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善记,快乐写作

2017-10-25 16:34王倩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25期
关键词:厚积读书笔记写作文

王倩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常常会看到有些学生写作文有畏难情绪,不是提起笔来无话可写,就是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瞎编乱造,甚至东抄一段,西摘几句,草率了事。作文便成了某些学生顺口溜里说的那样:“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

一是学生找不到写作素材。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道理,没有素材是很难下笔成文的。二是学生缺乏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生活范围较狭窄,又不善于从周围的客观事物中去发现素材,因而造成作文素材上的贫乏。三是学生缺乏布局谋篇的能力,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由于小学生阅读面狭窄,积累太少,脑海中的词汇相对贫乏,以至于写作时内容空洞,语言乏味,条理混乱。以上种种,造成了小学生怕作文的不良心态。

针对学生写作文无话可写的现象,我认为应引导学生多读善记,扩大观察范围和阅读量,多读善记,厚积薄发而作文。

一、多读善记,打好作文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说过:“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有一半来源于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做到多读善记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建立班级图书角,掀起读书热潮

我开始教六一班时,规定每个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结果发现有的同学都是三言五句应付,偶尔有一篇像样的,还是《作文选》上的范文。我私下一了解,发现学生放学后,除了完成家庭作业外,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看动画片消磨时间,由此我感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何不先从“多读”入手呢?于是我要求每个同学把他们的课外书捐给班里两本,多者不限,然后我把书分门别类,编了目录,交派专人负责。还给每个同学制作了借书卡,让他们每周定期借阅,很快班级里就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小图书角满足了学生好奇心、探求真知的欲望,从图书角里,他们受益匪浅,不仅扩大了阅读面,增长了知识,还提高了阅读能力,甚至学到了不少写作知识。

2.帮助学生挑选有益的读物,提高他们对书籍的辨别能力

在开展“读书”的活动中,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只讲“趣味性”,他们对一些武侠小说、侦探小说、传奇小说,甚至于一些不适合学生看的言情小说,一概纳之,且一看就舍不得放手,而其他很好的书却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养成了一种不好的阅读习惯,只追求惊险紧张的情节,幽默有趣的笑料,而碰上不懂的词、句,碰上有关人物、景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议论,就跳过去不读,只喜欢看故事书,不喜欢看适合学生阅读的思想教育书籍、作文知识书籍和科学常识方面的书。针对这一情况,我先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想一想:你向书中的人物学习什么?你从书中获得了什么知识?你又找到了哪些写好作文的门径?尔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告诉他们:阅读一本好书,不仅对写作有帮助,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

3.有目的地积累,增强创造能力

古人云:“立言之要在物。”“物”者写作材料也。没有大量的材料积累,即使写作高手,也写不出好文章来。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也是多看多练,此外别无心得或方法。”同样道理,学生写作文也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多读多练,广泛接触生活,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当胸中有了大量积蓄,非倾吐不可时,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厚积薄发,抓住作文的关键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盛,溪流自然昼夜不息”。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十分精辟地概括出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学生作文的基础要求是内容充实,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平时的点滴积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到生活中去积累材料,去寻找作文的“下锅之米”,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

写作材料多半来自作者的现实生活,来自日常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对此,我采取的措施:(1)走向大自然。利用双休日、节日尽可能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参观游览、野炊、爬山、祭扫烈士陵园墓等,多渠道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搜集材料。(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成立绘画、唱歌、舞蹈、书法等兴趣小组,经常开展课外活动,并结合“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和其他重大节日举行各种比赛、故事会、主题班(队)活动等。(3)走向社会。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敞开社会大门,让学生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留意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捕捉社会生活中人们议论的“热点”,抓住群众关心的“焦点”,进行观察与采访活动,以此开阔视野,扩大生活范围。

三、从多读善记中厚积薄发

阅读是作文的法宝。只有广泛地阅读,不断地动笔,不断地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真正地提高作文水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不断地积累才可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俗话说:“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有了“读书破万卷”这个前提,才能收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因此,我在要求学生多读的同时,有机地引导学生“善记”。即规定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读和写的时间为2∶1,即阅读两节,写读书笔记一节。读书笔记不单是“记”,更重要的是“作”,如写读后感、人物评价等。我班的樊俊格同学很爱读书,她读书时不仅摘抄书的好词好句,还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比如,她看了《儿童文学》里的《对门儿》这篇文章感触很深,便用写心得的方法对照自己写出体会;读了《少年文艺》里的《神奇的“铜球”》,她就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她几乎每学完一篇课文,就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在日记里。我经常在班里表扬她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并倡导大家向她学习,把她写得比较好的读后感讀给学生听,使大家真正明白:只有将多读和善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初步的实践和探索,由于认识肤浅,难免有不当之处。但我觉得,我们只要按照教学规律,改进指导方法,让学生多读善记,并扎扎实实地进行写作训练,练就一手过硬的写作功底,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厚积读书笔记写作文
根植红色基因 厚积红色能量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写作文的烦恼
“厚积”和“薄发”的关系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厚积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写作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