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2017-10-26 12:45陆林雪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改革方向体育教学高校

陆林雪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高校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仅仅局限于表面,而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俗话说“健康是第一财富”。这句话就体现出身体健康是进行其他教学活动的基础,而体育教学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对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希望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前言:

高校是培养多种人才的地方。在高校进行教学活动时不仅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对体育教学工作更不能轻视。现在的体育考核不能够完全体现学生的真正身体素质,所以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进行改革。体育运动应该每天都进行,它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全方面发展。

1.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1.1对体育教学工作的不重视

现在许多高校讲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但却忽视了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导致体育教学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认为体育课不重要,对一些体育项目不重视,也不去主动学习。而且学校在设置课表的时候,每周体育课的次数都非常少,老师也不注重对学生体育项目的兴趣培养,使得学生没有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体育活动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领导对其重视程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体育项目后期的投入和进行。有的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不重视还体现在体育项目和器材比较有限,对老师培训的花费也有限。使得学校的体育老师、体育器材有限,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影响整个体育教学的质量。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他们认为体育课就是做做样子,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实际上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身体素质密切相关,学校的体育活动是学生身体锻炼的一个重要方式,应该得到我们每个人的高度重视。

1.2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与学生对体育科目的兴趣息息相关。体育老师首先要对体育课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不能糊弄了事。[1]一些老师虽然专业素养过关,但是不懂得因材施教,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往往只采取一种单独的锻炼方式,这就使得某一项目不擅长的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差,不容易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有的体育老师对于新兴的一些体育项目不了解,不能及时地学习一些新的体育锻炼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体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长期教学单一项目,没有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其他潜力。体育老师掌握的运动项目也比较单一,对于一些新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技巧不去学习,就会影响教学工作的质量。有的学校由于学校内部的体育老师人数不够,一些体育教学老师并不是毕业于体育院校,而是由其他带课老师进行。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远远不够,而且教学内容也是当时学的,掌握程度不够,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不能及时地进行处理。体育老师不但是体育项目的教学者,还应该是体育项目的参与者。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斷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差异性,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案。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进行教学,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能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对所学习项目的掌握程度。在考试的时候内容过于单一,方法比较单调,这种考试方法会影响学生学习其他运动项目的兴趣。

1.3传统的体育教学体制存在缺陷

传统的体育教学体制是针对技术进行教学,这些技术对于普通的初学者来说都比较的困难,在课后学生进行学习时没有专人的指导,不能对相应的技术熟悉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是采取统一教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对某一体育项目的掌握程度较差,这就导致在考试的过程中不及格现象的出现,学生就会对体育课产生厌烦,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会降低。这样既不利于体育项目的进行,也不利于学生身体的锻炼。传统的教学重教学控制,轻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体制下教师成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没有发挥到学生的能动作用。传统的教学重视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老师一味地要求学会,而不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心得。教师的理念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进行。体育项目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正确的体育教学体制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老师是运动项目的主要教学者,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的想法。有些学生对于某一项目比较了解,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学习,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

2.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2.1明确教学目标,培养综合性人才

学校体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素质第一,健康第一”是每个老师教学活动中秉持的基本理念。在老师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主张不同层次、不用喜好采取不同教育。体育锻炼不应该仅限于体育课而应该是一种贯彻于学生终身的习惯。要将知识、技能、创新为一体,培养德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说说,要有实际行动。在体育课上进行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的时候要本着安全为主的原则,尽量选择一些安全性的活动,活动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多项,要有专业的老师来教学。现代体育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本着发掘体育锻炼中的快乐,追寻运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体育比赛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我们要注重体育锻炼的内涵。老师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应该达到让学生会讲、会做、会教的目标。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可行性,在其可行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改善,争取达到预期的结果。老师应该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积极地互动,本着教学为一体的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在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外,还要注重非智力的培养。体育运动作为一个重要的非智力项目,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身体素质是一切活动进行的基础,

2.2提升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老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老师教学动作示范的标准性在体育项目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熟练地掌握多种体育项目的操作要领,正确地进行动作示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学习热情,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学习某一项目。此外,老师的教学观念应该改变,不应该再是单纯地教学,也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本着为了真正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打造适合学生的体育运动,使得学生在运动中获取快乐。学校可以送定期地让一些老师参加培训活动,学习一些新的技能和教学方法,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体育运动要本着发展学生个性,采取一般性和特殊性教学相结合。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突发问题要及时地处理,掌握一些必要的应急措施。老师的综合素质不止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还体现在育人中。老师除了教给学生一些体育技能外,还应该告诉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在体育比赛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一些“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老师应该重视体育运动,拥有敬业的精神,向学生传达一些体育方面的知识。老师在生活当中要言传身教,起到带头作用,多进行体育运动,积极地面对生活。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看重教学过程,注重教学质量。主张老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主动地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以健康教育为中心,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理念。

2.3在体育教学中采取互动式教学的方式

体育教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它是通过不同体育项目的学习来达到一致的目的。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不愿意学习新的体育项目,也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采取互动式教学的方式。[2]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增进学生和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在运动的过程中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还可以随时地掌握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安排合理的运动项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对体育项目的热爱程度,然后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一些小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某一运动项目。运动项目的设置尽可能的丰富化,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爱上体育锻炼,增强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教学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达到期望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技术教学为中心,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致,加上教师掌握的技术措施单一,学生在学习的途中可能会产生放弃的想法,没有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现在的教学方法不再是以技术为中心,更多地是以能力为中心,鼓励学生均衡发展,选择自己擅长或者热爱的体育项目,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教学,很好地避免了过去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一系列缺陷。体育项目的教学者可以不只是老师,还可以是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工作更容易开展,而且其他学生对于一些不懂的地方也可以积极地提问,更有助于学生对某一项目的学习。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改革有助于避免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增加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兴趣,从而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体育教学是任何一门教学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课程的正常进行。学校也应该积极地组织课外活动,鼓励每个同学参与,设置尽可能多的体育项目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的一些改革措施希望可以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窦秀敏.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吴建逊.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及发展趋势[J].四川体育科学,2006,(1):128-131

猜你喜欢
改革方向体育教学高校
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