌迷说:“I was in high school in the mid-to -late 60s and Dylan's music said a lot about what we feeling”。

迪倫的歌给歌迷们的心理影响有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改变了歌迷的观点、想法以及社会态度等。情感方面,歌迷找到了归属感,对身份有了新定位。行为方面,改变了歌迷的生活方式,体验社团生活,鼓励反战,有些教师用他的歌来教英语。

小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答案在风中飘》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剖析了它的时代背景,美国干涉越南战争,美国民众反战,迷失的一代等,分析了给60年代年轻人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解释了这首歌曲为何如此流行,并使迪伦获得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文献:

Susannne Kristen& Stephen Dine Young A foreign sound to your ea: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s music on American and Germany-speaking fans Routledge 23 Apr. 2009

《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恩铭 2008-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迪伦鲍勃
Dr. Skinner and Hungry Pigeon 斯金纳博士与 饥饿的鸽子
音乐家编年史:鲍勃·迪伦的歌
鲍勃的新形象
流浪猫鲍勃
你不知道的鲍勃·迪伦
民谣歌手荣获诺贝尔奖,鲍勃·迪伦的音乐为谁而写
鲍勃·迪伦的摇滚魂
迟来的春天 ——鲍勃(美国)▲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
跳动的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