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如何选课走班?

2017-10-27 00:58申屠永庆
中国教师 2017年18期
关键词:教室学科功能

申屠永庆

上海和浙江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已有三年,不同学校对高考改革的适应度不同,有些并没有从传统应试教育和学校管理中解放出来,进行适应高考改革的校本化变革性实践。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浙大附中”)作为教育改革试点省份的非课改试点学校,一直在自觉践行和深化着课程改革,并在选课走班及走班学习空间保障方面探索出了普通高中适应新高考的一些基本经验。

一、选课走班:学校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新课改遵循选择性教育理念,让选课走班成为必然。从学校实践来看,选课走班涉及两大核心问题。一是选课走班的課表编排,这是过程实施的保障;二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是目的实现的关键。

1.关于课表编排

科学合理地编排课程表,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课程表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上课的依据,还会对学校其他的工作安排产生一定的影响。实施选课走班之后,影响课程表编排的因素增多,难度加大,要想科学合理,不仅需要教务人员的智慧,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的协调和师生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

实施选课走班之后,编排课程表的影响因素增多,增加了学生和教室(见图1)。传统课表中的教室、教师、课程、课时、时间安排相对固定,编排过程中不需要过多地考虑它们的变化及关系。但现在所有因素相互制约,再加上学校软硬件条件的差异,编排课程表的复杂性不尽相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可能无法充分保证学生的选择权,如选课程、选时间、选层级、选教师,只能做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证。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课表编排还要考虑每周总课时限定、选修课数量、同一学期并开科目数规定、学生选学考后的重新选课、编班等因素。为此,我们探索出了模块排课法,即以五大模块进行排课:(1)必考科目“语数外”组合;(2)选考“7选3”组合(因人而异。为解决排课困难,中间加一节机动课);(3)学考科目(4科)+体育/艺术组合;(4)学科拓展选修课;(5)兴趣特长、职业技能选修课。表1为学校一周的课程表

展示。

2.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选课走班能够让学生拥有课程选择权,但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科志向,促进学习发展,为学生发展奠定学科学业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为此,我们着力打造基于学校求是创新文化特征的“求是课堂”,旨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5年,我们组织了“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年”活动,明确提出实现“两减”(减少教师讲的时间、减少学生的习题量)、“一增”(增加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效率,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根据《浙大附中课程建设方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途径为:开展基于学生学习力提升的学科课堂教学研究,构建基于学习力提升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科课程建设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浙江大学合作,组织科学创新实验班,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取得浙大学分认可,利用浙大实验室资源,推进理化生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师生共同构建开放的新型课堂,尤其注重合理设计学生学习活动,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为特征,自主性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相结合,形成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制定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若干措施和规定,如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实施“校本作业”措施,要求精心选择和设计作业,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适量布置家庭作业,落实浙江省教育厅“精选、先做、全批、反馈”的作业

要求。

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通过与公司合作建立新教育体验中心,建立智能教学平台与工具,实现跨校区的规模化虚拟课堂。特别是利用平台进行示范课程的创新研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等,探索大班额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方式。比如,我们将PE英语示范课程在合作平台上进行整合应用,并创新了20多种英语学科教学模式,在智能教学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

作用。

二、新学习空间的打造:学校课程改革的环境保障

浙大附中位于杭州西湖核心风景区,寸土寸金。如果严格按照常规意义实施选课走班,不管是教室空间资源还是教师人数,都难以达到条件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新高考的形势需要,我们立足现有资源,挖掘周边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学科功能教室设置,探索建立起了多层面、立体化的学习空间体系,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1.立足现有条件,打造立体多元的学科教室体系

在学科教室的建设中,学校以既定资源为依托,进一步拓展资源,从教室内、校园内延展至教室外、校园外,再到虚拟空间,形成了立体多元的学科教室体系。

(1)专用学科功能教室

学校立足现有教学空间的转型升级,将现有教室和实验室低成本地改造为学科教室,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建设专用学科功能教室,在学科教学、学科育人功能目标的指导下,按照学科分类和课程主题来建设专门性的学科功能教室。它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逻辑起点,体现某一学科的丰富内涵,配置学科专用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科体系建设,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和教师教学研究。其建设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专用功能教学设备的优化配置;二是根据不同学科需求体现不同的功能及特色;三是体现学科教学内容;四是注重体现新课程新高考理念。目前,学校已建成几乎涵盖所有学科的专用学科功能endprint

教室。

(2)共享学科功能教室

学校立足现有资源,通过多学科融合共享,一室多用,将普通教室变成多学科教室,拥有多学科的特点,教室里陈列的器材、墙上张贴的挂图等部分教学用品,随着学科课程稍有变换,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很好地实现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

(3)校园学习空间

学校将校园作为学习空间来设计和安排,将学科教室由室内延伸到室外,创设“校园功能教室”,作为开展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场所。利用诸如学校图书馆、教室门窗、走廊、绿化带等,构建校园学科功能教室共同体,打造学科教学综合体,丰富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例如,参加校园社团“生命社”的学生在生物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利用微信平台建立了一个校园植物名称与特性介绍的“云”空间,对校园的180多种植物分别创设二维码,通过扫二维码就可以学习和认识这些植物的自然属性、人文

意蕴。

(4)校外学习空间

学校敢于探索创新,把校外资源作为学习空间的重要部分来打造,将学科教室的空间与外延从校园内延展到校园外,充分利用浙大附中周边的丰富资源,创设“校外功能教室”。例如,利用浙江大学实验室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开展创新教学与学习探究。再如,充分利用周边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省图书馆、西泠印社等作为课程基地,开设丝绸文化、茶艺、陶艺、西泠书法等20余门课程,将学生课堂转移到学校之外,将校外空间打造成学科功能教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虚拟学习空间

学校在拓展实体教学空间的同时,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构虚拟教学空间,创设“虚拟功能教室”。例如,我们和网络公司合作开发应用在线课程,实现跨班级、跨校区上课。同时,为了探索大班教学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学校与北京天学网教育科技公司合作,就新教育学习研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与学科测评体系、智能教学平台与工具的研发和应用、新教育示范课程的研发与应用等,进行战略合作、实践

创新。

2.从既定资源到拓展资源,形成立体多元的课程格局

(1)充分利用既定资源

学校在学科功能教室打造中将既有资源进行巩固和发展利用,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把学生接触到的方方面面作为课堂资源来设计,使不同形态的学科功能教室能够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例如,物理学科教室中撤去讲台拓展空间,将仪器柜改为仪器台,台面上摆放演示仪器与师生自制教具,随时可供实验操作。电磁学实验需要的实验器材种类多,为此设计了六人抽屉方形桌,用于放置分组实验仪器。课上需要做实验时,可从课桌下的抽屉将实验仪器取出进行实验。一张方桌可分两三组进行实验,既节约时间与资源,又能提升课堂实验效果。

(2)积极拓展便利资源

充分利用既定资源,是在学校资源的“存量”上做文章,同时我们还在资源的“增量”上下功夫,积极拓展便利资源,为学科教室的建设与运转提供支撑。例如,学校发挥位于西湖核心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利用西湖文化资源,研究开设了“西湖情怀”课程群,引领学生热爱西湖、研究西湖、保护西湖,熏陶西湖情怀。将课堂开在西湖,使“西湖在课堂,课堂在西湖”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独特的文化景观。此外,学校邀请具有相应知识背景、专业技能的家长,到校对学生进行授课、交流,在资源拓展方面动足脑筋,收获

颇丰。

3.建立健全體制机制,保障学科教室的建设和运转

一是打造适应学科教室、分层走班教学的教师队伍。二是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学校修订了《选课走班教师教学行为手册》和《教师评价手册》,还制定了《分层走班教学实施方案》《选课走班学生行为手册》等配套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学校非常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以保障选课走班的有序进行。

在学科功能教室和学习空间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的情况下,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既定资源与拓展资源、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都被充分调动和利用起来,从而推动分层走班教学开展的常态化,形成了立体、活泼、有序的走班氛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选择了不同层级的学科教学班,就意味着有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道路。因而,学校也对分层走班下的学生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外部世界探索和合理决策,促使学生对班级、课程以及未来人生的选择,都能符合自身发展实际,从而终身受益。

(作者系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室学科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不要在教室打闹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我有特异功能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